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的前几日,陆媒《新京报》发布了关于东莞企业倒闭潮的报道,直指“熄火”与“危机”成为了东莞这座世界工厂的新标签。其实不只是东莞,代工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大都出现了规模不一的中小企业倒闭潮,从福昌集团、中显微集团老板的跑路,到街头实体店铺纷纷转让关闭,这既有电商等新经济形态冲击的原因,也是中国经济深层次矛盾的爆发的结果。
本年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间最晚”、“召开时间最长”等现象的背后,可能是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形势的挑战。习近平、李克强在会议上发言,称要降低企业成本,去除房地产库存,化解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从某种程度上,这从反面证明了中国存在企业税负严重,房地产库存量大,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中国经济正面临发展后劲不足难以保速、经济质量低下难以保质的困境。有观点认为,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中国经济这棵参天大树生病了。
分析认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结即详实又犀利,无论是去产能、去库存,还是降低企业税收,都将打破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的自留地,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外界评论称,这是以习近平、李克强为代表的本届中共高层的“拼命之举”,绝非以往经济会议可比,其结果值得期待。
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中国的1929”?
《华尔街日报》在今年7月的一篇调查性报道中称,山东滕州这座拥有150万人口的“中小城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企业倒闭潮,“经济新常态下,该市大量纺织厂、机床厂、化工厂纷纷关闭”。无独有偶,《新京报》在几个月后也发表了类似的文章,称世界工厂东莞正遭遇“转型阵痛”,制衣、电子等传统企业正在批量性倒闭。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深圳的龙岗,龙岗是深圳的工业腹地,这里诞生了华为、比亚迪等众多知名企业,但现在龙岗也出现了工厂倒闭潮。
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的批量倒闭,因为倒闭的多是民间企业,但现在大型国企集中分布的煤炭、刚跌、水泥、化纤、火电等传统行业也纷纷遭遇寒冬。这些企业属于国有,即便长期的处于亏损状态,若没有政府的命令,它们依旧不会倒闭。中国政府将遭遇麻烦的传统国企统称为“产能过剩企业”,并为此开出“加减乘除”、“供给侧改革”等药方。
企业倒闭、供需失衡、经济遭遇麻烦,英国的《每日电讯报》称这种情况为“中国的1929”。在1929年,西方世界因供需失衡而发生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并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影响十分深远。
但这真是“中国的1929”么?分析认为,中国并不是遭遇到了类似于西方世界1929年的经济危机,因为中国经济并未完全的私有化。中国遭遇到的问题,可能是世界史上从未有过先例的“中国病”。
称中国遭遇的是国际上前所未有的“中国病”,是因为中国的实行着全球独一无二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是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高度整合资本、技术、设备、场地、能源、人才、管理等经济因素,集中力量兴办大型企业,建设大型工程。政府集中全国的力量发展经济,并将经济发展指标定为提拔官员的标准,有媒体将中国发展经济的狂热现状称为“国家资本主义”。
“中国模式”曾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也可能是造成今日之弊的原因。因为在一穷二白的国家,任何的产品都能找到需求者,粗放的“中国模式”适应了当时的时代。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出现了差异化的需求,渴望高质量个性化的商品,而各级政府依旧在政绩欲的刺激下“大干快上”,最终造成了供大于需,众多行业产能过剩。中国经济之病,病因可能是政府推动的供给增多,而1929年西方世界经济危机,是市场自发性的供需矛盾,这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
中共可能也认识到了问题所在。12月22日,《北京青年报》发表题为“市场有病,中央开药”的文章,分析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药方”。中共给中国经济开的药方是“加减乘除”和“供给侧改革”,也就是削减过剩行业供给,房地产去库存化。无论是削减供给还是去库存化,针对的主要都是国有企业。
中共开出的“药方”究竟有无效果?现在还无从知晓。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国家,能发展到类似中国现在的地步。中国面对的问题,是政府推动的投资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压力集中爆发的三重叠加,由此造成的“中国病”全球独有,现有的经济理论难以解答中国的困境。
鱼和熊掌兼得的野心
如果说政府推动的投资造就的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下行的重要原因。那么除了“加减乘除”、削减过剩行业供给这种“笨办法”外,还可以增加需求。
2008年中国遭遇世界经济危机之困,温家宝政府开启四万亿救市计划,大肆的修建火车站、公路、铁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四万亿救市名为投资,实际上是政府人为创造的需求。如果习、李政府开启胡温时代实行的“救市模式”,大规模投资基建项目,那么钢铁、水泥、煤电等传统行业面临的产能过剩压力迎刃而解。不仅如此,中国的经济数据也会好看许多。
但基建投资占据经济的份额已经偏高,如继续以往的模式,那么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投入势必增加,这等于是“饮鸩止渴”。当由政府推动的大项目投资减缓下来,这些传统大宗商品行业面临的压力会远超现在。
习、李政府没有采取“四万亿救市”模式,而是要在不采取刺激措施的前提下,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简言之,习近平、李克强既要经济快速增长,又要优化产业结构,并且是在劳动力成本抬升、中国出口减少的大背景下。
习、李的鱼与熊掌兼得的野心让外界忐忑,中国经济是不是会遭遇“硬着陆”?
中国政府回应称,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本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向外宣示了避免经济“硬着陆”的具体措施。
其一,中国政府称,要降低企业成本,“正税清费”。也就是邀降低企业的税收,减少企业的不合理费用,以此降低企业的压力,从而避免倒闭潮现象蔓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也宣称,要“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如此以来可抵消用工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给企业降低负担。
其二,要化解过剩产能,具体是减少水泥、钢铁、煤炭等传统行业产能。该公告称,“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为实施破产程序创造条件”,这意味着新一批的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将破产倒闭。具体方法上,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这应该是为维护稳定、缓解就业压力。外界推测,自朱镕基时代大规模的国企改革之后,新一轮的国企关停潮可能到来。
众所周知,企业是中国政府最大的税收来源。在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况下,中国财政收入增长放缓。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2%,在2013年该数据是10.1%,2014年则是8.6%。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降低企业的税负,这将严重的影响财政收入的增加。在财政支出保持超过10%增速的情况下,习、李降低企业税收,从某方面看这算得上是“拼命之举”。
无论是化解过剩产能造成大量工人下岗、侵害国企集团上层的既得利益,还是忍痛降低企业税收,都称得上是“拼命之举”。有观点认为,中国高层这般“拼命”,也许会缓解企业压力,阻止倒闭潮的蔓延,并能优化产业结构,打下健康的经济基础,从而实现鱼与熊掌的兼得。
但这些举措可能造成新的问题。中国公务员数量全球第一,财政收入压缩后如何保证政府的开支?会不会逼政治改革的推进?而削减过剩产能,如何把握过剩与亟需的度,这对政府而言都是考验。总之,本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同以往,无论结果怎样,都将会影响中国未来的经济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