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曠達思想與現代人的心靈解脫 zt

莊子的曠達思想與現代人的心靈解脫
欲望與現實時常衝突,高度文明時代下的抑鬱、焦慮等心理病態正困擾著現代人類的生活。現代人的價值觀上出現了偏頗,人們時常會感到內心無法平衡,精神的壓力也越來越嚴重,使人走上精神錯亂或自殺的不歸路。從報章得知,一些律師、教師、警務人員、高級行政人員等(其實各行各業都有)本來名成利就,或學以致用,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都敵不過精神的壓力,而行為失常或離開人世。如果他們對莊子的思想有所認識,又肯花一些時間去研究,可能他們能夠緩解大部分精神壓力,而繼續好好活著,繼續對社會作出貢獻。






Picture

人生如夢,何必執著。


人類不斷承受生活的煩惱,難以讓心靈解脫。而莊子「不為物役」的思想就是使人獲得精神解脫的良藥,強調的是精神上的絕對自由,這對於緩解現代人們的精神壓力,保持我們心境的平靜有著高度的價值。



莊子思想深遠浩瀚,籠蓋古今,是一部關注個體生命,指導人們發展和諧人生的處世經典。



莊子是大智大慧的人,他向我們展示了思維和智慧的魅力。莊子思想讓我們打破主觀觀念的束縛,瞭解事物相互轉化的道理,以辯證、相對、變化的觀念思考問題,讓人生充滿智慧。



Picture

生命如四季--春天如人的兒童時代


莊子對生命的看法


《莊子.至樂》說:「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意思是:

然而推究其最初本來是未曾有生命,不但未曾有生命,而且本來沒有形體;不但沒有形體,而且本來無氣。在恍惚迷離狀態中,變化而有了氣,氣變而有形體,形體變而有生命。現在又由生而變成死,這就像春秋冬夏四季交替運行一樣。莊子思想隨處可見這樣辯證的觀點,我們感同身受,獲得智慧的靈光。



Picture

夏天草木茂盛,正如人的成長。

莊子告訴我們萬物各有其存在的依據,萬物各有其合理性,沒有什麼事物是不對的,沒有什麼事務是不可肯定的,一切都是相對的,而生活中人往往自以為是,好爭辯,只看到事物的一面,因此犯下許多錯誤。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齊物論》)

這裏莊子用路舉了個例子,說世上本沒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那外物也是一樣,大家都這麼叫它,都管這個東西叫「馬」,那這個東西也就成了馬。這是這句話表層的意思,可以這麼理解。簡單來說,世事是無絕對的。

《莊子.外物》中言「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我們可以從中受到這樣的啟發:在工作和生活中,應當誠懇務實,萬不可自恃小聰明,譁眾取寵,驕傲於人。否則,必將招致禍患。


Picture

秋天象徵人的成熟時期



《莊子.人間世》中言「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這其中蘊含的道理正如我們經常說的「走自己的路,任由他人說」。生活是自己的,我們要設定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去達成,不要被他人的評價所影響。

Picture

冬天象徵人的衰老時期



《逍遙遊》中「今子有五石之瓠(葫蘆),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的寓言,都是在告訴我們看似無用的東西也許是最有用的。往往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待問題,也許事情會出現另一種轉機。所以,在生活中,無論發生什麼事,我們都要以一顆平常心,無論得意或失意,都能處之泰然,在你最困難的時候往往是你命運的轉機的時候。


Picture

大葫蘆看似無用,其實另有大用。


而在《逍遙遊》中,莊子將大鵬與鯤和蜩(蟬)與學鳩作了對比,蜩與學鳩看不到大鵬志向的遠大和天地的廣闊,嘲笑別人還洋洋自得,就像《秋水》裏的河伯一樣貽笑大方。而現實中,我們要警惕以世俗的眼光,困於自己的小境界,而看不到更大的天地。

Picture

大鵬

在現實中,人無信不立,對當今社會大學生及人們誠信缺失和道德低下的現象,大家深感憂慮。而道德是使人具有非凡的魅力,這種魅力來自內在心靈中孕育的德性的光輝。



莊子塑造了從兀者王駘、申徒嘉、叔山無趾等一大批形體殘疾者。但是他們的魅力讓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忘掉他們形體的殘缺,而追隨、敬仰他們。而正是他們高尚的品德才使他們「德高而形有所忘」。



Picture





也許我們在為我們長得醜而自卑,而莊子教導我們唯有道德心靈上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打開心結,追求知識和美德,讓德性之光伴隨你左右。可見,道德是多麼重要。我們在發展我們生命的同時,要注重人格的提升。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德才兼備的人。

莊子哲學是偉大而且神奇的,它無所不包。當今社會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而的人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各種病症也隨之而來,我們也往往顧不上鍛煉。而莊子思想所包含的養生之道,是一種快捷有效的得到健康的方式。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莊子在《庖丁解牛》這一寓言中就說明,按照事物的發展規律(順其自然)去解決問題的話,便會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刻意》) (案:熊經鳥伸即導引之術,即古代的氣功。)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遊》)



「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純粹而不雜,精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刻意》)



Picture

練太極拳是很好的養生方法



「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天運》)



養生重在養神,提倡「物物而不物於物」,認為「功利、機巧必忘夫人心。」主倡無情(保持心境平和,避免情緒的波動),「無情者,言之人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如果「汲汲于富貴,戚戚於貧賤,遑遑於功名,皆足以傷身損性。」是養生之大忌,「形雖往而神長存」,才能深得養生之精髓。

莊子對養生、養神、養心都提出了相關的方法。這是與我國中醫養生理論是相似的。《黃帝內經》中「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順四時而適寒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呂氏春秋》:「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臟以為泉源」。


現代社會流行太極拳、氣功和瑜珈功等各種功法,其實莊子的養生方法與多種功法是相通的。它們都是以心行氣,調和氣血,講究「心齋」、「坐忘」。

當今社會人們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嚴重,尤其是高學歷人群,由於競爭壓力過大而不堪重負輕生者大大有之。而莊子對生死問題的看法,會給我們以更多啟示。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遊》)人的生死不過是氣的聚與散而已,是很自然的事情。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師》)大自然給我以生命,是要我勞作一生,只有到年老體衰時才得安逸,最後又以死亡使我安息。因此,生與死都是自然的造化,不應厚此薄彼。唯有正確地對待死亡,才能真正體悟出生命的真諦。



莊子將死,弟子們欲厚葬。他以其特有的豁達口吻,解釋道:「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賚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如此!」(《莊子.列禦寇》)與天地萬物為伴、慷慨赴死,是多麼的豁達啊!當弟子們又擔心烏鴉老鷹會啄食時,莊子寬厚地回答道:「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這是何等坦然的自然主義!「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大宗師》)莊子以生死為物化循環的現象,引導人超然生死,追求精神解脫,使人參透生死而視死如歸,死亡就是回返大自然,莊子妻死,而他仍可以「鼓盆而歌」,這是因為他對生死有著比常人更透徹的認識。



莊子在對生死的理性思考中,既不提倡悅生惡死,也不贊成悅死惡生,而主張「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大宗師》)、「生而不說(悅),死而不禍」(《秋水》),始終持守著自然的中道。


雖然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但是長生不死是絕難企及的非分追求。莊子雖不贊成長生不死,卻追求有限的長生久視,主張珍惜生命、愛惜精神,強調通過全性保真的途徑,以盡人之天年。莊子對於生死的這種理性認識有助於現代人清醒地認識生與死的本質,充分珍惜自己寶貴的生命,並積極採取措施讓自己活得更久一些,更有意義一些。同時,有助於現代人加強對死亡價值的認識,從而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擺脫對死的情感糾葛,消除貪生惡死的錯誤傾向,坦然地迎接死亡的來臨。



人都渴望能夠逍遙自在的生活,但事實上我們常被前程、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等人間俗事搞得焦頭爛額。而莊子卻給了我們為人處世的醒世良言,讓我們學習精神超脫,逍遙人生。

《莊子.人間世》說:「來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告誡我們不浪費時間,把握現在,樂在其中。



《莊子.德充符》謂:「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我們不但要求同存異,還須化異為同,超越得失之心。

《莊子.齊物論》云:「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我們要長久的保持一顆平常心,做事切不可朝三暮四。

莊子說:「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真正通達生命真相的人,在生命中沒有價值的東西,就不要用此生的光陰去追逐了;通達命運真相的人不去追求命運中無可奈何的東西,命運中達不到的目標。



只有徹底地忘物忘我,才能徹底地擺脫物性世界的束縛,進入豁然開朗的精神天地,「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莊子深信,這樣的神游(精神遨遊於天地間)是人生的極致。因為它所面對的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的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所達到的是「與天和者,謂之天樂」的至高無上的審美意境,所獲得的則是同於大通的審美大愉悅。

他渴望擺脫一切有形的外物的束縛,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就是逍遙遊的境界。



莊子告訴我們要達到逍遙遊的境界,就要順應自然、順應人性,不強迫不做作——「無為而無不為」,反對人與自我、人與本性的分離,反對人被外物所驅使、控制,迷失在社會之中和金錢、名利、權勢之中,主張不役於物,也不強求外物隨自己的意志發展,對外物,採取寬容、順其自然的心態,保存形體和精神,取法天然,重視天真,保持人格的純潔性和獨立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