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偶得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宋朝人认为,东华门外唱名的方为好汉!这是两个意思,一是哪怕如狄青一般,从大头兵做到枢密使(相当于军委常务副主席,主席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的)。仍然是贼配军。二是只有东华门外唱名才是好汉,你在洛阳,南京什么其它地方唱名也没有用。特权阶级就是东华门外那帮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部著作,如《资治通鉴》,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都是宋朝的大作,明清两代都再无这种水平的著作出现了。赵家人虽有丢人现眼被俘的二帝,也有千古绝唱的仁宗。

    到了明朝风气大变,明太祖上来先清君侧,好坏一锅端。然后老子,孙子和儿子三角混战,甚至出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诛十族,永乐的气是出了,心胸狭隘也板上钉钉。不过朱家人可能杀的太多读书人,所以对读书人特别优待,不一定东华门外唱名才是好汉,不拘哪个县城县学门口唱个名,就免税免杂役还有生活补贴。如果能在州府城里唱名,那就立刻成为老爷,明朝至此种下了祸根。不过朱家人还是很能折腾,那时的读书人还讲究“以天下为己任”。朱元璋虽觉得丞相权利太大碍手碍脚,給撤了,但还是留下御史台,給事中限制皇权。除了两个怪胎皇帝(太祖和成祖),大臣们其实并不是很害怕皇帝,甚至到中后期联合太监一起坑皇帝。明朝其实一直代代有人才,即使到了末年,仍有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卢象昇。随便一人镇山海关便有余。只是明廷或诛或罢,既不顾惜,又无定策。明清之际的转变,大部分是明代内部自身的政治问题,说不上民族的衰老到了

    清朝又不一样,满人只是一个部族政权,直到最后清帝退位都是。清人入关,初用降臣,但立即开科取士。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那点武力,比起蒙古人其实不值一提,要不是洪承畴等文臣归降,打到北京后已是千难万难,所以吴三桂虽然是更大的汉奸,但毕竟是武将,破坏力都不如文臣。

    宋朝走得是韩非子的学术:“宰相必起于州县”。宋朝的州县官都是中央直接委派。所以宋时的名相如范仲淹,韩琦等的履历都非常完整。对民间疾苦了解很深。宋室以半壁江山亦可传承进三百年。

    明朝在太祖年间废除丞相。政府直辖王室,辅之以特务机关锦衣卫,用严刑酷罚,使士人威服于王室积威之下,后设内阁大学士辅政,内阁相当于他的秘书处,内阁多起于清流,即翰林。外放做官虽油水足,但那是浊流,很难由外任转到中枢,转到六部基本止步,很难入阁。明太祖时权归六部。他没考虑到,他有此积威。他儿子成祖永乐也行,永乐之后,皇帝长于内宫,抚育于妇人太监之手,怎么玩得过那些大臣,自仁宗(成祖的儿子)开始,内阁权重,后来和丞相没什么区别了。

    历朝都有仁宗,我们一般一说仁宗,是指宋仁宗。宋仁宗在位41年,国家大治,名臣辈出。像寇准,包丞、范仲淹,韩琦,富弼,司马光都是那个时代的。除武功稍弱些外,堪称经典之治,我觉得并不逊色于宋太祖、太宗。特别是范仲淹,文臣能得到文正的溢号,就没啥未满足的心愿和委屈了,安心躺在棺材里见列祖列宗,历代溢号文正者,最受之无愧的就是范文正。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算是把如何当官的话都说完了,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明朝虽然很别扭,但仍然有制衡,皇帝直接发中旨(没经过内阁成员同意的旨意),大臣们一样可以不奉旨,封旨意退给皇帝。御史台没事喷皇帝两句根本不在乎。到了清朝就不行了。因为他们是部落制。

    见上官称奴才就是典型的部落制。上书房,军机处都是奏章汇集地而已,皇帝彻底收权,所有旨意以军机处名义发出的,外廷没有参与的余地。三跪九叩始于清朝,明朝时做几个揖即可,大臣见皇帝还有座坐。清朝时只能跪着答话。人事大权全归于皇帝,没有了明朝时的廷推一说。

    清初的皇帝努力汉化,而中国人的民族观念是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一视同仁,视为同胞。即使是现在,我们对能说中文的歪果仁通常高看很多线是一样的。这是一部分士大夫开始与清政府妥协而交换到参政权。因为参政权很重要,自汉代开始,中国走的是一条以理想控制现实的路子,以士人为中心,农民为底层,商人只是旁支,不是正道,民族文化正统的传承者,操纵在读书人手里。读书人有政治地位,使他们的经济生活维持在某种水平线上。如果读书人不做官,则失去经济凭籍,不再能够传承文化。所以他们只能应举做官,与清室妥协。

    所以清室很快就有了稳定的政权,虽然南方的士人遗民有清一代从未安定过,随着清朝开放其政权,吏治上了轨道,社会秩序也就稳定下来。然而,清室转而对士人施以高压,就是著名的“文字狱”

    明朝太祖立碑: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皆可言之,生员不许建言。生员就是秀才以下的读书人。不管能不能做到,百官布衣上书皇帝从法律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而且明朝并不禁止结社与刊刻文字,不然也出不了王阳明这种大儒和著名的东林党。清朝这些建言结社刊言统统禁止!能直接上书皇帝的只有各部院长官,御史科道,督、抚、藩、臬寥寥数人,一个县官要直接向皇帝反映问题得好几层代转。百姓更不可思议。这是一

    二、命官分满汉,督抚半数皆满臣。清初不必说了,到了清末,晚清四大名臣,曾、左、胡、李加上张之洞没有一个能进军机处主持中枢进行改良,曾国藩可以说对大清朝功高盖世,至死老于封疆任上,封了一个一等侯而已,连个公爵都没捞到。这要是个满人,哪怕是个蒙古人,恐怕非王爵不可酬其功。最后光绪变法用康有为,先不说康有为的本事如何,身份只是工部主事,那些封疆大吏如何会听命?连大臣都不是,只能称小臣。清朝要改革,只有曾国藩有足够的智慧气魄可以胜任,李鸿章都不行。

    三、士人阶层统统失去锐气。丢失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毕竟头割了不能再长一个出来。顺康雍乾文字狱之酷烈,使学者们绝口不谈朝政时事。而官方借修四库全书拼命的删帖烧书删除关键字,使学者精神完全脱离现实,读书就是为了当官,没有丝毫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存在胸中。故吏治日衰。到了士大夫腐化了,吏治振作不起来,则民众只有受苦,绝对占不到惠泽。因此待到士大夫阶层反抗清廷的意志渐渐消灭,下层社会反抗清廷的气焰渐渐炽盛。

    于是有了辛亥革命。

参考书目:国史大纲  钱穆著  台湾商务印书馆 2014年2月 修定三版二十三刷

翘摇 发表评论于
清朝的高压统治把儒家文化中比较好的部分摧残殆尽,又把糟粕部分极力宣扬。
我没拉臣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auchat' 的评论 : 谢谢啦!您太抬举了,山野之人胡言乱语,让您见笑
我没拉臣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三俗不俗' 的评论 : 您的评论尽管很受用,但是我知道确实很夸张!中国一直是政府强则士林弱,政府弱则士林强,民国时期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都是知识分子敢言的时期,可以留意一下这些时间出版的一些书籍。更早的可能都是以古文写作,读着费劲
beauchat 发表评论于
好文,好文,条分屡析,对文人日渐急功近利的根源揭示的淋漓尽致,愿在文学城能多读到这样高质量的文章。
三俗不俗 发表评论于
看来中国士大夫阶层衰自清朝,亡于红朝。读史能读到这般景界,纵横捭阖,端的厉害,佩服!除了国史大纲,拜托先生推荐几本史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