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陈逸飞逝世十周年,他曾经帮助过的年轻人,写了许多文章来悼念,这位提出"大视觉"概念,早年陈丹青,亦师亦友的艺术家。木心美术馆,老人故去四年后,由学生陈丹青主持开馆。将陈逸飞与木心相题并论,因为他们是八十年代,最早到美国的上海人。纽约,成全了木心的文学艺术。也是纽约,改变了陈逸飞,开创视觉的商业。
生于一九二七年的木心,长在红旗下,生于四六年的画家陈逸飞,他们年龄相差十九岁。八〇年的纽约,陈逸飞三十四岁,风华正茂,一流的中国油画家。八二年,五十五岁的木心,望见了"自由女神"。纽约的神奇,在于多元的起点。他们不愧于海派的文化精英,充分展示了上海人,聪慧、灵活、开创和务实的精神。
木心童年的私塾教育,家乡乌镇的水,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传统古典文化,陶冶出的文化底蕴。恩师林风眠,带回的法国艺术,民国教育、海派文化的自由空气,确定了他的艺术观。从四九年到八二年,木心从事工艺美术,几次牢狱之灾...... 同中国的文艺界,没有任何联系,三十三年光阴,封存于时光的隧道...... 文字与画作均被毁。狱中,他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洋洋65万言的"狱中笔记",缝在了棉被中,才得以留存。文化与艺术理想,默默挣扎的等待,"留着青山在...... 心中的火种,会有爆发的一天"。
八〇年的纽约,陈逸飞看到了,当代观念艺术,如日中天。传统绘画,退出了当代艺术与美院的课堂。我无法得知逸飞的想法...... 感觉中的陈逸飞,是个完美主义者。从俄罗斯绘画传统起步的他,在西方的美术史,找不到列宾与苏里科夫,"架上绘画"巳被边缘化,传统的美术功底,被摄影、装置和行为艺术中的身体所取代。作为中国有影响力,青年油画家的逸飞,面对这个五光十色的纽约,内心的无奈可想而知。中国的艺术,照搬苏联三十年,与西方产生了鸿沟,对当代艺术的认识等于零。陈逸飞做出了选择,放弃跟上西方的前卫艺术,适当改变画风,以写实风格进入了艺术市场。
对于纽约,木心没有文化的隔阂,?很快地融为一体。台湾文坛发现了木心,出版了一系列他的文学作品。大英博物馆收藏他的水墨,画在白纸而不是宣纸,独具一格的绘画。木心的坚守与信念,林风眠的艺术,加海派文化的根..... 从耶鲁博物馆开始,"木心的艺术"全美博物馆级巡回展,完成了木心与西方艺术的对话!他的文字与画,仿佛横空出世,从民国的上海,直接跨越过来,没有大陆文艺的影响,那么地与众不同。木心没有留过洋,对西方的了解,只是通过民国的印刷品,也许直接来自上海的西方人。这又间接地说明,海派文化的丰厚,为木心的文学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记得回国,巧遇陈逸飞画展,早期的"黄河颂",八路军战士与晨曦下的黄河...... 再次被感动,几乎流泪!那些吹长笛、拉大提琴的女郎们,旧上海麻将、旗袍美女,加上几张西藏油画...... 陈逸飞被一群人包围着走来,仿佛娱乐明星般地喧哗!七十年代末,油画雕塑创作室,仓库般的大画室,许多人静静地站着,巨幅油画"占领总统府",几把美式汤姆森,一堆黑白照片,他和魏景山爬上爬下,画几笔退到远处,如同导演般叫一句:魏山,这里加得重一点,后面虚掉。我更喜欢这样,画家的逸飞,作品打动人,无关题材,而是作者的"心"!
艺术家的木心,自己灵魂的歌手。无论环境的险恶,活下来,"艺术"是漫漫长夜的"光"。坚守的"信徒",八十四年,一砖一瓦,建造心中的圣殿,直到到生?命的终点。
九十年代陈逸飞回国,活跃于视觉艺术界,时装、设计、广告、摄影和电影全面铺开。跟逸飞创业的年轻人回忆,企业严重亏损,他用卖画的钱,支撑这一切。当年的青年设计师,在他不计成本,鼓励"创意"的企业文化下,才走上了艺术之路。陈逸飞的油画价格惊人,工作室有许多画家,他抅思、抅图,如同导演,作最后修改,签名。当代艺术圈的惯例,工厂性制作,创意第一,这才是作品,属于谁的标准!他有更大的理想,油画只是他"视觉企业"的一部分。
木心:精神上的"圣徒",文人、艺术家的典范。对逸飞评价难得多,他似乎已超出了,艺术家的范畴。"艺术"被质疑,是当代艺术的大命题,什么才是艺术家?更没有标准答案。网络世界,有什么概念不能被推翻。二十年前,作为油画家的陈逸飞,敢于提出、实践视觉艺术生活化。无疑,他是一个思维超前的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