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佛教的修行人如何行菩萨道

这是朗珠久美江措上师海外的弟子们为了汇集上师日常开示并令其他同修同沾法益而开设的文学城博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4年1月29日讲于尼泊尔帕坪阿宗国际佛学院)

我作为一个大乘佛教的修行人,我要拥有一个利他主义的思想。利益他人,一讲到“我”的时候,就是一个,一讲到“他”的时候就是无数。在这个“他”里面,也不分人类和动物,只要是有生命的,就有一个共同点:都想要快乐,都不想痛苦。那么,有些宗教帮助一群人走出了糟糕的状态,哪怕是给了他们一个短暂的幸福,这些宗教都是值得尊重的。在有些人生病的时候,他们可以花很多钱打一个麻药,他们也承认这个麻药解决不了病根,但是,至少止住疼,让他暂时感受不到了痛苦,也是他所期待的。既然他愿意花这么多钱暂时去止住疼,可以想见他的痛苦已经到了非常糟糕的状态,而打这个麻药能够给他带来短暂的快乐。一样的道理,连麻药都要花大量的钱去买的话,那些宗教可以去帮助一群人成为一个好人或者善良的人,而这些好人或善良的人又可以去帮助其他的人,这就很好啊。所有宗教的目的,就是把一个不是很善良的人改变成一个善良的人。 

是人就有缺点,但不能因为一个缺点,而把他所有的优点都抹杀掉。重要的是,当我们跌倒的时候,我们要有勇气站起来;当我们认识到我们走错了路或走了弯路的时候,要马上走回到正道上来,这一点是不能放弃的。所以,我给你们讲“什么是本尊”,其实真正的本尊就是决心——在我没有回归到我生命源头的状态之前,生生世世我决不放弃的决心。而且,也并不是我一个人要回到这个状态,我要去解救更多的迷失方向的这些跟我一样有感受者,都回到他们生命源头的状态。以我的能力,我能做到多少就算多少。我要努力去接触他们,给他们讲这个道理,来影响他们。由此我们会发现,佛陀修三大阿僧祇劫所做的一切,都自有他的道理。 

若对方是一个商人,一个菩萨带着一颗智慧和菩提之心扮演一个商人的角色,出现在商队里。因为都是商人,大家都有共同点,在大家聊天的过程中,这个菩萨慢慢影响着其他商人。最后,所有的人都成了与这个菩萨一样存有智慧和菩提心的商人。如果对方是个领导,那这个菩萨可能会扮演领导的角色。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佛菩萨的慈悲不偏顾任何一个众生。在佛菩萨的眼中,众生都是平等的,他不抛弃社会中任何一个层次或圈子的众生。 

我们看到:一些佛教徒看不起屠夫,嫌一些众生脏,连这些人手里的东西都不愿意吃,或不愿意和他沟通或交往。其实,真正的菩萨会是这样的吗?不是的。这种行为已经展示了我们凡夫的特征。实际上,佛菩萨尤其愿意去接近和帮助那些状态糟糕的众生。如果众生喜欢抽烟,这个菩萨就有意扮演成一个抽烟爱好者,混到抽烟人群中间去解救他们。但是,这个人是不是菩萨,他是不是在普度,要看效果。效果是最重要的。 

这个世界需要很严肃的师父,也需要很开放的师父,因为他看到一些人喜欢严肃的师父而不喜欢开放的师父,而另一些人喜欢开放的师父不喜欢严肃的师父,这个社会上什么人都有,所以什么样的师父都需要。比如说像你们这样的,科学界的师父也需要。比如有些人喜欢跟老师打交道,有些人喜欢跟科学家打交道,有的喜欢跟商人打交道。 

生为佛陀释迦摩尼佛的子孙,我们有责任要继承、发扬光大这位长辈、祖先的智慧。我们尽我们的能力去影响那些接触我们、与我们有缘的众生,不是为了别的,只是为了让他们回归到他们自己最初的状态。唯一的理由,就是这个。这就是传播佛法。所以说,这个被称之为“上师”的佛学老师,不一定要是一个出家人,也不一定是很严肃的,或者一定是很开放的人。 

你会看到很多不同的圈子,(都有各自不同的氛围)。比如,一群抽烟的人,不抽烟的人就混不进去。大家的共同点就是喜欢抽烟,唯独你一个人不抽烟的时候,反而就有点怪了。同样,一群喝酒的人,大家都喝酒,你一个人不喝酒的时候也是怪。他们都觉得你怪,你自己也觉得自己怪,是吗?而如果是一个菩萨的话,他会扮演一个酒鬼的角色混到里面来影响他们。影响他们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他们戒酒。先喝酒,最后戒酒;先抽烟,最后戒烟。类似这样的(度化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其实,什么样的老师都需要,因为众生太可怜了,人类的圈子太多了。 

而选择这种方式的修行的时候,首先,我们必须心胸宽广。不管是伤害你的人,对你好的人,我们可以装着对他有意见,但是,我们绝对不可以对他有意见。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可以装着不跟他来往,但是你心里对他的情也好、爱心也好,是不能断掉的。比如,你接受了菩萨戒,当你抛弃了任何一个众生的时候,你的菩萨戒就破了。在佛道里,绝对不会有一个菩萨会抛弃众生。而抛弃众生的菩萨,在佛道里也是不容忍的。所以,菩萨一定是不抛弃任何一个众生,他可以来伤害我,我可以装着对他有意见,但是心里不能有意见,这个很重要。 

还有,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每天都试试看。怎么做呢?每天早上起来,我们都受一个菩萨戒——我今天在佛菩萨面前发誓:这一辈子我要做一天的菩萨。那么,这一天受到的任何挑战,对我来讲都是机会:用什么办法都没法得到的——你需要忍辱的对象,你需要布施的对象,当天出现的话,对你来讲就是修行的环境,他提供给你了,那么他就是你的恩人,你修行的成长他是有功劳的。比如,刚好你受菩萨戒的那天,他就出现在了你的面前,他可以无中生有把你说成一无是处,甚至侮辱你,让你受天大的委屈,其实,当你真正成为菩萨的时候,你会发现:我这个菩萨今天的成就,他们也是有功劳的,是他们修出了我这个菩萨,所以我们要关心、慈悲他们。当然,因为我们是凡夫,有时候我们也会失败。失败的时候,我们要忏悔。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很正常呀,他这句话太伤人,连菩萨也不可能接受。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我们要讲:我今天失败了,我要去忏悔,明天我还要去做菩萨。不会天天都失败的。这样,一旦你做了几次成功的菩萨的时候,你就会很有信心,你就会发现,你的信心会越来越大。持续做下去,你就会接受佛教讲的,一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变成修行。 

有时候,有可能他的出发点是善的,为了帮助别人,他的批评也是一种修行。为什么说批评也是一种修行?这与菩萨戒不是相反吗?但是我的出发点不一样,我是为了帮他,不严厉一点他听不进去,所以我要对他来个严厉一点的。这时,只要这个出发点是好的,效果也是好的,那么,今天你的批评,态度凶一点,也是修行。但是,在菩萨戒里面,这一点比较不容易做到。很容易就进入真批评。 

大乘佛教中,特别是在显宗里面,最重视的是菩萨戒。跟菩萨戒对立的是嗔恨心,而利用嗔恨心修行非常难。倒是贪心和菩提心不对立,在大乘佛教显宗里面,利用贪心修行很容易。在密宗里,有能力把嗔恨心变成修行,所以有很多愤怒的像,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它的意思是:一方面,就是刚才说的,有的众生真的是吃硬不吃软的,度他们需要这种角色;另一方面,它所要表达的是:把嗔恨心转化成修行的能力,我是有的。比如说在荟供中,有一点酒肉,但这并不表示要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是在表达:我有连把毒药都能变成荣耀的能力。 

在我们的心里会有:这是脏的,这是干净的,这是美的,这是丑的,等等很多这样的对立、分别,而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一切都是很自然的,没有任何的好坏之分。特别是在金刚乘里,比如说马头明王,你想想看,一个人长着一个马的头,有什么好看?还有一个女的头上长着一个猪的头,叫“金刚亥母”。这真的是说一个人的头上有一个猪的头或马的头吗?不是的。因为在人的心里,马和猪是比较差的。但马头明王和金刚亥母表示的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意思。所以,这些理解、认识是很重要的。 

还有,要记住一点:凡是深奥的东西都是有争议的,不深奥的东西是没有争议的。这在佛教里也有。以前,小乘佛教说大乘佛教不是佛法。因为与小乘比较,大乘的显宗也是挺深奥的。到了大乘的显宗,他想不明白密宗的有些深奥的法的时候,他又觉得密宗不如法。这种情况是有的。原因是什么呢?凡是深奥的东西都会有这种问题,但是,这不代表是问题。所以,要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在大乘显宗或者密宗里面,任何我不明白的内容,我就说我不明白。但是,佛菩萨的智慧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就祈请佛菩萨加持,希望让我早日明白这个道理,而决不能升起一个不好的心。如果不这样,就很糟糕了。这个很重要。任何东西,我刚才说了,我们的倒霉,不是别人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那这个时候,我们真的是在找倒霉了。那没有这个必要。说这个宗教好,那个宗教不好。 

其实,外面的东西真的好也好,不好也好,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要做到的是,我要更好。我的问题是我自己造成的,理所当然我自己要承担责任,或者我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这个很重要。特别是密法,你看,为什么在大殿里面我把金刚乘的全部都设在上面,而在一层全部都设成一个公开的,大小乘、显密宗都可以拜的,上面那个将来我不会公开的。真正对金刚乘、密乘有认识,接受过灌顶,然后有信心的,我才给他们公开,除此之外,不公开。这也是怕他们造口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