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求学之路(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有的朋友可能疑惑,解放初,人那么穷,怎么上的起学呢?

父亲回忆,上私塾需要交学费(粮食),低年级交5升粮食(小麦),高年级交1斗(10升)粮食。

但是,上民国小学,并不需要交学费。民国的国民教育是公办的,教授国文,数学,父亲还记得一篇国文“去,去,去,去上学,大家去上学”。此国文教材为知名学者梁实秋编撰。

解放后的小学,也并不收费,但是生活口粮是依靠当地组织,上中学也没有学费,生活费用一部分靠当地组织,一部分靠助学金(初中4.5块一个月,高中6块一个月)。

父亲回忆,学校的食堂集体伙食达伙费是一个月7.5元,由于交不起达伙费,他达不起火,有的时候,他需要请食堂的师傅把带的干粮加加温。还有的时候,父亲需要自己做饭,他和另外一个同学在附近一个老太太家里借炉子和锅做饭,一般做3碗饭,他和同学一人一碗,另外给老太太一碗作为借炉子的报酬。

上大学后,因为有比较高的助学金,58年17块,后来国家困难,三年自然灾害,降低到14.5,交12快集体伙食费,还剩2.5。暑期学校组织勤工俭学,还可以挣一些补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