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公里环岛游第十一天,基督城到格雷茅斯(CHRISTCHURCH-GREYMOUTH)

生活在新西兰,随手捻几片草叶与朋友共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漫长的序曲
    2015.12.31.阴转晴天,14-19度。
    早晨8:00出发,走73号公路再回西海岸。10年前第一次来南岛,从基督城到格雷茅斯坐火车走过阿瑟通道,一个个隧道、一座座高架桥,一道道雪山峭壁、一条条深谷激流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当时就想:一定要驾车走一遍阿瑟通道,享受跨山越岭、驾车腾云的刺激,领略仰面读冰川,俯首瞰深涧的震撼。
    1864年,阿瑟·达德利多布森沿WAIMAKARIRI河从东海岸走到西海岸,发现阿瑟山口,连接基督城、霍基蒂卡的公路于1866年建成通车。今天的SH 73号公路,东起基督城西至格雷茅斯以南11公里处的库马拉,全长231公里,号称最高跨山公路(GREAT ALPINE HIGHWAY),所谓最高,就是指公路所经过的8公里长阿瑟通道,海拔923米的阿瑟隘口。为了这八公里的精彩,需要很长的序曲,很多的铺垫。
    出基督城沿着怀马卡里里河(WAIMAKARIRI RIVER)走势,奔西北方向。老伴儿要求拍一张最能体现坎特伯雷大平原特色的照片,按她的构图:大型机械正灌溉着一片望不到边的草地,大群牛(羊)在阳光下静静的品草。我在一处农场边停下车,发现如下场面:一大群牛在不洒水的灌溉机旁吃草,阴云把草场的边际吞没,草不绿、天不蓝、牛不多、机器不工作,离导演要求有些差距,但云里雾里却平添了不少想象空间。
    把姥姥装到照片里继续前行。路平的不可思议,直的令人困倦。没有弯路、险路的刺激,驾车形同保持单一动作的木偶。跑了80多公里终于到达KOROWAI-TOLESSE TUSSOCKLANDS PARK,路弯曲起伏有了新意,但漫长的序曲仍在继续。
    9:10走进峡谷。起风了,厚厚的云被挤到山坳里,困在背风处,游离于森林里,诗情画意让你挪不动步。山脚下的观景台要停车,拍积满浓云的V型山谷,拍飘在云海上的缕缕树梢。山顶上的观景台要停车,仰拍天空,云层被撕裂后绽放的朵朵蓝花,长焦拉远,蜿蜒山路消失在云雾缭绕的天边山际。
    9:30来到林登湖(LAKE LYNDON),这是面积880平方米,极限深度18.3米,冬季会封冻的高原小湖,由于水的含氧量很高,湖底长满茂盛的水草,是虹鳟鱼生活的好地方。我们被湖边那片紫色的鲁冰花吸引,下车后忙着把蓝色的湖面,紫色的长滩以及四五个在湖畔奔跑的印度小童装入镜头,突然发现老伴儿在不远处的灌木丛中忙着什么,待她走近,看到她在树丛中捡了几个废弃的塑料瓶。姥姥不解,我解:这是新西兰人应有的好习惯,百分之百的纯净,有天赐亦有人为。
    10:00来到高原深处的城堡山(CASTLE HILL),近百块数层楼高的巨大石灰岩,无拘无束地散落在山坡上,是地壳变动把它们从史前的海底,逐渐推挤到今天(海拔700米)的高度。基督城市中心地标大教堂在这里取建材,电影纳尼亚传奇中的战争场面在这里取外景,这里不但是见证地壳变动的最佳课堂,也是攀岩爱好者的最佳练习场地。
    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停车场到巨岩几百米的小路,无遮无拦无一丝阴凉。走近巨岩,看到一对穿着人字拖、清凉装的情侣,离开小路径直奔向30多米高的石壁,我不相信他们能上去,站在原地仰头看了许久。男孩儿在几处(我认为)不可能上去的地方有些许犹豫,可壮实的妹子却以连贯的动作为他做了示范。我心里跃跃欲试,但这种水平的攀爬,不单单是勇气问题。再看竖直石崖上一个个人凿脚窝,应当是更专业的攀援者留下的痕迹。
    坐在巨岩石顶远眺,一望无际的峡谷平川,很少植物光秃秃的高原丘陵,为什么只有这几百平米山包有巨石。巨石散布看似无序,若按某种天外法则,也许内涵玄机。
    11:20来到皮尔森湖(LAKE PEARSON),和林澄湖一样,它也是个冬季封冻的高原湖,但钓鱼的名气比前者大,我们停在湖畔宿营地,看到三个年轻人,皮裤皮衣,着一身钓鳟鱼的装备,拖拖拉拉地走向湖边。所谓宿营地,设备只是一间厕所,坐在旅行车旁读书的老先生,抬头看了我们一眼,打过招呼重归他的世界。或许他不是孤身一人,但无论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住几个晚上,有些不可思议。也许这正是我该追求的境界,但就目前水准,相差甚远。
    11:30遇到怀马卡里里河,公路转了个急弯,沿着河畔慢慢上山。停车拍照时,先前停下的大卡车司机走过来说:前面阿瑟通道发生了事故,一辆车逆向行驶和大客车撞上了,不过还没有封路,你们应该能通过。看着他装备齐全的通讯工具,我确信他了解最新的路况,心也一下子揪了起来:该不会和我的同胞有关系吧?圣诞节当天就有两位同胞在海边游泳出事,今天又是“逆向行驶”,不敢再想下去······。

   
2.阿瑟通道(ATHER PASS)
    12:00过了怀马卡里里河桥,可以说完成序曲到达国家公园入口,进入阿瑟通道。
    位于南阿尔卑斯山区的阿瑟通道(ARTHUR PASS),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概念:73号公路阿瑟通道段;观光铁路阿瑟通道段;阿瑟通道国家公园。
    1864年首席测量师阿瑟·达德利多布森爵士(ARTHUR DUDLEY DOBSON,1841-1934年),想找到一条连接东西海岸的通道。在OTIRA河谷,西海岸的毛利部落酋长TARAPUHI,告诉他毛利狩猎人偶尔使用的一条小径。阿瑟经勘查后,测定方位画出图纸,写好报告递交有关部门。恰逢淘金盛世,人们急需一条连接东西海岸的通道,一个商业委员会为此设立了200磅专项奖励基金。专家组讨论了所有递交的报告,最终选定阿瑟方案。
    1866年公路贯通。
    1923年8月4日,长达8.5公里的奥蒂拉(OTIRA)铁路隧道建成,标志着坎特伯雷到格雷茅斯,全程223公里的铁路线贯通。今天它已失去当年的风采,但仍然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火车旅行风景线之一。”
    1929年阿瑟通道国家公园(ARTHUR'S PASS NATIONAL PARK)创建,这个占地1143平方公里,是当时南岛第一个,新西兰第三个国家公园。公园内有很多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峰,东西麓景观截然不同,东侧干燥贫瘠,主要植被是山毛榉林和其它耐旱植物。西侧有密集的热带雨林,大部分山川由古冰河作用,构成平底的U形山谷。
    园内有各种等级的步道,有些简易,如从隘口小镇出发,一小时往返魔鬼宾治盅瀑布(DEVIL'S PUNCHBOWL FALLS)步道,非常受欢迎。有些艰难,如非常复杂极具挑战性的地形,频繁出现的悬崖绝壁、激流瀑布,多变莫测的高原天气,都给登山者带来麻烦,所以这里被称为新西兰最危险的国家公园之一。
    1:00到达新西兰海拔(923米)最高的居民点,只有29位居民的阿瑟隘口小镇(ARTHUR PASS VILLAGE)。在这里喝了一杯相当不错的咖啡,吃了一张做工上乘的披萨饼。
    1:30开车上路,没出小镇就堵在那里,有路人告知,前面处理事故,需封路四个小时。我马上掉头,来到镇口的火车站广场,这里有间设备齐全的厕所,诺大的停车场停了几台载有无线通讯设备的大卡车。老伴儿带着姥姥去了路对面的游客信息中心,那里有沙发可以休息。
    广场上几个人凑在一起聊天,一只大狗卧在阴凉里,守着水盆呼呼喘气,一个时髦妹子站在开着车门的卡车前,大太阳地里仰着头和车上的司机大哥聊天。有直升飞机从头顶掠过,我打开车窗,关闭引擎,在副驾驶位(阴凉)躺下休息。
    2:30妹子和司机大哥聊得正酣。那家伙也是,不能下车到车站凉棚下聊,一个钟头了,妹子能受的了。一辆警车带着TV3的新闻车开了过去,一辆救护车反向开回来停在泊车场,显然伤员已处理完毕,他们是空车撤回。
    3:30妹子和司机大哥聊得正酣,一辆警车从现场归来,有人过去询问,警察轻松地比比划划。大狗还在呼呼喘气,我下了车,站到阴凉地里等候。
    3:48老伴儿带着姥姥、老姨回来,她们在信息中心得到消息,前方已经放行,我们马上插到长长的车队里,静静地候着车龙的蠕动。
    4:00开始动了,慢慢地,一辆一辆按顺序让路边的车插进来。我想就这样排着队出山,沿路的景点怕是看不成了。谁知出了镇子,过了隘口,车子经按正常速度跑了起来。
    4:20到达OTIRA高架桥,站在观景台上,高架桥呈一个漂亮的弧线在峡谷中舒展。这座桥是1999年修建的,原来的路段因塌方被毁。
    4:30到达不远处的另外一个观景台,在这里可以看到公路从一间(防塌方)大棚子里穿过,车子在这里再次排起长龙。因为穿过大棚就是一个急弯,事故就发生在这里。
    4:40随车龙慢慢驶到出事地点,一辆车头辨不出摸样的客车,被拖车拖着靠在路边,没看到另外的破损车。

 
3.年终悲剧
    2015.12.31.一辆载有36人,其中31名中国游客的大客车,在阿瑟通道西侧OTIRA峡谷转弯处侧翻,其中16人受伤,5人被直升机送往基督城,3人伤势严重。司机是个洋人,事故起因是弯路驾车超速,车辆失控逆行,殃及对面一辆车。
    事故处理有警方执行,善后事宜有医院、ACC、中国领事馆、旅行社及热心人士帮助。我想说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
    事故中无人死亡,乃不幸中之大幸。有一位摩托车手事发时路过现场,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一个个伤员从车里爬出。ANGELA第一时间从奥克兰赶到基督城医院做义工,作为朋友,被她的善举感动。华人电视台,平面媒体,网络平台都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并及时给于跟踪报道。今天的新西兰华人群体,不再默默无闻。2015年的最后一天,为伤者祷告。
    6:30到达格雷茅斯旅店。
    9:04到旅店外海滩,拍下2015年最后一枚落日。
 
里程表读数:2837.6公里。
 
2016.1.24.於奥克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