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汉地纪实(2)

二.统购统销
 
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自如。就像春天里的阳光和田野,那么明媚,那么滋润
可我们也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吃饭的事。我们这些学生,除了一小部分是附近的走读生外,绝大部分在校食宿。原先吃饭时,分成八人一圈,只是为了分菜,主食不限,任你吃饱。一天,校长王岩给全体师生作了《关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报告,第二天午饭,大家才吃了个半饱,厨房里就没饭了。同学们站在饭场里不走,要求伙食管理员重新做饭,而管理员硬是不出面,双方对峙一个多小时。看看快到上课时间,教导主任侯健义才说:“厨房里立即煮饭,保证大家吃饱吃好。”
但是下一顿还是不够吃。一连两三天,没吃饱的学生都站在饭场里不肯离去。不知是为了抗议还是为了饿中取乐,大家用筷子敲响手里的饭碗,起先是杂乱无章,后来还叮叮当当敲出个节奏来。
第四天,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王校长态度强硬地说,这是少部分学生公然反对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决定,反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反对全国一盘棋的策略,是站在社会主义革命对立面的行为。不执行中央的政策,反对党中央毛主席的决定,就是现行反革命分子!号召广大学生认清形势,改正错误,尽早回到革命队伍里来。对党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要不折不扣的积极拥护,坚决执行。还抓出一个“典型”人物——强令对统购统销政策心怀不满的初二学生朱成明在大会上做了检讨,当场给了记过处分,以观后效。
会后全校停课,各班回到教室,由班主任老师带领大家“讨论”,题目是: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到底好不好?为什么?你是积极拥护还是反对?
听同学介绍,朱成明是汉王人,曾在部队当过排长,转业时根据个人要求来学校学习。一次,大家舀好了饭,伙管员不知道有什么事没出来吹哨子,大家眼睁睁地看着碗里热气腾腾的饭就是不能吃,他就掏出口哨吹了一声,饿急了的学生才端碗进餐,同学们顿时把他看成了英雄。谁知没过两天,就这么一个屁大的事,被上升到带头反对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反对党中央、毛主席英明正确领导的高度。说他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离现行反革命分子只有一步之遥,再不悬崖勒马就是死路一条。王校长杀气腾腾的讲话,立刻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朱成明的处分收到了杀鸡骇猴的效果。谁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再说吃不饱,更不敢站在饭场里敲着碗筷不走,只有傻瓜才会往枪口上撞。朱成明受到这个打击,未读完初中就退了学。
按照上级的规定,学生每天供应一斤主粮。这对于女同学和小同学来说也许差不多了,但对于一个个膀大腰圆的小伙子来说肯定不够。俗话说得好,人是公的(指是社会的人),肚子是私的。主食少了,“人之初,自带私”的天性就暴露出来了,人仿佛一下子回归到动物的本能里,为了生存而争夺食物。昔日的温文尔雅变成了一场无序的竞争,甚至吵闹怒骂。
每顿开饭时,大块头们早把饭桶围得严严实实,女同学和小个子只能在外围干瞪两眼束手无策。等到“大人物”解除了包围,一头扎进饭碗,饭桶里的饭也就所剩无几。为此,学校不得不采取措施,派老师在饭桶旁边维持治安,按先后顺序排队,先舀好饭的不准动筷子,等最后一个舀好了,伙管员一声哨响才能吃饭。这时的饭场里万籁俱寂,只听到像蚕吃桑叶一样唦唦唦的声音,除了吃,什么都不顾!吃得快的还能再舀一碗,吃得慢的,只能眼巴巴的一脸无奈。自然法则,优胜劣汰。倒霉的还是女同学和小同学,她们是弱势群体,大家戏称是“三不快分子”:到饭场里跑不快;碗里舀饭舀不快;吃在嘴里咽不快。况且,新的花招又登场了:有的小碗换大碗舀得满满的,来个一次性消费;有的变换策略,“第一碗舀少,第二碗舀饱”。后来,还出现过“三不快分子”去舀饭时,饭桶里已经空空如也,厨房里只得用米汤泡些锅巴让她们充饥。
经过几番较量,伙食上才想出了蒸碗碗饭的办法。开饭时,一人领一碗,谁也别想多舀一粒米。实践证明,这是唯一可行的良策,并且很快在有集体伙食的单位普及,颇具特色。
至此,每个人的肚子是私有的,而肚子里该吃多少则是由公家决定的,这样的“公私合营”政策就被确定下来。没想到这一合营经历了二十多年,直到“我们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永垂不朽,住进了纪念堂,邓小平先生实行改革开放,摒弃了农业集体化,土地回到了农民手中,中国的粮食连年增产,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这项政策才被彻底废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