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葛优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热播后誉满全国,《人间指南》每集独立的种种社会话题也成了全国百姓的最爱!李东宝等诙谐幽默妙语连珠的另类表演瞬间迷倒了中国百姓,也瞬间拥有了包括俺在内的亿万粉丝。。。
盛夏的某一天,从新华社X分社门口路过的俺被一则海报吸引:新华社X分社《百业指南》编辑部招聘半职记者编辑。那时正值俺刚毕业没几年,还没去临床而在当园丁教医学基础课,时间多到难熬!恰逢李东宝记者已经成了偶像,况且在大学里曾当过宣传部长又组织过校内的文学刊物《星星点灯》。。。机会难得,带上俺曾经写的诗(顺口溜)和文章就出发了!
由于是新华社又是半职招聘,况且《百业指南》编辑部挟李东宝葛玲《人间指南》编辑部的狐假虎威,前来应聘的那是人头攒动见首不见尾啊。。三个面试官(就是后来的总编人员)仔细打量俺的相貌身高以后,似乎对俺写过的作品并不感兴趣,更感兴趣的是俺是否符合“玲珑八面伶牙俐齿”的要求。。一周后,俺接到通知:俺已经被聘为该编辑部15个记者编辑之一。不断翻看着带俺照片的一本钢印黑皮新华社记者证:新华社,编辑部,记者,编辑。。。爱不释手梦想成真了?!。。
新华社X分社《百业指南》编辑部一共15人,除面试俺的三个总编成员吃新华社皇粮外,其他12人全部是“自食其力”的半职。《百业指南》就是对所属辖区的大型国营和私营著名企业通过版面文字图片联系方式等进行注册宣传,对当地的发展是有推动意义的。可问题是被列入《指南》的宣传不是免费的,包括文字字数和黑白或彩色照片在内都有详细的收费标准(最贵的就是放上领导的彩照。。国营企业老总可是对此毫不吝啬啊,,心理学,高!)。同时对那些没有被提名的企业也不设防,就是给钱也可以上。。我们这些“自食其力”的半职编辑的提成都从这里来!这样一来,简单变复杂好事变坏事了。。
每天拿着新华社记者证,享受着狐假虎威招摇过市的快乐,领略着记者证带来的大领导接见的殊荣。。嘿嘿,有时临走还送些礼物什么的,比如一个百年食品老厂就送俺几大箱子汤圆。。。然而兴奋很快就在这东跑西颠中逐渐磨没了!!毕竟受过89洗礼,种种事实告诉我:这就是变相圈钱,或叫白了就是打虎皮拉大旗的招摇撞骗!俺面对的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国营企业老总和唯利是图的编辑部。。。俺当记者梦的泡沫破碎了,快速离开是我的唯一选择。。。
多年以后俺似乎“理解”了《百业指南》编辑部的做法,毕竟在商品大潮下纯粹的文学杂志期刊等生存不易不得不走旁门左道。。街头小报和街头刊物为吸引眼球啥都敢干就不用说了,就连两次获得“鲁迅奖”的著名文学杂志《大家》都被调查有“野鸡版”的情况,“野鸡版”也就是与原版类似装桢,同用一个刊号刊名和编辑部,这种“给钱就发”的游戏每年能为包括《大家》这样的杂志带来几千万的收益。。不仅文学期刊,各种各样的学术期刊为敛财也都全面放宽审查尺度甚至出假刊了,其中发了大财的医疗学术期刊就是重灾区。。
文学编辑部和学术编辑部的趋利背后,除了商品社会的“人之常情”,但更重要的是垄断体制下以“文人”为首的全社会道德的大退却。。。
左侧为《大家》的原版,右侧为《大家》用来敛钱的野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