浅说王安忆及余秋雨之不喜欢上海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个1个来说。
先说王安忆,小说写得不错,但在描述“上海”人时, 有意无意流露的是“南下干部”的优越感,所以总觉得不太到位。看其简历,南下干部子女,母亲作家茹志鹃,父亲剧作家王啸平,自幼受母亲影响很深,因为母亲较为有名,若穿军装, 估计父母均够将校呢, 不过应该是刚刚达标的,所以离康平路的局级乃至市级尚有不少距离,但是自我定位“干部子女”1定不能搞错。
家住淮海路,实属上等区域,但凡居民最不济也得是个中学教师银行职员之类,可能祖籍未必上海, 通用的1定是上海市区的上海话,从小如果就近上学,好像没有可能不会说上海话,待长大到1定程度,为保持自己“干部子女”的特殊性,故意不说则是可能的,不过说是1定会说的。
如果,她家所在弄堂里或附近,1不小心,有些什么医生教授工程师或老作家老剧作家啥的, 肯定对王父母这种作家剧作家显示出足够而冷淡的尊敬,心里咋想阿拉是勿晓得的,但尊敬1定是没问题的,王家大约也不能把自己归到这类人中去,很可能想而不到,虽然文革后的初期,也被算是这类人中的1部分,不过双方未必相互认可。
这么1来,高干不够格高知算不上,自诩不能等同于普通上海市民,更不能和下只角朋友为5, 干脆连上海市民都1边去吧, 还不如自己潇洒些呢。
至于不喜欢上海?为什么迁户口回上海? 喜欢还是喜欢的, 只是不能认同上海的市民习气, 别冤枉她。

余秋雨,另类人物,文才文采没得话说,倒使不忌讳自家的上海小市民家庭,真正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本事加上钻营,变成了高干加高知,所不喜欢上海的,我相信还是那种石库门小市民,其实高安路天平路的上1只角朋友也不见得就喜欢。
余公秋雨(如今他年近70,担得起这个称谓了吧)之不遭人待见,有点自找的,他那11歌,算不得大事,套用28个半,11歌就是个10.5, 因为秋雨兄在里面年岁小资历浅不就混口饭么?他自己都说过那半夜的加班饭对他都是1种享受么?承认又何妨?
好像有那么1段时间,世人以小看上海人取笑上海人为时尚,这二位也许是跟了风, “从我做起”地“从现在做起”了1回?

宋乔1981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冰山火海' 的评论 :严重同意。余的散文也不过略好过高中生而已。自吹得很,自视甚高。王是会写东西的,早年的东西不错。进入中老年后(对不起),逐渐暴露出内心深处对昔日沪上名媛的羡慕之情,写了长恨歌,又拍了好多照片,都是模仿沪上名媛的样子。其实她心里艳羡的东西,她早年未必敢承认,所以写出来也好,是一种释放。不过她写得东西和自己的倩影都没有名媛的格调。(一笑)。
其其 发表评论于
其实王安忆身为上海作协主席,也算是副部级了,呵呵.
冰山火海 发表评论于
见不得错别字, 更正一下自己: 家长里短
冰山火海 发表评论于
两个都不喜. 余是华丽词藻的堆砌,文如其人. 家常里短, 是女人喜欢写的, 也不喜. 我妈上海人, 给我买了本"长恨歌", 从未有兴趣翻阅. 我觉得放书架上都显得我读的书太没意思了.
愚园 发表评论于
王安忆的小说看过不少,上海市井的味道还是蛮重的。很会细节描写。记得以前是住在愚谷村。 部队出生与周边市井人家的隔膜是一种烙印擦不去的。 大城市大都这样。
爱乱跑 发表评论于
现在发现少读书有少读书的好 不乱中毒 少被别人的观点洗脑
只读过余秋雨的一些游记 王安忆的记不得了
螃蟹杀手 发表评论于
很同意下面两位的评论,我也是很喜欢王安忆早年的作品,买了她所有的书。我就是她那类内心非常细腻敏感的人,小时候的我很像她笔下的雯雯。她后来的作品有些看不下去了,出国十几年了,不知她现在怎样。
囫囵 发表评论于
呵呵
碧叶金阳 发表评论于
余秋雨阿拉是伐晓得。王安忆早期的文章都是源自她插队生活,所以和苏童的文章一样蛮自然舒服还看的下去。我就是因为那些文字而买了她所有的书。但后来竟然写起老上海的故事来了,那严重脱离她的现实生活,又是她颇为不屑的,以及她那只写了一篇“百合花”就吃遍天下的母亲所代表的革命者所打倒的腐败资产阶级的上只脚的生活,所以好好的一个素材,被她写成别扭得不得了的怪物“长恨歌”。
横塘雨眠 发表评论于
王安忆早期的小说还不乏清新可颂之作。后来越写越俗,“长恨歌”更是俗不可耐,不知所云,竟然还得茅盾文学奖。真服了那些评委的眼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