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华第一名菜,估计十个人会有十个答案。既便就是八大菜系里,每一个菜系都很难找出,该系中排名第一的菜品。譬如离我们最近的浙菜,有人会说是西湖醋魚,有人会提叫花子鸡,还有人会说是东坡肉……,总而言之,莫中一是,肯定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是在美国,如果要问美国的中华第一名菜,是美国人的话会很快告诉你答案,是居住在美国的华人,略为定一定神,十有八九也会告诉你,那就是左宗鸡了。
为什么在中国评介很难,在美国却很容易呢?盖因文化传统的不同。虽然在美国有许许多多的歺馆,但相同类型的歺馆相似性很高,譬如墨西哥歺馆,或者日本歺馆,甚至南方味道的歺馆。原因是美国人喜欢标准化,因此在美国,成千上万家中歺馆,除开东西两岸中国城里专做华人生意的中歺馆之外,都被标准化了。换句话说,它们的菜单大同小异,基本菜式一样,连叫法都是一样的。然而在中国,除了连锁店,很难找到两家菜单相同的歺馆,一则中国好吃的菜式实在太多,二则国人在吃食上勇于创新,三则国人喜欢留有绝招,既便是连锁店,总店和分店的口味甚至都有不同。标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就是简单化。其带来的好处是,将复杂的事物,分成若干简单的步骤完成。但是带来的不足则是,原本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中华美食,便被定性定量地简化了,从而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厨子了。现实的世界里,最好的中歺大厨多半是早期来自香港的移民,其次的则是来自台湾的,后来的更次一些。
那什么是左宗鸡呢,它还有两种不同的叫法:左将军鸡和左宗棠鸡。但华人大多谓左宗鸡,而英文则称左鸡。许多年前,刚来美不久,就有机会品尝了酸甜辣的左宗鸡,觉得非常好吃,在国内从未吃过亦没有听到过。那时侯国内物质还不够丰富,鸡肉算是比较贵的好东西,工资不多闲暇时间亦少,自然很少旅行,没有吃过看过或听过,并不奇怪。请教早年来美的华人,于是听说了一个有关左宗鸡的传奇。左宗棠出身于湖南,发迹于浙江福建,后来平陕甘收新疆,立下绝大的軍功。说他在入疆作战中,因为物资缺乏,发明了这种油炸的鸡肉块,便于携带,吃的时候调入酸甜辣的汁料。因为方便好吃而流传了下来,成为了湘菜中的名品。这个故事听上去很合理,便信以为真了。
直到有一天看到网上有一位湖南人写的,去左宗棠家乡,追寻正宗口味的左宗鸡的贴子,才发现事情根本不是这样的。话说该仁兄在北美居住多年,吃了无数的左宗鸡,总觉得不正宗。于是带着太太小孩,来了一趟寻找正宗口味之旅。先是去了长沙,发现全城有名的菜馆里根本没有这个菜品,于是追踪寻源,去了左宗堂的家乡湘阴,那里的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菜,还几乎驾了他一顿。说我们左大人是入阁拜相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是个大人物,怎么会发明一个鸡的菜,真是太小看人了。结论是,左宗鸡根本和左湘阴毫不相干,也不是来自于任何一个中国的菜系。
那左宗鸡究竟源自何处呢?现在公认的一个说法,摘录如下。左宗棠鸡的发明人是彭长贵。传说1970年代时任行政院长的蒋经国某日办公到极晚,夜带随从到彭开设的餐厅用餐。然而餐厅正准备打烊,高档食材也都用尽,只剩鸡腿。彭长贵只好临场将鸡腿去骨切丁,先炸熟鸡块沥干,然后以辣椒、鸡块、酱油、醋、蒜末、姜末、葱末拌炒均匀,最后勾芡并淋麻油,即成一道新菜色。蒋经国食后甚感美味,询问菜名,彭长贵随机应变,说是清末湘军名将左宗棠当年爱吃的一道炒鸡块,于是此菜就称左宗棠鸡。1973年,彭长贵前往美国发展,在纽约曼哈顿东44街开设彭园餐厅。一次著名建筑师贝聿铭邀请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到彭园用餐,基辛格甚为喜爱,后来ABC电视台报导此菜的特别节目,使此菜在美国声名大噪,ABC并在随后短短数天接到1500封来信索取食谱,各地中菜馆纷纷推出,成为美国人认知中最著名的中国菜之一。
我坚信,总有一天,这个享誉北美的菜品将会回归中土,也可能是返回它的家乡湘阴或者长沙,运用它的第一个传说并加以丰富,或者把两种传说妙笔生花接合起来,然后推广,又有谁会真正在意它的源由呢,难道不是一个生意上的好主意吗?写到这里应该收笔了,但似乎依然意犹未尽,再写一段与此有关的真实经历,怀念至今为止吃过的,最好吃的左宗鸡。
早年曾经工作在美国中西部的一个中等城市,居住在周围的一个小的卫星城。那时候,该小城里只有一家中歺馆。歺馆的老板和老板娘来自台湾,祖上是浙江沿海的大陈岛渔民,后来美歺馆打工,师从一个香港师父,学得一手好厨艺,尤其是左宗鸡,他调出来的汁料味道极好,无人出其右,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评介,很有可能有先入为主的成份在里面,但是据说在他的歺馆里专门有一间小屋,是他在里面秘密地操作,无人知道其配方。他的左宗鸡,一定要趁热新鲜吃,里面嫩糯,外面脆酥,汁味鲜美,无法用语言准确描绘。因为同是来自浙江,大家时有交往,逢年过节,会邀请我们去他们的歺馆大吃一顿。期间也认识了一些来自不同地域的中美朋友,其中包括Bill。当时Bill已经五十多岁,是神职人员并拥有自己的生意,长得高大英俊,早年有从軍的经历并驻軍海外,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知识面相当丰富,为人温和细致,说一口儒雅的英文,遣词用句讲究,显得十分有教养。有时候说着说着,不知道用什么字来准确地描述,他会很自然地接过来说下去。有时候用词不贴切,他不直接指出来,但会不经意间让你知道,什么是最简单而清楚地表达。因为经历丰富,知识面广,相互之间很有得闲谈。和我一样,Bill也很喜欢吃该中歺馆的左宗鸡。在一个迎接中国新年或春节的聚会上,边吃边喝的随意谈天时,有了以下的对话。
我问Bill,你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吧?Bill回答,知道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我接着说,据说除了中国之外,其它的三个文明古国早已亡国灭种。而唯有现代中国人还传承了古中国人的文明,存在世界上。Bill回了一句,不简单啊。我又问他,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Bill看着我说,原因好象很复杂,有政治軍事地理文化等等各种因素的综合,造成这个结果吧。你似乎知道什么,不仿说来听听。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讲了一段当时看到的历史掌故。说犹太人移居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北宋时期,当时的京城开封十分繁华,有清明上河图为证。于是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居住在开封,并繁延开来,至今在那里都能找到,拥有鲜明的犹太人生理特征,诸如鹰勾鼻子等等的人群。在今天的浙江杭州和福建泉州据说也有类似的情形。除了不同的一些生理特征,这些犹太人基本已经被完全同化。
望了一眼若有所思的Bill,我又去拿了一盘美食。回来坐定后,我又问了一句,犹太人在世界各地都有,是不是最难被同化的民族?Bill回答,可能是吧。我追问一句,那为什么在中国被同化了呢?Bill疑惑地望着我,反问一句,你怎么看?我笑迷迷地指了指,他的盘中和我的盘里的左宗鸡和姜葱爆龙虾,一句话没说。Bill十分不解地看着我。我继续往下说,原因可能是中华美食太好吃了,吃着吃着就把自己给吃没了。设想文化宗教艺术等等都是非常抽象的,而饮食却是极为具体的,一天三顿饭,一顿也少不了。人是很难经得起,长年累月顿顿美食的考验的,不被同化才怪呢。Bill问了一句,这个是专家作出的推断吗?我哈哈笑了几声,然而指了指我自己说,这是业余专家的研究结果。继而进一步的推测,为什么中华文明可以独存,就是因为中华美食实在太好吃了,凡是灭了中土的外来民族,进入中华大地之后,最后无一例外都被中华美食给同化了。
停顿了一会,喝了两口红茶,润润喉,我对着Bill接着侃。中华文化中最为博大精深的就是饮食文化,和吃有关的文化掌故及词汇之丰富,简直是难以计数,而且想象力之充沛,根本是无法想象的。这里列举几个小例。譬如成语,秀色可歺,怎么翻译成英文?再如斗升小民,可能不太用成语,但常说,吃力不讨好,也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如果翻译成英文,其中“吃”的文化意味一定消失了。所以说,饮食文化是中华最为宝贵的文化。中国人在世界各地,可以欣赏任何优秀的文化技术科技。唯一难被同化的就是这个中国胃。虽说今天肯特鸡买当劳在中土很风光,但是将来一定会被加入大量的中华元素,说不定有一天就开始买大饼油条了。所以说,中华美味很厉害啊。如果中国人不会吃不好吃,都不好意思说自已是中国人呢。
听到这里,似乎是略有所悟,Bill突然扭过头去看着他的太太虹。虹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英语系,很能干的一个川妹子,烧得一手川菜。多年平静安定的婚姻生活,早就把Bill的口味调变成川人一般,麻辣都不在话下,除了偶尔吃几顿牛排面包之外。然后Bill窃声声地问了一句,再过几年,那我是不是就变成了中国人了?我们大家一齐看着他,哈哈哈地笑了起来,一致肯定,你已经是一个中国人了。
附件:「尋找左宗雞」揭密美國中餐史
記者黃惠玲/芝加哥報導
January 18, 2015, 12:30 pm 57 次
幾乎是美國中餐館必備名菜,但在兩岸三地餐館屬「冷門」菜餚的「左宗雞」(General Tso’s Chicken),究竟是不是清朝湖南常勝將軍左宗棠的私房菜?由錢尼(Ian Cheney) 執導,即日起在美國紐約、加州、俄亥俄等多個城市上映的紀錄片「尋找左宗雞」(The Search For General Tso) ,為食客們揭曉了答案,耗費三年拍攝,忠實記錄中餐故事的這部影片,猶如一部「美國中餐發展史」。
16日起陸續在加州庫比蒂諾、華盛頓州西雅圖、俄亥俄州克利夫蘭、新墨西哥阿布奎基(Albuquerque)、華府、喬治亞州亞特蘭大、明尼蘇達州州的明尼拿波里等城市上映的「尋找左宗雞」,片長為71分鐘,這部影片採訪了原始「左宗雞」發明者,創辦台灣彭園餐廳的彭長貴,彭在影片中澄清,左宗雞與左宗棠完全無關,而是50年代,他準備國民黨海軍總司令宴請美國太平洋第七艦隊官員宴席菜時,信手拈來、隨口命名的「將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