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柯德的悲情

,写我真情,写我本意。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留下一点痕迹供后代们借鉴,让他们了解,原来我们这一代是怎样地生活,怎样地思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吉柯德的悲情

电影“一步之遥”观后感          

 

有的电影不值得写影评,好坏一目了然,还写什么呢?有的就值得写,比如姜文的“一步之遥”。因为这个电影有争议,誉毁参半,就有许多为什么。

我是属于誉者。

我认为“一步之遥”是姜文拍的最成熟的作品。故事情节进展流畅,有一气呵成的痛快感。以前他的作品不是说不好,只是他在百二十分钟里塞进了太多的东西,看得太累,有一种“涩”的感觉。毕竟电影是一种消遣物,你让人家坐那儿还像琢磨股市一样,那就打错了算盘。老一代的导演都有这个“毛病”,包括冯小刚。

“一步之遥”有了这个觉醒,给你灌了一瓶子的视觉美酒。即便你看不懂他在说什么,那大场面也让你“小时代”了一回。

不过我得承认姜文还是姜文,让他脱胎换骨恐怕没戏,如果姜文采用春晚反腐的小品剧那样直来直去,或许票房会给点儿面子。只是固执的姜文不肯这样做,他仍旧不走常规路,在故事情节、对话中还是保持了他那简明跳跃式节奏,在视觉上他又抛弃了现实主义的演绎手法,采用表现主义手段,高调渲染脱离现实的、暗喻的豪华夸张场景。经过这些姜文式的精心装潢,他要想说的话便隐藏在这类猜谜似的外表之中,狡黠地看着你如何解读。他的春秋笔法懵的市井百姓云遮雾罩,只觉得银幕里像是在讲月球里的故事。所以说,这部电影他是给“自己人”看的, 给喜欢拐弯抹角,隔着毛玻璃猜是谁的人看的。可惜这种人少,票房自然薄的见碗底。

其实故事不复杂。只不过用西方华丽的外壳包装了一个中国故事。成名之后的马走日不小心触了“霉头”。如何处置他,成了各派势力较劲的合力点。姜文通过这桩事件展现了中国社会黑暗的一面。他骂了权势集团与媒体。

不管银幕里如何地花哨,姜文还是讲了一件严肃的故事,应属说教式影剧。这是“老一代”导演从“文革”黑影中冲出来所连带的惯性。他们总有一种承担政治启蒙的使命感,看重作品对社会的现实意义,故而他们的作品多数观后心情倍感沉重。也许在社会发生激烈转型的时刻,人们政治参与欲望高涨时,此类作品会深受观众的欢迎。可是对于生活在歌舞升平环境中的年轻一代,姜文们婆婆妈妈地讲的故事离他们太远,宣讲的主题犹如负重的枷锁令他们浑身不自在。远离此类的电影理所当然是他们的选择。

不是姜文的电影不好,而是他忽视了市场,象老一辈的艺术家一样顽固地坚持艺术至上的理念,我行我素,在污泥中保洁不染。在艺术上他不肯媚俗,讲究高尚。在主题中他仍秉承社会的责任感不放。一高一重必然高处不胜寒,市井百姓敬而远之是必然的啦。

.吉柯德的故事虽然远在西天,大鼻子的文化与我们阴阳太极也毫不沾边。可奇怪的是东方竟然也有唐.吉柯德式的英雄。人类的情操果然一样,为了拯救世界,我们也有和风车战斗的献身者。不是说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殉教者,他们是社会的先驱,也很显得很可爱。我想表明的是你要明白自己的位置,你在社会的作用和社会的身价不能和“小时代”比肩。

占领你的高地,不要东施效颦,也许你会有你的一片天地。

2015/2/26 于奥克兰

茅斌骚客 发表评论于
亚洲走得早,走得快的是日本,中国现在是跟着日本的脚印走的。让子弹飞里,人们已经在探讨马拉列,一步之遥,直接就用人名,马走日。这样的用心,不言而喻。姜文要观众用脑再度创作,的确不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