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三大发现,你知道是什么?

博客博客博博客, 客博客博客客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未发明纸张之前,帝王颁布诏令、文人著书立说、民间习字记账,一般都是在布帛、竹片、木片等上面进行的。写在布帛上的,叫帛书;写的竹片上的,叫竹简;写在木片上的,叫木牍。

这些,统统是中国的“纸前古籍”。

由于自然腐烂、人为破坏等诸多原因,能保存下来的纸前古籍少之又少。所以一经发现,总有惊人的地方。“流沙坠简”,便是这样。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三大发现,你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赶紧戳一下图:《流沙坠简》封面

流沙坠简,因国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合著大作《流沙坠简》而声名远播。这是一个挺有文化的名词:“流沙”是沙漠流动的地方,惯称罗布泊、敦煌、居延等地西域地区;“坠简”本意是

书简坠落地上,代指中国古代遗散下来的简牍。连起理解就是,西域出土的中国古代简牍,是几个地方发现简牍的总称。本书所写的,特指清末民初发现的那一批。

与敦煌遗书一样,流沙坠简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三大文化发现,也是珍贵中国文物被盗劫的开始。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三大发现,你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赶紧戳一下

图:《流沙坠简》内页

●西方“探险家”们的发现

⊙盗墓盗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简牍

简牍在中国历史上有多次重大发现,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因魏襄王冢墓(一说魏安釐王冢)被盗而起。事发西晋初年,盗墓贼是名叫不准的当地农民。

不准又名不彪,笔者在另著《中国人盗墓史》中,还原了不准当年盗墓的细节——

不准将盗洞挖好后,想来浑身是汗。进入墓穴,发现里面漆黑一片。

当时,不准用所带的灯具一照,魏王的墓室不小,但里面并没有期望中的大量金银财宝,各个厢室塞满了竹简。由于灯具的亮光太弱,里面又阴暗,不准就地取材,随手拿来竹简,插在墓壁上,点燃照明、取暖。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三大发现,你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赶紧戳一下

图:《中国人盗墓名》封面

但搜寻了大半夜,把竹简胡乱地翻一遍,甚至魏王的尸骨也翻过了,最后也没有找到多少值钱的随葬品。这时候天快亮了,不准赶紧爬出了盗洞,背上摸出的随葬品,赶回家睡觉。

不准盗墓是怎么被发现的?可能是这样,第二天一大早,有早起的村民外出捡大粪,走到村头的大土堆前,发现地面上散落了不少从未见过的竹简,地上还有新土的痕迹,顿时起疑,是不是夜里有人盗墓了,再一看,旁边还有一个虚掩的盗洞。

这下,有人盗墓的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官府闻讯后,立即派人前来调查。最后查出是附近的“耕人”不彪干的事情。所谓的耕人,就是平时以种田为生的农民。

当 时,汲郡的太守叫王宏,这人很有政绩,在任上曾得到了晋武帝的重用和奖励。但在不准盗墓事发后,前去调查的官员是不是王宏派的,史书上未曾交代。调查官员 到现场后,一眼看出,这些散落在地上的竹简是古籍,但当时也未意识到它有多大价值,没有当成宝贝。随便叫了附近的村民帮忙,把散落的竹简收集起来,堆在一 旁,村民收拾时又毁坏了一部分竹简。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三大发现,你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赶紧戳一下图:现代盗墓现场

查清了墓内,调查官员又带人一起进入墓穴,进行清理。除了大量竹简外,从墓穴内后还发现了钟、磬、玉律、铜剑等文物。全部结束后,调查官员墓把地上和墓内的竹简全部集中起来运走。

此 事在《晋书·束皙传》(卷五十一卷)中有简单记载,不准盗墓发现的是先秦时期竹简,当时装了几十大车。后由当朝一流学者苟勖、和峤、束晰、杜预、卫恒等 人,先后整理出了75篇、共16部典籍,这便是著名的《汲冢书》。中国最古老的通史性编年体著作——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便包含其中。

⊙英国人斯坦因劫走“敦煌汉简”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流沙坠简也是因盗而起,不过此时已到近代,有了时髦的名词儿,叫“探险”。

流沙坠简中,最早发现的一批并不是出土数量最大的“居延汉简”,而是“敦煌汉简”。敦煌汉简早在清末便发现了,但一直到民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才知道。

“敦煌汉简”发现者,是著名的“洋贼”斯坦因。

斯 坦因有四次来华“探险”经历(第四次遭民国政府驱逐,无功而返)。1901年1月,斯坦因于第一次中亚考察期间,在尼雅遗址上找到了一批简牍。发现也是一 种意外,当时一名考察队员从名叫依布拉欣姆的当地村民手上发现了2块有字的木牍,精通梵语和印度俗语的斯坦因,马上就认出这是用佉卢文字母书写的印度西北 俗语文书,遂雇佣了这位村民,请他当向导,找到出土地点——尼雅遗址。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三大发现,你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赶紧戳一下尼雅遗址

尼雅遗址是中国古代西域精绝国遗址,精绝国在后汉时被鄯善国并吞,成为鄯善国西境的一部分。斯坦因从遗址上共挖到了40余枚汉文简牍、524枚佉卢文木牍,以及一批其他艺术品。这部分简牍,笔者姑称之为“尼雅简牍”。

1901 年2月13日,斯坦因携带盗获的尼雅简牍”和一批其它珍贵文物,离开尼雅遗址回国。《流失海外的国宝》编著者陈文平先生认,从时间上看,这是简牍文书在近 代的第一次出土,也是中国简牍被劫国外的肇始。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此后简牍便成了斯坦因“探险”活动中要盗劫的重要目标之一。

1906年 4月到1908年11月间,斯坦因组织了第二次中亚考察。他在瑞典人斯文·赫定首先发现的楼兰遗址上,盗获楼兰木简173枚。l907年3月下旬,又来到 敦煌迤北的汉代古长城边,先后从烽燧遗址、玉门关遗址等处掘获更多的汉简,总数达到了705枚,这便是著名的“敦煌汉简”。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三大发现,你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赶紧戳一下

敦煌汉简大多为汉代边塞驻军所保存的档案文书,时跨度从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有100多年,是研究汉代边疆史的第一手资料。

斯坦因将这些简牍运回欧洲后,委托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进行整理研究。1907年、1913年,沙畹先后两次发表了斯坦因从西域劫获简牍上的内容,中国学者这才知道发现“敦煌汉简”一事,及被斯坦因劫走简牍的数量。

时 旅居日本的罗振玉、王国维,获悉后遂致函沙畹,得到了相关图版及沙畹所著《斯坦因在东土耳其斯坦发现的汉文文书》一书手校本,罗、王二人对沙畹书中公布的 533件简牍重新加以编排、整理,加入自己研究和释文,于1914年在日本京都出版了著名的《流沙坠简》一书,这是中国学者整理、研究近代发现简牍的开 始,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三大发现,你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赶紧戳一下

后在第三次中亚探险,斯坦因又在罗布泊几处城堡遗址掘获一批汉文、佉卢文简牍文书;在敦煌迤东的汉代古长城遗址中,又掘获汉简l68枚。

斯坦因从中国劫获的简牍,一开始全由大英博物馆收藏,1970年划归大英图书馆。除了1000多枚精品经过整理、考释,还有数千枚残简断牍至今未对外公开。

民国早期中国留法学者张凤,曾作为沙畹的弟子、汉学家马斯伯乐的助手,参与斯坦因劫去简牍的整理与研究,但导师规定他“不以简文示人”,甚至不得出版这方面的著作。现在中国学者要研究,也只有去国外“借读”,而且要经对方同意。

小偷盗走了主人的东西,主人想看看还得看小偷的脸色,滑稽!

⊙震惊欧洲的“楼兰简牍”

在英国人斯坦因之外,另一欧洲著名“探险家”、瑞典人斯文·赫定,同样盗走了一批中国西域简牍。

斯文·赫定有五次来华探险经历。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师从“丝绸之路”首提者、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教授。李希霍芬生前曾7次来华考察,是个“中国迷”,足迹几乎遍及神州各地,斯文·赫定受之影响很大。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三大发现,你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赶紧戳一下图:“丝绸之路”概念首提者李希霍芬

l896 年初,斯文·赫定开始了第二次塔克拉玛干的探险。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他于1月4日在新疆和田东部于田县和策勒县交界处,发现了塔克拉玛千古城遗址——古 于阗国镇址丹丹乌里克。斯文·赫定喜出望外,当天便急匆匆地盗掘起来,掘得一些简牍文书,另外还有佛像和佛教壁画,以及铜器等一批其他中国文物。

在瑞典国王及“诺贝尔奖”设立主人诺贝尔的资助下,斯文·赫定又于1899年再次来华探险。这次发现惊人,神秘的楼兰古城被斯文·赫定找到了。

当地向导奥尔得克带着他到达这座古遗址后,斯文·赫定便疯狂地连续挖掘7天,盗获了一批汉文文书和简牍,这就是著名的“楼兰简牍”(亦可称“罗布泊简牍”)。这些简牍与同时盗获的大批古钱币、丝毛织品、陶器等一道,全被斯文·赫定偷运出中国。

斯文·赫定考察结束后,于1902年6月回到瑞典,这批汉简归藏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由于他不通汉文,却又急于知道所盗中国文物的价值,便托德国汉学家卡尔·希姆莱对简牍文书进行整理、考释。希姆莱据上面的内容,考释出了“楼兰”地名——废弃了十几个世纪之久的楼兰古城被找到了。

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第三大发现,你知道是什么?不知道赶紧戳一下

楼兰古城的发现,轰动了当时整个欧洲,刺激了更多的洋贼来华“探险”。

希 姆莱病逝后,简牍的整理由德国另一汉学家康拉德(中文名字“孔好古”)来完成。1920年康拉德出版了《斯文·赫定所获汉文文书和零星文物》。中国学者、 著名敦煌学专家向达先生当时特别想研究这批简牍,可是无法看到实物,只能依据康拉德书中所公布的图录,加以勘正,并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国立北 平图书馆馆刊》第5辑上发表了他的作品——《斯文海定楼兰所获缣索简牍遗文抄》。(摘自《民国盗墓史·秘笈卷》)【作者 倪方六,国公编辑转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