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大洋彼岸的科学研究表明:所有节食减肥的人,最终长时间内(大于等于 4 年)的体重都会恢复到接近节食前。
也就是说,靠节食,你根本不可能彻底减掉身上任何一块肥肉。
朋友Lily花了三个月节食减肥,瘦了三十斤,然后又在半年之内胖了回去。我们就这样看着她的身体,像装了气球一样迅速地放了气再充回去,也亲眼见证了她身边的追求者,从一茬又一茬收也收不完,到胖回去之后跟闹旱灾似的仅存颗粒。
郑渊洁说,美女总是有很多机会,但是人生中的陷阱也比一般人多。说的大概就是瘦成美女的Lily。现在好了,肥肉帮她填补了那些陷阱,只看脸的追求者们终于散开了。
新年的时候,我问她,明年还要循环一遍吗?她挖一勺冰淇淋,头也不抬地回答:“才不,减肥太痛苦了,姐现在开心着呢。”
从小,我外公就担心我会长成“柏油桶”,路边矮矮胖胖圆圆的那种。我从来都是那种不负众望的人,最终也不出所料地长成了一个小矮个儿。
因为个子不高,我总是希望自己能够瘦点,好显得高一点。于是办了健身卡,每天都去跑步打卡,暗暗希望自己能朝“红酒瓶”的形状发展。只是,我爱吃甜食饭量也大,没有毅力做任何节食。
那段时间,我每天跑一个小时,就这样跑了一个月。体重并没有变化,但小腿却粗了。
我对于“跑步的背叛”一直耿耿于怀,直到有一次看到荞麦(好像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女作家,推荐)写的话:
“或许更多的运动最终会导致瘦,但瘦并不是跑步的必然结果。因为身体机能的区别,每个人跑步的结果根本无法预料;或许变胖,或许变瘦,或许腿细,或许腿粗,没有什么可以给你带来任何承诺。”
运动也好,节食也罢,甚至是对于世上任何一件事,我们都不应该像个怨妇一样,要求对方履行原本就是我们臆想出来的承诺。
没有什么事的结果是必然的,我们理所应当地需要承担一切意外的后果。
当然,靠节食和减肥瘦下来的人还是有很多,比如我们的一个编辑。他大二的时候,减了超过四十斤。
他的故事写出来之后,有大学找他去做演讲,也有人千方百计打听他的微信号,他甚至有自己的粉丝群。很多姑娘喜欢他,是啊,谁会不喜欢一个有六块腹肌的帅哥呢?
后来,他减肥一直没有反弹,虽然帅,却也一直没有女朋友。
有一次喝醉了,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初中的时候他是一个小胖子,喜欢上了同桌。结果女孩知道以后,整个初中都没有再和他说过一句话。“从此以后,我即使喜欢一个女孩,也不敢向她表白了。”
那天晚上,他不再讲话了,继续喝起酒,脸色渐渐泛红。我好像突然看见了那个曾经的小胖子。
这么多年,他减掉了身上一块又一块的肥肉。只是,当他沉默的时候,当他看到好吃的两眼放光的时候,当他下意识地沾点口水去翻书的时候,当他遇见喜欢的女孩的时候,他依然会忘了自己如今已经是个帅气的瘦子了。
也许,决定我们怎么看待、如何应对、怎样行动的并不是真正的胖瘦,而是那些“隐形的肥肉”,是住在我们心里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而与外在无关。
我见过很有自信的微胖女孩,总觉得自己前凸后翘,身材超好(好像确实是这样)。但更多的是,瘦成闪电的女孩仍然觉得自己是胖子,习惯性地喊着减肥,而肥胖的男孩仿佛惯性一样停不下来的往嘴里塞食物。
更多的时候,减肥其实代表着改变习惯。每一块肥肉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一个习惯。
手臂上这块,是我每到冬天就龇牙咧嘴的吃火锅;腰上那块,是我一口气吃下一整盘妈妈做的豆豉排骨;还有腿上这块,是我喜欢在夏天的晚上约朋友一起喝酒吃鱿鱼圈。
如果我改掉这些习惯,大概我的肥肉会少一些吧,但是啊,我舍不得放弃这些习惯。
我喜欢在哆哆嗦嗦了一天之后,走进一家火锅店爽快地吃一顿火锅,我也喜欢妈妈看到我爱吃她做的排骨时露出的笑容,我喜欢和朋友们吹着夏夜的风天南地北地聊。
王安忆在《长恨歌》里写上海的闺阁小姐们追求的时尚,“她们追随潮流是照本宣科,不发表个人见解,也不追究所以然,全盘信托的。她们没有创造发明的才能,也没有独立自由的个性,但她们是勤恳老实,忠心耿耿,亦步亦趋的。她们无怨无艾地把时代精神被挂在身上,可说是这城市的宣言一样的。”
以前的时尚是这样,现在也仍然一样。人人都想瘦,想有马甲线,想有六块腹肌,可是从来没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这样才是好看的呢?
我们都不过是亦步亦趋的潮流追随者罢了,没有个性也不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