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川村:致已逝去的青春 zt / 中央对安徽小三线的批语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文 Stam Lee
 

“为何离乡”

对于中国人说,故乡的观念是很强的,背井离乡对国人来说应该是件很残酷的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广大农民为了摆脱贫穷落后,进城打工,这是传统中,我们能想象到的背井离乡。然而,在富饶的长三角地区,我们却同样有着另一种离乡愁绪。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交通的不便;有的是资源的耗尽;有的是为环境而逃离;有的是政策的一声令下……

“长途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行驶,摇摇晃晃的,一时向左,一时向右,颠来倒去,晃得一车的人都头晕恶心,女青工在吐,男青工在忍,一个车厢弥漫着呕吐物的气味,靠窗的人把窗户开到最大,后面的人便嫌风大迷眼。旁边又有人说关窗关窗,冷死了。有人要关,有人要开,转眼就像有战事发生,但微弱的抗议声刚起,又忍了回去。

女青工们嘤嘤地低声啜泣,不多时车厢里一片哭声。

关了车窗闷,开了车窗冷。有人便骂起来了,说,这破车,连窗子都不会设计,哪里像我们上海的电车,窗是摇下来的,要开多大缝就摇下来多少,又不会吹痛面孔,又透了气。

 他这话一落,一车的人都开始说话了,七嘴八舌,说上海如何如何好,大马路如何如何宽,哪会像这里,山连山,弯连弯,全部是山……”

这是纪实小说《随身而没》开头描写的一个场景,发生的地点真实存在,安徽省绩溪县巧川村,这是位于皖南与浙西交界的一个小山村。

1965年,就在小说中说的这片美丽寂静的土地上,一支由上海数万干部员工组成的小三线建设大军,静悄悄开进了这里的山沟,开始了前后长达24年轰轰烈烈的小三线建设。

家,是每一个人的港湾。但对于当年那些在皖南深山里的三线人来说,家不仅仅是回归的地方,还有着另一种牵挂——每年清明,还总有些当年的三线人回到小山沟祭奠曾在这里工作、去世后就葬在此的亲人或者同事——20多年的生活,绩溪已被当年的三线人当成永远的家。

《随身而没》描述的许多细节与我们采访的人所讲的故事有众多惊人的重合之处。为支援“小三线”建设,大上海的一批青年职工被送往位于皖南与浙西交界的深山的从事与军工生产有关的工作。

他们的青春与不安分,统统都被锁在深山里。男男女女,惹是生非,渴望脱离,却一再被折翼。这是一段真实的过往,许多人至今没有从当年的“发配地”回到生身之地的上海。

所谓“三线”,是1964年8月,根据毛泽东指示,“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但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与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为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当即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要求搞好三线建设,即把一部分工厂、军事工业搬到后方去。沿海边疆的前线地区为一线;三线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共13个省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

皖南与浙西交界的后方基地,就是上海小三线的搬迁目的地。涉及军工、基础工业和短线产品342个项目458个工厂。

当年的三线厂曾经创造过辉煌,但三线人也把自己的青春留在这座大山中。直到1988年,随着国家战略调整,小三线干部职工才随厂离开深山。

人生有多少个20多年?这里留下了他们太多的回忆。于是,在20多年后的今天,还有不少人纷纷回到当年的山村,进行“寻根”之旅。

还是那条很窄很窄的山路,路两边是很高很高的山。进入山谷,几栋老房子出现在视野中,那些老房子一栋栋整齐地排列着,再往里走则更壮观,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格。很难想到深山密林当中竟藏有如此壮观的建筑群!当年厂区,大多已改建,但还是有很多曾经的痕迹,空旷的大礼堂,礼堂很高很深,墙上留着淡淡标语。如‘备战、备荒、为人民’。往后走就是一栋栋仓库,仓库很大而且之间都是连着的。再往后走就是一些厂房,当年应该是很漂亮的徽派风格厂房,现在很多竟成断垣残壁,四周杂草丛生……

在一间已经被改为养鸡场的办公室房间里,我们意外找到了6个保存还较为完好的老胶片。经过专业抢救性处理后,一段激清燃烧岁月的清晰影像展现在我们眼前。

还是想引用纪实小说《随身而没》的故事结尾。

“过了不久,徐长卿回上海读大学去了。朱紫容和老魏结了婚,后来,听说朱紫容怀孕了。

……

又过了一阵子,徐长卿接到仇封建的信,说小白脸师哥舒,有一次一个人进到百鸟墓的老林子里,迷了路,过了一夜才被人发现没回宿舍,全厂人出来找,发现他在一块溪谷地里被突发的山洪冲进石头阵里,淹死了。

……

又过了很久,中央发出了命令,让所有三线厂回撤。原来的生产资料、厂房、机器等,留给当地政府。仇封建和小林,刘卫星和江芸,还有老魏和朱紫容,还有全厂二千多工人,还有这一片八家工厂,全都撤回了上海,退回到原来的单位。中央对安徽小三线的批语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这时已经是在徐长卿离开安徽八年以后的事了。

……

有一天徐长卿看报纸,看到一条简报,说原任安徽XX器材厂党委书记方XX因故自杀身亡,原因不明。”

站在当年的建筑群前,我可以确信,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与青春有关的故事。

当年的人与现在遗存的景,以此,致已逝去的青春。

(老胶片发现于巧川村,当年万里锻压厂厂区位置,如今已被废弃用作养鸡场的废墟内。作者不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