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Jed Rubenfeld教授“虎爸”有点冤枉他,因为他对孩子们好像并不那么虎里虎气的。但是,因为他是“虎妈”的老公,能配得上这一光荣称号的,舍他其谁也?几年前,“虎妈”唱起了“战歌”,在媒体、网络掀起了一场大论战。本人迟钝,没赶上趟,却坐上了“虎爸”的“战车”。看来,在“虎妈”大张旗鼓地管教女儿的同时,“虎爸”一点也没闲着,辛勤地耕耘着自己的“自留地”,也不失为“润物细无声”的育儿方式。
当时媒体聚焦“虎妈”一家,“虎爸”不失时机地宣传他刚出版的第二本小说《The Death Instinct死亡本能》。我立马到图书馆有声书库寻找无果,却借到了“虎爸”的第一本小说《The Interpretation of Murder谋杀的释意》。不久,《死亡本能》有声书也问世。如果您喜欢读以下任何一种书,不妨把这两本书找来读读:(1)推理、悬念,(2)心理学,(3)惊险,(4)以真实人物和事件为背景,(5)纽约市。两书的主角相同,故事独立而且有先后之分。
在《谋杀的释意》的开始,作者将人分成两类:(1)活在当下、自我感觉幸福的人和(2)“命拧”的人。“命拧”原文是“meaning”, 被“虎爸”定义为“既要背负着沉重的过去、又要面向未卜的将来。”按照这个定义,“命拧”的人还真不少:从思想家、哲学家、到无安全感的人,甚至…罪犯。不过读者不必纠结自己是幸福的还是“命拧”的,只当这是一个登上“虎爸战车” 的“车票”,并且跟着主人公精神分析家Younger博士,去经历曲折、惊险的破案过程。
1909年8月一个炎热、沉闷的傍晚,佛洛伊德(“虎爸”是“佛粉”)开始了他一生中唯一的美国之旅。关于他为何之后再也不愿踏上美利坚的国土有各种推论,“虎爸”在《谋杀的释意》里讲了一个细节上无懈可击的、虚构的故事,并通过故事展示了一种解释。就在佛洛伊德到达纽约的第二天,在纽约市一个豪华的高层公寓里,发现了一具几乎全身赤裸的女尸。死者是位年轻的女子,被一条白丝绸领带勒死。一天后,又有一位美丽、年轻的上流社会女子Nora,被人们发现时,她的脖颈被一条白丝绸领带紧紧勒住。还好,她没死。可是,清醒后的Nora失忆。于是,警方请精神分析家Younger博士协助破案。Younger博士是佛洛伊德的追随者,乘佛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讲学之际,请他指点迷津、游走于涉案人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直至最后破案。
读《死亡本能》之前,可以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佛洛伊德关于本能的理论。“一战”残忍的现实,促使佛洛伊德深入地探讨“本我”的力量。他假定“只存在两种基本的本能:爱恋本能和破坏本能”。佛洛伊德认为后者是“自我破坏”的本能,但是总是通过毁灭他人来实现,因而也称作“死亡本能”。在上世纪20年代,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理论;而在经历过各种恐怖和枪击事件后的今天,也许可以作为一把了解毁灭者心理的钥匙。
与《谋杀的释意》相似,《死亡本能》也是以真实事件开始的:1920年9月16日,纽约市华尔街发生了大爆炸,38人死亡,100多人受伤。虽然有各种推测,此案至今还是个悬案。在“虎爸”的《死亡本能》里,经历了一战的Younger博士帮助警察破了案。作为历史小说,《死亡本能》还包括了同时期发生的其他事件,例如,放射性镭同位素造成女工的伤亡,因而增加了小说的立体感和时代感,当然还有一点恐惧感。为此,被写进故事里的真实人物除佛洛伊德外,还包括居里夫人。
有些读者或许会将“虎爸”的书与丹-布朗的书(如《达芬奇密码》)相比较。“虎爸”的这两本书不愧是历史小说(historical fiction),很多事件、情景、人物对话等几乎完全来自历史文献。为此,“虎爸”以学者的态度去认真地调查研究,包括翻阅大量佛洛伊德的笔记,有些人物就是实际病例人格的组合;“虎爸”还多次到纽约市进行实地考察。因而“虎爸”的书故事结构严谨、细节经得起推敲, 要“细嚼慢咽”地读才能对得起他的这片苦心。虽然故事都是虚构的,“虎爸”的书反映了100 多年前大都会的众生相,还能帮您了解佛洛伊德“性爱与文明”的理论。
布朗似乎不担心书中的“历史” 和传说是否经过考证,他也很认真地进行实地考察。不同的是,现场的一草一木、一片瓦砾、一个转弯都引起作者的浮想联翩,成为对故事高度夸张的衬托。因而布朗的书娱乐性很强,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使读者拿起来放不下,读完“大结局”时,作者的想象力不得不令读者叹为观止(尤其是《地狱》)。当然,“虎爸”的书也充满想象力、智慧之光,为读者提供一个回味无穷的阅读经历。
二者也有相似之处:布朗(一些书)和“虎爸”的男主人公都是聪明过人的学者,都在结局“抱得美人归”,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美人。区别在于:布朗“换美人”没和您交代,“虎爸”则费了点笔墨给出一个看似能自圆其说的理由。
天机不可泄露,还是请读者自己去历险吧。要开“车”了,请您系好安全带,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