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 打造品牌
由于“盛锡福”初创于清末民初,彼时人们刚刚剪去长辫,西方时尚则如嫩芽破土。刘锡三看准主流社会的消费需求,制作了轻巧美观的仿巴拿马式凉帽和仿英、法、美式呢帽,成为当时的抢手货。
随着“盛锡福”各类帽厂的开张,帽店所营帽品不断增加,1929年“盛锡福”直接向国民政府申领了营业执照。那张泛黄的执照上清楚地写着:“兹具商人刘锡三呈请设立盛锡福商号核舆规定尚属符应准按照左列各款注册给照此证。。。以及部长孔祥熙,商业司司长张映欧的亲笔签名和印章。”这份商业注册第九十五号,于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七日签发的执照,以及北平商会于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由理事主席常文熙及刘仲林等六位理事共同签署的会员登记证,使我们通过“盛锡福”帽店的经营发展,看到了刘锡三为民族商业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贡献。
在《盛锡福帽庄二十五年小史》史料文献中,详细记录了盛锡福的发展过程,并在最后坦言:“於中华实业前途远大,尚望爱用国货人士时加指导”。册中同时引用陶朱公理财十八要诀,由总号敬赠与各分号。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虽仅有十几页,却将盛锡福的宗旨、信念、商品,甚至函邮项目都写得一清二楚。并在册中的每一页、每一幅插图边上都醒目地标上了“三帽商标”。
“盛锡福”品牌的创立,和刘锡三所处的历史机遇相生相随;与刘锡三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水乳交融;与“盛锡福”的前店后厂结构密不可分。“盛锡福”之名大有讲究,刘锡三乳名“来福”,“锡福”就是“赐福”,降临吉祥福祉之意。刘锡三命名的厂名“盛”字是希望买卖茂盛,“锡”字是取刘锡三名字中间的一个字,“福”字是因为刘锡三乳名叫“来福”,是祝福吉祥之意。商标是在“盛锡福”三个字下面用草笠连成环形,中间三顶帽子呈“品”字形,下面是“三帽商标”四个字,从上往下顺着一念,刚好就是“锡三”二字。厂名和商标正合“锡三”之名,总的含义就是锡三创办的“盛锡福”。
刘锡三为创立名牌,并防冒牌仿制,当时就颇有战略眼光地向政府申请注册“三帽”牌商标。这三帽是:一顶四平硬顶草帽,一顶呢做礼帽,一顶皮制三块瓦帽。“盛锡福”的“三帽”牌帽子,商标上方“天津盛锡福自制”七字弧形排列,正中“盛锡福”三个大字下,由草辫儿连成凯旋环形,下缀领花,底部“国货”二字分列两侧,图案简明,布局稳妥。商标中部三顶帽子呈“品”字形,下书“三帽商标”四字。从上往下看,为“锡三帽”三字。厂名、商标皆与“锡三”之名契合。揣摩其总体寓意大体有二:一,赐予阁下“三帽”,冠冕天下,赐福国人。二,锡三先生创办的盛锡福、经营的“三帽”事业,将繁盛似锦,赐福百代。由此,“盛锡福”的“三帽”品牌一举誉满津门。
“盛锡福”品牌的创立不仅源于他的品种齐全,更关键的是因为“盛锡福”产品制做过程中非常讲究的工艺技术强势依托。“盛锡福”从进料、生产到出厂检验,处处有人把关,每顶帽子的质量均属上乘。“盛锡福”传统制法的讲究、工序的严谨为打造“盛锡福”的品牌浇铸了坚实的技术基石。
遭受重创 劫后重生
正当刘锡三事业蒸蒸日上之际, 1927年秋,“盛锡福”发生了一场火灾,全厂机器设备和原料、成品,以致半成品全部毁于大火。“盛锡福”受到重创。
当年的《益世报》曾刊发题为《大火烧不光之“盛锡福”》的文章,对这起火灾作了如下的报道:“本埠法租界‘盛锡福’帽庄,经理为刘锡三,以数十年之经营,研究帽业,专以提倡国货性实业为宗旨,该总号内容共分八部,加门市部,制草帽部,以及皮缎毡便帽出进口等部,所出各品均以货高价廉为主,数十年来,营业之发达,为同业冠,每年盈余数万元之额,亦足见国人爱用国货之热心也,该号出品,曾经农工部全国展览会及国民政府全国展览会,并中外赛会等,均得头等特等奖证奖牌多种。”“不料于上星期该总号电线走火,致被焚如,闻该总号虽被火灾,但其各处货品积存甚巨,计天祥内第一分销处存货八千余元,第二分销处存货五万余元,其余北平南京沪汉青济哈奉等处共存货七万余元。又总号所存机器家具货品约十一万余元,幸在美商美清公司代理之久济保险公司保有火险银六万五千两又洋一万元,现经双方请公证人检查受灾各部,一俟完毕,即行择地复业,先该总号临时办事处暂寓国民饭店十三号,至其第一第二分销处照常营业云云。”
但是,刘锡三并不灰心气馁,他一方面租赁了三间门面的楼房重整旗鼓,楼下卖货,楼上为制帽作坊,暂时维持现状。另一方面,则向承保火险的法国保险公司交涉,要求赔偿。谁知保险公司不但不肯赔偿,反而倒打一耙,称盛锡福是自己放火肇事,并买通了法国工部局抓走几名“放火犯”。刘锡三与工人一起和保险公司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摆出了大量确凿证据,揭穿了保险公司的阴谋,终于迫使保险公司如数赔偿了损失。这次“盛锡福”共获得赔款10万元,刘锡三又从东莱银行贷款18万元,重新在废墟上建起了一座五层楼的盛锡福帽厂。当年盛锡福这座大楼里,设有总管理处和六个车间,还有批发部、零售部、函售部、采购部、会计部和同人存款部等机构。与此同时,对损坏的机器进行一番修理,又添置了一部分设备,由于刘锡三的勤奋,能及时了解市场变化情况,生产的草帽质量好,价格又低,“盛锡福”的经营也很快地得到了恢复。
白色的为盛锡福大楼
此时,“盛锡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各分号除经销总厂生产的帽品外,还在当地采购部分杂帽,以补充总号的不足。同时,又吸收各地市场的信息,搜集技术情报,使“盛锡福”提高了改进旧产品,创制新产品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同行。此时,“盛锡福”生产的各式帽子,以草帽和呢(礼)帽为主,其他四季帽品为辅,由于种类繁多,质量地道,销路日增,全年生产各种帽子达45万顶。
同台竞争 以优取胜
“盛锡福”的发展是在与同行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同升和”。1927年,“同升和”很快就在距离不到100米的惠中饭店楼下租了一处门市,就在“盛锡福”开张的当天挂出廉价大甩卖的招牌,而且四处张贴海报:“‘同升和’的毡帽就是贱,如果不信比比看,较比大楼(指‘盛锡福’)又好又省钱。”原来,“同升和”从上海购进一批当时流行的毡帽,以每顶一元二角低于“盛锡福”好几角的价格销售。刘锡三沉着冷静,他派人四处打探“同升和”的虚实,得知“同升和”刚从德国洋行以每顶五元的价格,进了一大批白通帽(当时叫白面斗),想以赔本甩卖毡帽来扩大影响,以打压“盛锡福”,然后出售利润高的白通帽。白通帽产在香港,这种帽子帽胎用软木制成,即能遮阳,又很轻便,通常每顶进价六元,售价七元,而“同升和”以五元的价格进了一大批,如果卖六元的话,很有竞争力。
弄清情况后,刘锡三连夜出发,亲自到香港采购,他只买香港的软木胎,布料活自己加工,加工后的帽子结实又美观,每顶售价仅四元。两店初次交手,“盛锡福”大获全胜,“同升和”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盛锡福”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产品迎合时代要求,款式花样不断翻新。当时国人的发饰刚刚改变不久,人们对帽子特别看中,市场需求量很大,“盛锡福”抓住这一机会,不断推出新品种。当时,“盛锡福”帽子品种有270多个,加上每种帽子的不同型号、颜色,供顾客选择的足有上千种。
1931年,“盛锡福”鉴于硬平顶草帽和女式草帽流行多年,已有些过时,刘锡三便别出心裁地首创用各式毛绒、棉线与棕丝帽辫,制成各式帽子,其式样既漂亮又新颖,特别受到顾客的欢迎,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远销南洋。
1934年,他又建成了毡帽胎工厂,自制呢帽胎,主要生产三角式、流行式和礼式毡帽。紧接着,他又以高薪从上海聘来有经验的制帽胎技师陈世皋和华孚制帽厂的技师张志谦,来“盛锡福”指导生产。抗战前夕,“盛锡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各分号除经销总厂生产的帽品外,还在当地采购部分杂帽,以补充总号的不足。同时,又吸收各地市场的信息,搜集技术情报,使“盛锡福”提高了改进旧产品,创制新产品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国内的同行。此时,“盛锡福”生产的各式帽子,以草帽和呢(礼)帽为主,其他四季帽品为辅,由于种类繁多,质量地道,销路日增,全年生产各种帽子达45万顶。
经济凋零 举步维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整个中华民族陷入了一场空前浩劫之中,业务一落千丈,出口生意完全停止,“盛锡福”生产的高级金丝草帽根本无人问津,造成了产品的大量积压,导致漂白平顶草帽也因防空关系而销不出去,只好染成灰色,美其名曰“防空草帽”,加上各项账款收不进来,影响了三年大账的结算。鉴于这种情况,刘锡三提议延期一年结算账目。他的内弟卞某首先出来反对,并在工厂里带领工人罢工、闹事,要求分账,卞某的目的是以此来弥补吃喝嫖赌欠下的亏空。经过法国工部局出面调解,达成了只分天津总店的部分盈利的协议,罢工事件才算了解,使刘锡三处于内外交困,度日如年的境地。
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各地交通受阻,帽业原料中断,“盛锡福”生意更加萧条,勉强地又支撑了两年。1948年,面对工人的工资都难以支付,工人有的转业,有的解雇,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到解放前夕,全厂的工人由原来的280人锐减到120人。为此,刘锡三去了台北经营“盛锡福”分号,其长子刘大奎不久又去了香港经营广和贸易行,天津“盛锡福”总店由次子刘鸿杰(1923年.6.6—1979.8.24)负责继续经营。
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