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的“圣母婊”

频繁回头的人,走不了多远。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圣母婊”这个词最近在网上热了起来。“圣母”明显是褒义词,而“婊”是贬义词,这两个词是怎么凑到一起的?我“百度”了一下,发觉除了是贬义之外,大家对于这个词尚未形成共同的意见。根据我阅读网上文本形成的概念,“圣母婊”描绘的是一种思想体系,它有两个要点:一,强烈主张爱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二,主张用爱、包容等理念,而不是用惩罚来解决一切社会冲突。跟中国的“圣母婊”对应的西方概念,是“政治正确性”——说到底,“圣母婊”是个中国名词,但它的思想体系来自于现代西方。

如果讲历史渊源,说“圣母婊”的思想体系来源于基督教,大致上是正确的,里面的“圣母”部分也隐含了这样一个意思,但儒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中,也包含有这种成分。然而,“圣母婊”占据人类社会道德制高点的时间并不长,也就是最近几十年。在此之前,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快意恩仇的文化倾向还是大于“圣母婊”。

“圣母婊”总体而言作为一个贬义词,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相当一部分人对其思想体系的反感,但它能站上当代社会的道德高地,有它的功用与合理性。当代社会组织整合的人口越来越多,里面各种构成如阶级、族群、性别、亚文化群体等越来越多,如果不强调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不讲用爱解决矛盾,而是像过去那样快意恩仇、以力取胜的话,这个社会就会乱到、暴力到无法运行。“圣母婊”存在的最关键理由,其实是其中“圣母”元素所彰显的正向价值。

然而,一切思想都不能过头,“圣母婊”也是如此。走了极端,就会从“圣母”走到“婊”去。“圣母婊”成为了一种不顾人类社会的现实,空谈爱与善良,一味保护和纵容某些反社会及违法犯罪行为,甚至是凶残到没有人性的所谓“弱势群体”的思想体系。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这个社会也会乱到、暴力到无法运行。当前在西方国家愈演愈烈的暴恐事件,即是凶兆。所以,“圣母婊”才在中国社会——一定程度上也在西方社会——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反感,被称为“婊”。

尤其值得提及的是“圣母婊”对于弱势方的溺爱式保护,有可能最终害了弱势方。溺爱久而久之,弱势方往往认为这种溺爱式保护不是强势方的善意,而是懦弱、愚蠢,从而肆无忌惮。而到了强势方真正被彻底激怒的时候,处于无助甚至悲惨之中的就是弱势方。而“圣母婊”仿佛起到的是一个欲擒故纵的作用(这当然不是“圣母婊”的本意),大家都听过“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不幸的是,当今世界正在往这个方向走。

“圣母婊”有其存在价值,过去有,现在有,未来还会有,但不应过分。今天,在“圣母婊”已经走了极端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多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直报怨”等价值观来平衡一下。这才是多元社会中各方共赢所需要的平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