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起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始瓷尊

 

关于瓷器的起源,大概有两种解释:一说西晋时,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瓷器;又一说,笼统意义上的瓷器,商代已经有了,虽然它是陶器的变异,但发端了瓷器的渊源。

中国的瓷器,以青瓷最为著名。其次,才是白瓷、彩瓷。青瓷唐代时臻于成熟,以越窖所产为最著,至于宋代,汝窖、官窑、龙泉窑,哥窑、钧窑、耀州窖所产青瓷,将青瓷技艺推至化境。白瓷,以邢窖为 著,其次是定窑。彩瓷方面,影青首推景德镇窑,黑瓷则举建窑。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青 瓷之所以称为青瓷,在于坯体上施以青釉,也即其中掺有铁元素的色剂。我们习惯上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等,即指这种瓷器。唐代的越窑在 今浙江余姚上林湖一带,古时属于越州 ,故此命名。越窑所产青瓷,釉色青中微而带黄,后而改为清水般的湖色,上面刻画有花鸟、人物、各种几何图案等。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汝窑旧址在今河南临汝,因此处宋时属于汝州,故名。据资料记载,元祜初年曾颁旨要以汝窑替代定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后而此项计划流产。汝窑所烧之瓷,釉色深而翠绿,胎骨淡灰色,装饰有印 花、刻花两种,图案则花卉、水鸟、虫鱼不一而足。

官 窑,顾名思义,就是官方所办的窑。两宋时,朝庭自办瓷窑,专为宫廷烧制瓷器。可考者,南宋时置窑于修内司,即今杭州凤凰山,沿袭旧制的缘故,也称修内司官 窑,后而于杭州乌龟山下,别立新窑, 称郊坛下官窑,范围之大,今天已不可考,但知此处所烧之瓷,胎薄,呈灰、褐、黑三种颜色,施釉厚,尤以粉青色为主,看上去晶莹剔透,犹如美玉。釉面多有纹 片,器口及底部露胎处,呈灰或铁色,称 为“紫口铁足”,为南宋瓷器中的珍品。

龙泉窑始建于五代,宋时开发,渐而著名,遗址在今浙江龙泉大 窑、金村等处。龙泉青瓷工艺继承越窑传统,至南宋时而鼎盛。龙泉青瓷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胎质细密而洁白,施釉则以粉青、梅子青为 代表,花纹装饰上,首次出现了堆塑和贴花,这种类型习称为弟窑,也即人们常说的龙泉窑。另一种类型习称为哥窑,哥窑烧制的瓷器,以日用器皿为主,间也烧造 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觚、鼎、炉等。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钧窑旧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其工艺利用氧化铜、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蓝中带紫的色釉,色泽如玫瑰,如牡丹,如海棠,雍容华贵,艳丽非常。钧瓷胎骨灰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品,底部 刻有数字,可知乃为宫廷所制。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附近,古属耀州,故有此称。唐代之前,此窑青、白、彩瓷兼烧,宋而后,主要烧造青瓷,器形有碗、盘、碟、罐、盒、炉等。耀州之瓷,胎质灰白而薄,釉色匀净,装 饰手法多刻花、印花,花纹则有牡丹、菊花、莲花、龙、凤、鱼、鸭等纹。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北宋 青白釉狮子瓷枕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南宋 龍泉窰青釉蓮紋盌

由于瓷器烧造的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其胎釉选料和烧造方法也各有不同,掌握瓷器胎釉的时代和地域特征是瓷器鉴定的另一要素。

1、胎质

鉴 别瓷器的胎质,是观察瓷器的露胎处,主要是底足。大致而言,宋代器皿底足露胎,瓷质多粗;底不露胎之器,瓷质一般较好,通常有支钉痕。元代器皿底足露胎, 瓷质较粗。明初瓷器底足露胎,瓷质较细;明代中后期有款瓷器底足大多挂釉,也有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也有底足露胎的。清三代瓷器与明代瓷器相仿;清 中叶以后, 瓷器底足露胎的情况就很少见了。

无论任何时代的瓷器器皿,即便施满釉,仍能在圈足的边沿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看出胎质火化的呈色。例如元代瓷胎大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大多白洁细腻而且杂质很少,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

胎质成色能够反映出胎土的配料,如宋代龙泉窑生产的粉青、梅子青,其胎色为白中带灰,就是采用了瓷石加紫金土的配方。如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就是采用了瓷石+高龄土的二元配方。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元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大罐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元青花龙纹梅瓶

瓷 胎的洁白细腻程度和杂质的多少,能够反映出瓷器生产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比如明代永乐、宣德的砂底器皿,因其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精细,虽然难免含有微 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点,但已少有元瓷底足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摩多有温润细腻之感。明末清初的砂底器以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就达不到永乐、宣德瓷那般细 腻温润,显得粗糙。又比如明代成化瓷质一向以细润纯洁著称,前人形容为“如脂似玉”,其底足却有米黄色的斑点,人称“米糊底”。

时代进步能 够提高瓷胎的质量,而原料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瓷器的胎质质量。如明代嘉靖窑瓷器瓷质比不上成化、弘治瓷,主要原因还是景德镇附近生产瓷器的优良瓷土“麻仓 土”已经用完。“奈饶土渐恶,较之往日大不相侔”(《博物要览》)。当然,同样是景德镇的瓷窑,同一时代所用的瓷土也不尽相同,因为周围的瓷土也有质量高 低之分,有的细腻滑润,有的细而不润。采用好的瓷土,造出的瓷器瓷胎质量肯定不会差。所以,通常好的瓷土都被官窑所占用。又如明代福建德化窑的胎料好,是 因为用氧化硅和氧化钾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因而烧成后玻璃相较多,胎质致密,透光度十分良好。

在鉴别有些瓷器瓷胎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宋、明、清有些瓷器是采用裹足支烧而足不露胎,有些因受窑火影响而使露胎颜色发生变化,如所谓“紫口铁足”。这类瓷器的瓷胎断面内与外的颜色是并不相同的。

又 如永乐、成化的脱胎瓷、斗彩瓷一类的薄胎器,因器物精细,露胎处极为细小,是较难辨别瓷胎的颜色的。许多传世品,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外界诸如空气、水分的侵 染,或者手摸盘弄,也难以辨别胎体的本来颜色。遇到这类瓷器,还需要采用一些辅助方法,如瓷器上手,掂掂重量,听听声音,可以鉴别胎体——瓷胎声音清脆, 有金石声,说明火候高;缸胎体重而且坚硬,声音较沉;浆胎体轻而松软,声音发糠。

一般说来,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等瓷胎均较元瓷为轻,而宣德瓷又比永乐为重,正德瓷又比成化、弘治瓷为重。(用声音来鉴定瓷器要特别小心。过去所说古瓷声音感觉沙哑,新器声音清脆,即古玩术语中的“泠”。)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明永乐官窑青花四季花卉海水纹折沿葵口盘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明洪武 釉里红地留白折枝牡丹纹盘

2、釉质

观 察古瓷的釉质,主要是看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程度。旧瓷上都有所谓的“酥光”、“莹光”,即指旧瓷釉面上蕴含的如玉如脂的光泽,光 泽柔和,内敛,看上去很静穆。这种深厚温润的釉光是由于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而新瓷的釉面上会出现所谓的“火光”、“浮光”,光泽很亮,刺眼,光是由釉 面向外发散,这种炯炯刺目的“火光”又被称为“贼光”。

鉴定瓷器的真伪,观察瓷器的光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通常新瓷器会有“火光”,但 有些仿品会采用做旧的方式来消除新瓷器上的“火光”,如将新瓷器用茶水煮、药水浸泡、土埋、浆沱、兽皮打磨、油泥弄抹等等方法,也可以将此种“火光”去 掉,但会留下一些痕迹或破绽。凡是遇到这类可疑的无“火光”却又缺乏古瓷宝光的瓷器,应仔细观察,用放大镜即能找出破绽或有规律的擦痕。

仅 凭瓷器“失亮”来确定瓷器的新旧,还是很不够的。因为一向被妥善保藏的旧瓷,也有可能会有崭新的光泽,如故宫中的清三代瓷器,有些从未起封而保存至今,一 旦开箱,其瓷器的光泽依然灿烂如新;被坛罐存储的古瓷,无论是埋在土里或海里,只要密封好,打开之后,瓷器依然会光亮如新。遇到这种“老中见新”瓷器,必 须要从器型、胎质、釉质、色彩、纹饰、款识等几方面详加审视,不要轻易遽下结论。

在观察釉质时,要注意看釉面,看釉层的厚薄程度,釉流淌的状态,以及缩釉情况。各个名窑和名瓷都有各自的特征。胎釉色对鉴定瓷器也是至关重要的。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清康熙豇豆红釉镗锣洗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清晚期 哥釉青花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观 察瓷器釉面,还包括瓷器上的开片,也就是细碎纹。许多旧瓷釉面上会有各种细碎纹片,如牛毛纹、鱼子纹、蟹爪纹、鳝雪纹、柳叶纹、冰裂纹等大小不同的片纹。 如宋瓷中的官窑、哥窑、汝窑等瓷器上自然出现的特征。官窑器(南宋修内司官窑)有“蟹爪纹”,哥窑有“金丝铁线”开片,汝窑有冰裂纹开片。后世仿品同样能 凭借人力做出相似的片纹,尤其是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官窑瓷、仿哥窑瓷,可谓几可乱真。不过,仿哥窑器的“金丝铁线”是用人工染色而成。

有些瓷器的釉面上虽然没有开片,却会留下一些其他自然痕迹。如宣德窑瓷的釉面上有所谓的“棕眼”,以及橘皮纹。

传世品的釉面上,通常会留下岁月漫长的痕迹。用放大镜细看,会发现上面有许许多多的不规则擦痕,这些擦痕又被人称为“软道”。应该是人们长期手摸盘弄留下的痕迹。

观察釉中所含的气泡,也是鉴定瓷器真伪的一个步骤。主要是看气泡的大小、疏密,必须要使用高倍放大镜或显微镜。

官窑器、哥窑器釉中所含的气泡密似攒珠;汝窑釉中的气泡疏若晨星;永乐窑瓷气泡不少,有大、中、小三类;宣德窑瓷器釉中的气泡为大、中、小气泡构成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距比较疏朗;成化瓷釉中的气泡小而密集;正德窑瓷釉内气泡小而密集,呈鱼子状。万发编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