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云威说中国产能威胁论是个伪命题(此文被文学城有人换了个标题抄了一遍,不说是抄的,还被推荐),完全是为政府当喉舌,辩护那些无法辩护的事。傅云威用的是上纲上线那一套,蒙大家。
中国产能过剩是总产值挂帅下的结果,煤、钢铁、水泥石“三大代表”。产能过剩,是借”就业“的名义,不顾任何后果制造“产值”的结果。不但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浪费了资金,父母官不在乎,老百姓还得倒贴,其它产业反而得不到机会),还造成极大的环境浪费(污染)。
更甚的是,也许大家没意识到,产能过剩是目前中国通货减缩的根源之一:
两个制造业PMI告诉了我们什么
物价过度贬值,企业利润就会消失,山一般的债务就没法应付,反而迫使央行解救,恶性循环。
中国得禁止这类没脑子的马屁文,“中国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不知傅云威拿了多少奖金。
《经济参考报》
中国产能威胁论是个伪命题
作者:傅云威
近期,有西方媒体报道称,中国产能过剩增加了全球多行业库存压力,加剧了通缩局面,正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这种论调以偏概全,罔顾事实,显然是个伪命题。
上述中国产能威胁论,实质上与形形色色的中国经济威胁论无异:都是要通过曲解、唱衰中国经济,打乱中外合作节奏,满足特定群体的狭隘利益诉求。
多年来,各种版本的中国经济威胁论不绝于耳:中国经济减速了,有人说要崩溃;中国产品输出了,有人说是倾销;中国资本出海了,有人说藏恶意;人民币汇率波动了,有人说有操纵……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不难发现,这些论调出台的时机往往选在中国经济动态调整、重要政策措施出台的关键节点,以其言之凿凿,屡屡掀起舆论风潮,为保护主义张目,给中外经贸合作制造麻烦。
以最新出炉的中国产能威胁论为例,这一论调的出现就“恰逢”中国提出中外产能合作、装备走出去后不久,针对性异常突出。只可惜,这些“威胁论大师们”恰恰忽略了基本常识和共赢大道。
客观而论,产能过剩是当前全球经济现象,而非中国独有现象。有经济学家认为,本轮全球产能过剩始于数十年来西方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终于全球金融危机。在此过程中,西方透支消费文化、新兴经济体出口导向模式以及近年来西方再工业化等多重因素均助推了产能过剩。
就是说,产能过剩并非源自特定国家的主观故意,而是旧有国际分工体系演变调整的产物,是全球经济失衡的客观证候,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加以克服。
当前,中国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这体现了中国深入调整、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的努力,也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巨大贡献。
明智者应当看到,产能没有绝对过剩,只有相对过剩;资源没有绝对富足,只有相对富足。本质上,过剩产能只是配置错位的资源,全球化时代唯有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产能自由竞合,跨境流动,才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妥善化解过剩产能。
在这方面,中国正在进行有益的尝试,且得到外方积极响应。
当前,中外产能合作力度加大,中国装备走出去正取得积极成效,在东南亚、中亚、拉美、非洲等广大新兴经济体,中国优势产能跨洋出海,为当地发展带来了紧缺的资金、技术等关键要素,促进当地突破发展瓶颈,把地缘、资源潜力迅速转化为经济实力和国民福利。
毫不夸张地说,在增长压力加大之际,输入中国优势产能正成为某些新兴经济体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利器,有效缓解了贫富差距、发展鸿沟。
大量事实表明,与西方某些媒体的论断相反,中国产能没有“掐痛”世界经济,却掐中了既得利益者的生财之道和长期垄断地位;中外产能合作没有给世界经济带来负担,反而促成资源、产业、金融整合新格局和跨境、跨界、跨部门合作新模式。
那种出于一己私利,视中国经济为威胁,视中国产能为猛兽,急欲除之而后快的想法,实属经济领域的冷战思维,只会助长保护主义,带来资源虚耗,最终也不利于本国经济和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换言之,只有超脱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走出旧思维牢笼,充分感受全球新经济脉动,方有机会搭乘中外新型互利合作的快车,让产业在竞争中获得重生,让经济在开放中重拾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