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之身善

与人为善之身善
 
身善,就是讲人要“行善”,身体力行地做善事,不做恶事。“行善”与佛教讲的“慈悲”是相通的。“慈悲并非只是一种心态,辞典上说:“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就是说,慈是给人以快乐,悲是救人于苦难。可见,“慈悲”,更主要是指人的行为,看到别人有了痛苦,就去帮助他快乐起来;看到别人有了难处,就去帮助他解决困难。但佛教关于行善的理念中,似乎掺杂了太多的因果报应的劝诱,即强调行善可以积福、积德”、“善有善报”等,而我理解的行善,则应该是纯净的,没有个人的功利之心,没有求获善报之心,不是什么个人的福德、阴德。
 
天津曾有个白芳礼老人,在他74岁以后的19年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他的个人生活状况简朴得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只是一个零。老人的行善事迹,至今感动着社会,净化着人心。这样的境界,令那些曾经捐出过百万、千万、上亿的钱做慈善的富翁们也感叹“高不可攀”。
 
再说个古代的故事。《战国策》载:中山国是个弱国。一次国君举行宴会,但准备的羊肉羹不够,大夫司马子期没分到,大怒,竟因此叛到楚国去了,并说动楚国来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君兵败,只能狼狈逃跑。这时发现有二个人扛着武器紧跟其后。中山君回身问这二人意欲何为,这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餐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飧得士二人。”一壶飧,就是一罐子饭也,但因为这一点善事,居然能让人捨命报之。
 
可见,事有大小,善无大小。你能解决伊拉克、叙利亚难民问题,拯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当然是行善;但雷锋雨中帮大嫂抱孩子,汉朝张良帮一个老人到桥下捡鞋子,或者公交车上你能给给小朋友让个座儿,也是行善。事不在大、钱不在多,在心之诚。也就是感人说的:“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当前社会问题不少,我不是说都能靠行善来并解决,但如果大家都来真心行善,解决种问题必然能发挥大的正能量。我想起五十年代小学课本中有一则伊索寓言《北风与太阳》:“北风与太阳为谁的能量大而相互争论不休。他们决定,谁能使得行人脱下衣服,谁就胜利了。北风一开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紧紧裹住自己的衣服,风见此,刮得更猛。行人冷得发抖,便添加更多衣服。风刮疲倦了,便让位给太阳。太阳最初把温和的阳光洒向行人,行人脱掉了添加的衣服,太阳接着把强烈阳光射向大地,行人们开始汗流浃背,渐渐地忍受不了,脱光了衣服,跳到了旁边的河里去洗澡。”
 
你懂的。对于社会人心,行善是阳光。
 
(《冰川随笔》(5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