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笔记:不信教者的耶稣

作为一个关心生命意义又极端怕死的人,我对宗教是很感兴趣的。但由于并不信奉哪一门宗教,读宗教书籍时我偏爱的是比较惊世骇俗的那一种。我很想拍拍自己的肩膀,标榜自己拥有“不可知论者的理性”,但我自己也知道,这里面更多的恐怕还是猎奇心理。不管怎么样,我的确一看到《上帝传》(God: A Biography)、《错引耶稣》(Misquoting Jesus)这些名字,就好奇心大发,而《不信教者的耶稣》(Jesus for the Non Religious)也引起了我同样的反应。

《不信教者的耶稣》的作者是新泽西州紐瓦克圣公会主教堂的退休主教约翰.谢尔比.司庞。虽然天天在教堂布道,司庞却不是你的everyday bishop。他是个“自由派基督徒”,他不相信有一个主宰世界命运、倾听人们祷告的上帝,更不相信这个上帝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化身成一个加利利的农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但这并不奇怪。常言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在这些年的新无神论运动中,反戈一击的“前基督徒”往往最有影响,杀伤力也最大。

当然,说司庞是“前基督徒”是不准确的。司庞并不主张人们放弃基督徒的身份和信仰。他坚称自己仍然是一个基督徒,只不过他所相信的基督教不包括那些陈旧、落后、超自然、明显违背现代科学的东西,而是一种“新的基督教”。这种新的基督教是个什么东西呢?呵呵,这就要看看《不信教者的耶稣》了。

司庞认为,耶稣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因为他的人格魅力,追随者们对他心悦诚服,顶礼膜拜,甚至“惊为天人”:也就是说,看到耶稣,人们惊呼说,这个人简直就是上帝!

后来,耶稣被罗马总督钉死在十字架上,他的追随者们也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这怎么可能?这个世界上还有公理吗?上帝怎么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从耶稣被处死,到四部福音书中最早的马可福音写成的几十年时间里,他的追随者们(大部分都是犹太人)每星期都在犹太教堂中一边阅读犹太圣经,一边讲述耶稣的故事,一边试图对发生在他们眼前的惨剧做出解释。最后他们终于得出了结论:耶稣就是犹太圣经中一再提到的救世主!他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木匠的儿子,而是上帝的儿子;他到人间来,是为了宣传上帝的荣耀;他的死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死,而是升天回归天父。

按照这样的思路,耶稣的生活故事也慢慢发生了变化。随着耶稣的门徒渐渐凋零,人们对耶稣的生活细节知道得本来就不多。在填漏补缺的过程中,旧约圣经中对弥赛亚绘声绘色的描述派上了用场。因此,耶稣不再是出生在拿撒勒,而是出生在伯利恒;耶稣是处女的儿子;耶稣有12个门徒;他的被捕是因为犹大的出卖;他可以在水上行走,可以用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余人,可以把水变成酒,可以让无花果树瞬间枯萎,可以让人起死回生,自己也有了复活和升天的本事。

当马可开始写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福音时,耶稣的生平故事已经经过了几代人按照犹太圣经的艺术加工。因此,马可福音中的耶稣,以及以马可福音作为主要资料来源的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耶稣,都不再是历史上的耶稣,而是门徒们构造的神话了。

但虽说如此,司庞并不怀疑耶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存在。他的理由主要有三点。第一,耶稣的出身十分卑微;第二,耶稣曾经是施洗约翰的弟子,并接受了约翰的洗礼;第三,耶稣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如果耶稣完全是人们无中生有编造出来的传奇,人们就不会让这些有损他光辉形象的情节出现在他的故事中。尤其是最后一点。与两个小偷一起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当时看来是很不光彩的事。

不管怎么样,被圣经的作者们写下来的耶稣故事流传下来,被成千上万的基督徒们周复一周地诵读着,并被当成了历史事实和绝对真理。但司庞认为,如果说在远古时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有限,他们对圣经中的耶稣故事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还可以理解的话,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果基督徒们对圣经中那些违犯常理的东西还死抱着不放,基督教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甚至走上灭亡之路,就怪不得别人了。

事实上,近两百年来,很多圣经学者都得出结论说,圣经不是铁板一块。里面有很多字句不能当真,甚至有很多错误。但由于宗教势力强大,这些异端邪说在主流宗教团体中都被和谐掉了。

司庞认为,目前基督教的前景非常不容乐观。因为基督教义中那些明显错误的东西,很多理性的人都对基督教信仰失去了信心,上帝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如果要拯救基督教于式微甚至灭亡的命运,就必须改革基督教,勇敢地承认其中错误的东西,摒弃耶稣故事中超自然的要素,抽丝剥茧地从种种神话和糟粕中找出基督教的精髓和真义。只有这样,基督教才能绝处逢生,象凤凰涅盘一样浴火重生。

但是,既然耶稣的故事都被驳得漏洞百出、体无完肤了,基督教还有什么立足之地呢?别着急,司庞自有他的道理,而他的立足点,就是所谓的“耶稣体验”(Jesus experience)。为什么耶稣在世的日子里有那么多的追随者?为什么在耶稣死去之后,好几代人都谈论他,怀念他,把他想像成弥赛亚,用描述神的语言来描述他?这是因为他有一些了不起的精神特质,比如同情弱者,摈弃歧视,无视宗教壁垒;博大的爱,悲天悯人的情怀;温良,谦卑,公义。能够拥有这些特质,正是人性的神圣之处。如果说上帝存在的话,这就是上帝。对耶稣这个人物的崇拜和敬仰,就是要让这种神圣浸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来。而这种精神特质,就是基督教的真谛。

所以说来说去,司庞脑子里的上帝,就是一种“神圣的精神”。这与斯宾诺莎的上帝,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司庞声称自己仍然是一个基督徒。但他到底是否还算基督徒,恐怕是见仁见智的事。

《不信教者的耶稣》是2007年出版的,出版后叫好者、叫骂者都很多。我对宗教没有研究,但我觉得司庞提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意思的,至少指出了信教和不信教之间的第三条路吧。因为这个原因,我觉得读这本书还算有收获。

但我不是很喜欢司庞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为什么这个故事不可能是历史事实呢?因为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圣经的作者要这么写呢?有两种解释:第一,旧约圣经里有这种暗示;第二,圣经的作者无法描述耶稣带给人们的震撼,只好使用一种宗教仪式般的语言,而这种语言不能按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

这种论证本来就不是很雄辩,而且重复了很多次。读这样的书,本来就是想从精确犀利的逻辑中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这本书在这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足。

我比较喜欢的是“在耶稣身上遇到的上帝到底是谁?”(Who is the God Met in Jesus?)和“认识宗教愤怒的来源”(Recognizing the Source of Religious Anger)两章。前一章简单谈了宗教的起源,后一章分析了为什么宗教会引起那么多愤怒,从而指出传统的基督教并没有扩展我们的生命,提升我们的人性。这些文字不见得有很多新东西,但至少说清了我心中一些模模糊糊的想法。

关于耶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一部分则完全没有达到我的期望。我之所以会拿起这本书来,就是希望它能告诉我,在我这个“不信教者”的眼中,耶稣到底是谁。我一直倾向于认为耶稣这个人是存在的,虽然他不见得是神的儿子。我希望这本书能告诉我一些平时听不到的关于耶稣的历史。但这是一种奢望:这本书中关于耶稣的唯一资料来源,还是那几本被作者批得体无完肤的福音。司庞的耶稣与电视布道家的耶稣相比不是更多而是更少:因为司庞把人们熟知的耶稣故事中的某些要素抛弃了。当然这就是司庞的本意。我之所以感到失望,是因为我有太多的期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