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题目,各位不要误会,我小孩子一个,打日本,干鬼子我还没出生,80年代倒是去过日本,可已是要和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年代。
正如我的名字,是个上海人不错,出生在上海,但我的籍贯是浙江慈溪(今属宁波),我的父亲和祖父都不是出生在上海。我的母亲一家,祖居安徽歙县,到太平天国闹事,才迁到合肥。外公和母亲都出生于合肥。
父母都出生在小地方,也算安居乐业,到学龄就上学堂,按部就班,小学毕业进中学。母亲稍微晚一些,大家族里请了“先生”教众女孩,母亲稍大些后,吵着要上洋学堂,估计是外面的世界太吸引人,插班读四年级,一路读到高中。比红楼梦里的女孩幸运。
1937年,日本人打进来了,战争爆发了,父亲,母亲都是18岁左右。
先说母亲一家。合肥历来是兵家争夺之地,近代军阀混战,母亲从小就有“逃兵变”的经历,有兴趣的不妨读一下杨振宁的回忆录,杨家和外婆一家是邻居。我母亲的外婆(我的太婆)首先决定离开家乡逃难,她老人家特喜欢母亲这个外孙女,要求她女儿(我的外婆)让母亲和她一起走,我的外婆当然不能抗拒她母亲,嘱托他的弟弟(我的舅公)千万不能出事。长话短说,先是陆路迂回到长江边,然后水路到重庆,投奔先前已到重庆的亲戚。一路艰辛,几十年后母亲谈到河南的难民,眼泪还是忍不住:一个鸡蛋就可以换一个女孩。到了重庆安顿下来,母亲复学读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考试前几天染上疾病(打摆子),可我硬撑着去考试”,母亲后来告诉我们,她最后昏倒在考场,直接送医院。母亲准备来年再考。突然有个机会进银行工作,长辈都劝她去工作,“我大哭三天不肯放弃,但最后终于去上班”,那年她19岁,一直到抗战胜利,一直到退休,57岁。
我的父亲抗战经历更有戏剧性。1940年,父亲高中毕业,考上浙江大学。浙大曾经几经迁校,最后在贵州办学。即使在这样动乱的时刻,浙大继续授课,我上一篇文章有父亲当时的成绩单和学籍卡资料,说明了这一点。
好了,终于讲到抗战和我的关系了。先交代一下,我的外公外婆后来也历经困难到重庆,而我的祖父也辗转到了重庆,他们成为同事,于是两家的长子配长女。只是战争未了,不能成婚。
1945年8月,我们胜利了,大家要“复员”了。母亲当时工作的银行给母亲两个地方选择,回家乡合肥分行工作,或是去上海分行工作。“我从小就知道上海是个大城市”,日后母亲不无骄傲的告诉我们,尽管上海基本是举目无亲,母亲还是带着外婆外公去了上海。
抗战胜利,祖父也回到上海,因为他是从上海逃出去的。祖父16岁到上海“学生意”,宁波人很有趣,不叫学徒,三年结束后是要做生意的,不管是做老板还是职员。抗战期间祖母一个人在乡下,带着我的几个叔叔和姑妈,胜利后也到了上海和祖父团聚。所以母亲一到上海,先寄居在我祖父家,后来银行造好房子才搬过去,一住近70年,现在母亲还是住那。
父亲大学毕业后的经历是个很长的故事,简而言之,最后也回到祖父祖母身边,两家都在上海定居。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能猜到,父亲母亲在上海重逢,结婚,生子。我就成了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