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与金宇澄的"繁花"

        香港导演王家卫影片视觉语言,得到西方艺术界的好评,2000年的"花样年华"得奖无数,还被评为最隹华语电影。看过王家卫的"2046",很喜欢画面的节奏与述事的情调。批评王家卫也不少,节奏慢和看不懂,冯小钢说:  小脚老太的裏脚布又臭又长。出生在上海的王家卫,五岁去了香港,他买下了"繁花"的电影版权,这部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他会怎么拍这部"海上繁花",使我兴趣倍增。

        ?在Apple TV上找到"花样年华",影片的质量很好,拍摄于2000年的影片,视觉的述事艺术语言清晰发生在旧公寓,飘浮不定、令人难堪的婚外情。磨磨蹭蹭的节奏,到结束男女主人公也没有上床,连纽扣都没有解,轻轻手指的触摸,二十多件色彩斑斓的旗袍,展示了时光的交替。昏黄的白炽灯泡,苗条的女子,斑驳的墙壁,狭窄的楼梯,幽室的相守,粱朝伟小心翼翼,怯弱、渴望放纵的光,与张曼玉的身影难舍难分,场景画面与音乐的不断重复,语言似乎多余,温馨眷顾的氛围,伴随着旗袍秀,洋溢着六十年代香港的风情,真不愧为电影艺术的精典。

        艺术风格独特王家卫,许多演员无所适从,背台词剧本没有,从角色自由演义,梁朝伟与张曼玉是他最好的合作者!剪辑中感觉线索与路径他曾经当过十年的电影编剧,重视资料的收集,胸有成竹与演员们互动,述事的结构,情节参插的点,调动潜意识,组合视觉感知,他的电影有"灵性"。

     ?"繁花"是上海市民生活的"万花筒",街道景色,石库门弄堂,饭桌与厨房,各色人物速写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的神韵。金宇澄写作之初的动机单纯,在"弄堂网"上连载,回忆上海的七、八十年代生活,在热心的网友督促下,一发不可收地写到了新世纪,再出纸质书。?

      金宇澄写"繁花"似乎在尝试通俗的口味,弄堂街巿的语言,低层民众的喧哗...... 小说受到网民的热爱,是因为那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市井生活。北方有相声,是语言的艺术,上海有滑稽戏,是"俗"文化这是我们记忆中的上海...... 张家阿婆的鸡毛菜,李家姆妈的"骂山门",有烦恼也有温馨。他的人物与述事,没有情感的层次,平铺的描写,大量往事的堆砌。仿佛旁观者的眼光,一扫而过,时光倒错,情节发展交替,马路街道的细节,展示了一幅零乱的市井长卷。

     ?"繁花"对于王家卫,沪上记忆的仓库,数不清的物件,相互的关系,人物的故事,乱糟糟的一大团...... 他可以从容地,这里拉一根,那里拔一点,无数碎片、细节画面,组成王家卫版的上海风情。我相信:王家卫的"繁花",一定用方言,但是谁都看得懂,他的电影是视觉的,上海话在此是特定氛围。就像"花样年华",我听不懂广东话,照样看得如醉如痴。?

龄龄妈妈 发表评论于
花样年华里上海房东的两句上海话对白是王家卫的精心一笔。繁花里金先生的上海方言的灵活穿插是生活浸润在文学里。我把繁花当新民晚报,可以常读常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