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家乡,巧姑和父亲恢复联系成了一件大事,几乎全村人见到巧姑都向她道喜。
此时的巧姑,已是人到中年,虽然不过四十出头,眼角和唇边都已经有了明显的皱纹。当年那油亮粗黑的长辫子早就剪掉了,如今一头齐耳的短发总是梳得十分整齐。因为常年在茶园里干活,巧姑的皮肤晒得黝黑,她的个子依然高挑,但不像年轻时那么灵巧了。她难得一展笑容,即使是和父亲恢复联系这么盛大隆重的事情,巧姑也不过是淡淡地,甚至是略为机械地和乡亲们应酬。
巧姑和顺德的婚姻,早就名存实亡。她本来就对顺德没有感情,只是将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凑合着过日子而已。当年和余教员那些模糊短暂的爱情,早就不知被埋葬在巧姑内心哪个底层,连她自己也完全地淡忘了。
当年妈妈临终时,交待巧姑要等父亲回来。巧姑也曾经幻想过父亲会突然来到她身边,救她出苦海。可是现实像一把无情的利剑,把任何一丝丝的哪怕微弱的幻想斩断。巧姑最终觉得,拥有幻想其实更痛苦难受,还不如忘掉幻想,活得容易些。
所以,当父亲终于找到她,并且要接她去美国团聚时,她一点体会不到梦幻成真的快乐。她已经没有念想了。她除了想去向父亲倾诉自己多年来的苦楚,没有其他的奢望。她心里有太多太多的悲苦,从未曾可以有人诉说。对于去异国谋生,巧姑内心其实充满了恐惧。她已经在梅州度过了半辈子,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她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一棵弱不禁风的树,如果离开了梅州,一定是必死无疑。一想到要置身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过一种陌生的生活,巧姑的心就会一阵阵地紧缩,恐惧到晕眩。
最盼望去美国的,是巧姑的两个女儿红晴和红艳。
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物质生活极度的贫乏,人们的生活只能维持最基本的温饱。那时城里人的奢侈品是所谓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而这些奢侈品,对农村人来说,几乎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女孩子哪怕能有一件新衣服,就是一件可以炫耀大半年的喜事了。
巧姑的大女儿红晴,长得最像妈妈巧姑。红晴读中学的时候,是学校里有些名气的漂亮姑娘。可是中学毕业后,红晴不能像她的那些城镇的同学,可以留在城里。红晴喜欢城镇里的生活,那里有商店饭店电影院,有很多的年轻人,可以梳漂亮的辫子,穿好看的衣服。而她却只能回到家里务农,她一直为此感到不平,可是对改变自己的未来无能为力。
二女儿红艳和父亲顺德更亲近些。她没有姐姐红晴漂亮,也不像姐姐那么惹人注目。她是一个安静乖巧的女孩子,但是父母都不知道,她内心里有着多么巨大的能量。如果说红晴只是不想回到农村的话,红艳那沉静的内心里,则潜藏着一股毅力,让她一直寻求着离开农村,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巧姑父亲从美国和巧姑联系上,并提议申请巧姑去美国时,就像是天上掉下来了馅饼一般,两姐妹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希望。她俩都期待着巧姑可以尽快去美国,然后把她们也办出去。
最矛盾的是丈夫顺德。他一方面希望能够脱离贫困的农村生活,可是他心里又隐隐地害怕,如果巧姑走了,把自己留在这里,那他就变成鸡飞蛋打一场空,下半生可就惨了。所以,当巧姑对是否离家去美谋生犹豫不决时,他也表示不太赞成巧姑一个人去,他鼓动巧姑请求父亲把他们一家人一起申请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