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腊八相似,“小年”这个节日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可既然能用“淡出”,这个节日当然也牛逼过。事实上,在古代,一年中最重要的新年庆祝,就是 以“小年”作为开端。作为春节的预演,这个节日有着特别厉害的活动内容:祭灶神。从祭祀的对象到祭祀的方法,小年日处处透露着古人萌萌的脑洞。
祭祀谁:火神、美女,还是……天字第一号炊事员?
古 时候,人们常常会为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各种事物想象一个相应的神鬼——在人艰不拆的年代,得罪双鞋子都是给自己添乱,更别说得罪背后的神灵了。而作为我吃 货大国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灶这个家伙更是获得了众多与神灵有关的脑洞。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对于灶神的记载比较复杂,说法非常多,我们这里只能挑选 几个有代表性的说法供大家了(吐)解(槽)。
大概是由于灶台要生火,早期文献中的灶神一职经常由火神来兼任。《淮南子》卷十三《氾论训》上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东汉大学者王充《论衡》卷二十五《祭意篇第七十七》也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这些材料说炎帝发明了用火,死后则成为了灶神。
图片来源:www.pep.com.cn
今天的一般中国人更熟悉的火神——祝融,也在一些传说中得到了灶神的职位。孔颖达《〈礼记〉疏》卷二十三引东汉大学者,《说文解字》的编者许慎所著《五经异义》曰:“古《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许君谨案同《周礼》。”在这些传说中,最高兴的大概是灶台:堂堂火神来管灶火耶!而火神也没法子,在厨房里职称改成灶神了,也只能暗自憋屈。不过,这个设定并没有在民间流传下来。到了汉代以后的文献里,灶神与火神之间的关系就越来越远了。
在其它一些早期文献中,灶神是一个女性神灵的形象。《庄子·外篇·达生第十九》讲齐桓公在打猎时见到了妖怪“委蛇”[wēiyí],不识其物,难辨能好怎,吓得生了病。他的儿子告敖去看他时,他问儿子世界上有没有鬼,儿子说有,并一口气列了十种:“沈有履,灶有髻……野有彷徨,泽有委蛇。”此处说在做饭的灶这个地方有一种叫“髻”的鬼。对于这个“髻”,陆德明《庄子音义》引司马懿的侄孙,西晋学者司马彪的《〈庄子〉注》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这里美丽的女神(或女鬼)穿着象征烈火的鲜艳红衣,不知是不是火神传说的孑遗。后世传说还给这位女神(或女鬼)起了名字。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说:“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可惜关于这位美女灶神的故事,文献中没有多少记录。
清通志堂刻本陆德明《经典释文》书影。
在 有的文献里,灶神又从美女变成了老妇。《太平御览》卷五百二十九《礼仪部八·五祀》引东汉另一位大学者郑玄《驳〈五经异义〉》(这是一本专门驳斥前面引用 的那本许慎的《五经异义》的书,没想到后来《五经异义》失传了,许慎在书中的很多观点反而借助郑玄这本驳他的书而流传了下来)上的说法说:“灶神(非)祝融,是老妇。”(按:传世本《太平御览》缺一“非”字,此处按郑玄其它段落文意补充。)此处的美女灶神变老了,也看不出和火神的关系了。
大概是由于灶神的女性形象,有些古人认为灶神必须由女性来祭祀。《孔子家语》卷十《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记载孔子说:“夫灶者,老妇之所祭,盛于瓮,尊于瓶,非所柴也。”这里认为民间祭灶是老妇人的工作,男子祭灶就是失体面的事情。但是到了后来,大概是出于对这位藏在家里的监察官越来越深的畏惧,中国古代男权社会又转而彻底禁止女性参与灶神祭祀的活动。如纪晓岚在《日下旧闻考》的按语中说:“京师居民祀灶,犹仍旧俗,禁妇女主祭,家无男子,或迎邻里代焉。”却不知这前倨后恭的怂货形象,灶神当然也看在眼里呀。
还有传说认为灶神就是烹饪术的始祖“先炊”,俗点说,也就是天字第一号炊事员。如元代著名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八十六《郊社考十九》上说:“知灶神是祭老妇,报先炊之义也。”这位发明烹饪术的祖先,专业对口,技术过硬,看起来倒确实是最有资格在我大吃货国享受灶神祭祀的人。
凡人灶神版本多,就连渣男也能做?
后世传说则多将灶神设定为一个有名有姓的男性凡人。《荆楚岁时记》所引许慎《五经异义》就另记了这样一种传说:“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姓王,名抟颊。”“吉利”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有些俗,似乎配不上神仙的地位,但其实大名鼎鼎的曹操有个别名也叫这个。
前引段成式《酉阳杂俎》也在灶神“状如美女”的传说后记了另一种说法:“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洽。”这里说灶神生了六个女儿,居然都起同一个名字,可见神仙之为神仙实在有其道理,即使是在懒癌方面,也不是凡夫俗子能比得了的。也不知道平时要喊其中一个女儿的时候他觉不觉得烦。
话说回来,这个版本的灶神非常厉害。《酉阳杂俎》说他“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其属神有天帝娇孙、天帝大夫、天帝都尉、天帝长兄、硎上童子、突上紫官君、太和君、玉池夫人等。”“硎”[xíng]是磨刀石,“突”是烟囱。灶神在古代传说中的级别一般都不太高,这里却说天帝的大哥、娇孙等人都是灶神的下属,真是给足了灶神面子。《酉阳杂俎》后面跟着又记载了有关灶神名字的一种说法“一曰灶神名壤子也。”此后的民间传说,则大部分与“张单”类似,认定灶神是一个姓张的男子。
这 种有关凡人灶神的民间传说几乎流遍全国各地,至少存在十几个主要版本。其中最为通行的是张郎休妻类的故事。这类故事说有个姓张的男人(具体名字在各地都不 太一样,很多地方则不言其名)娶了个特别贤惠的妻子。后来这个姓张的外出谋生或赶考,妻子在家里辛苦持家,等待他回来。
终于,姓张的衣锦还 乡,可是此时的他已经见异思迁,停妻再娶,另娶了一个美女,还把原配赶出家门。这位原配于是改嫁给了另一个人。后来,姓张的因为不擅持家或遭遇天灾人祸又 穷了,另娶的美女也因嫌贫或去世而离他而去,姓张的家破人亡,乞讨度日。有一天,他碰巧乞讨到了原配夫人的新家庭里面。原配夫人感念旧情,准备烧份好饭菜 施舍给他。张郎羞愧难当,钻进灶台自杀身亡。后来上天感念他自杀悔过,就让他当了灶神,就让他当了灶神,就让他当了灶神……
这是闹哪样?这 则故事里,最终成神的不是始终贤惠宽容的原配,确实那因为没脸面对前妻而自杀的渣男张郎,这是让祭灶的百姓学你好还是不学你好?除了凡人灶神的传说以外, 也有一些地区的民间传说说灶神是玉皇大帝的三儿子,因为过于好色被贬为灶神,让他每天在人家家里看个够。对于好色的皇子来说,这一来连种子都不用搜了,怎 么看都看不出这算哪门子恶报。
你咋不上天呢?灶神还真上——为了打小报告
或许是要给儿子整天躲在人家看高清无码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灶神被上天任命了监督人家里的丑事的工作。
这就厉害了。不管人家好不好色,有了上天打小报告的权力,凡夫俗子们自然就怕了。正是由于有了这位老三哥尽职尽责的外部监督,中国人几千年来从未在家里作恶。我们尚不知道灶神上天说人坏话的民间传说具体是何时产生的。《论语·八佾第三》记载有个叫王孙贾的人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孔子回答说:“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奥”本指居室的西南角。《尔雅·释宫第五》:“西南隅谓之奥。”按当时的迷信,奥位是“尊者所居”之处。古代家庭对祖先和主要神灵的祭祀即在奥位。此处王孙贾询问与其祭祀祖宗和主要的尊神,不如祭祀灶神,这种说法对不对,这或许暗含着灶神地位低下却直接与祸福相关的预设。不过,先秦时对于灶神与祸福关系的具体传说,我们尚不得而知。
到了晋代,文献中终于明确出现了灶神上天汇报一家罪状的传说。晋葛洪《抱朴子》卷六《微旨》记载当时的民间传说:“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这里讲灶神每个月回上天一次去汇报这一家本月犯的罪过,犯了大罪的减寿300天,犯小罪的也减寿3天。
鉴于灶神的“监察官”身份,百姓都希望这位神仙能“上天言好事,回府降吉祥”。图片来源:twwiki.com
这个传说的基本设定一直延续至今,但细节则不断改变。前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在记载关于张单的家庭的传说以后说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三百日;小者夺算,算,一百日。故为天帝督使,下为地精。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中下行署,此日祭得福。”“禺”[yú]指中午。在这个版本的故事里,灶神上天的时间变成了早上,而“夺算”的小罪的判罚也随之一口气涨到了100天。
《四部丛刊》影明刊本《酉阳杂俎》书影。
最晚到了宋代,灶神上天的传说已经和现代相似了。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祭灶》诗开篇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神上天欲言事。”此时灶神每年上天一次,上天的时间也是腊月二十四日。有的地区则把这个日期设定为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五日。
甜食糊嘴:就不让你乱说话
灶 神随口汇报一件错误就能带来减寿之灾,一个小错100天,一个大错300天,难怪“人生七十古来稀”。面对这种状况,古人当然不免害怕,可是又不能不起炉 灶每天只叫外卖,于是发明了用糖瓜、糖豆粥或汤圆把灶神的嘴糊上的办法来保证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糖瓜又黑暗,又高热量,如果灶神没有长手的 话,这一来上天时恐怕只能宝宝心里苦,虽苦说不出了。
除了用粘稠的甜食糊灶神的嘴,中国民间还有用酒糟(就是酿酒时过滤出来的酒渣,“糟粕”一词的本义即此)灌醉灶神的风俗。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十二月……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此处的“灶马”是指纸印的灶神画像。顺便提一句,在更多的时候,汉语中“灶马”一词指的是直翅目穴螽科的一类昆虫,是蟋蟀和螽[zhōng]斯(即蝈蝈)的亲戚。成语“蛛丝马迹”中的“马”指的就是灶马。
下面有虫:
灶马既是一种昆虫(上图)的名字,也指纸印的灶神画像。图片来源:wikimedia.org
有的神话学文献认为,灶马就是蟑螂并从此出发推导了灶神原型是蟑螂等等结论。其实,灶马与蟑螂的形态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司”的本义是管理,“司命”在这里便是指管理人的寿命的灶神了。至此,现代灶神神话的主要设定已经基本完成了。
有的地方传说,灶神要到正月初四或初五才能返回各家各户。所以灶神离开的这些日子里,人们没有老三哥的监管,可以尽情纵酒狂欢。
考虑到灶神上天是一个上达天听的好机会,我的前辈们也考虑过通过他去找玉皇大帝上个访。明人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三十九记载了一首据传为晚唐大诗人罗隐所作的《送灶》诗:“一盏淸茶一望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凡间事,为道文章不直钱。”然而,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灶神上天以前嘴都被堵住了,今天的文科狗们的生活依旧艰苦,汪……
除了监察,灶神在中国民间也有驱邪、送福的意味。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记载了一个与灶神有关的传说:“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余顷,舆马仆隶,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孙必将强大’,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这里说阴子方腊日祭灶时看见了灶神,赶紧用黄羊来祭祀他,于是家族昌盛。这则故事在后世比较有名,后人常用黄羊或黄犬祭祀灶神,渴望灶神感此贿赂,赐下阴识家族一样的好运气。
为灶神祭祀,都在啥时候?
之前,我们在介绍腊八节起源的文章里曾谈到,灶神祭祀是“五祀”之一,是传统上腊日祭祀的一部分。在腊日这一天,不同等级的人有不同的祭祀对象,其中皇帝和百姓需要为灶神祭祀。《礼记》卷四十六《祭法第二十三》认为:“王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立二祀:曰门,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之前讲过,“户”指门神。这里说普通百姓可以在门神和灶神中选择一种进行祭拜。从各种文献提供的线索来看,一般百姓大概还是更乐意祭祀灶神的。
明汲古阁刻本《礼记注疏》书影。
腊祭在后世有了岁末狂欢的意味,不一定只有一天,而其中灶神祭祀的日期也未必固定在“腊日”当天,视各地风俗不同可以在其前后。腊日的日期并不固定,腊月灶祭的日期也一度随着腊日的移动而前后游走。
除了腊日祭灶,先秦时还存在着夏季祭灶的风俗。前面说过,在早期的传说中,灶神经常由火神来兼任,而对火神的祭祀当然要发生在最热的夏季。在《吕氏春秋》的孟夏、仲夏、季夏三纪(也就是对四、五、六月的描述)中,都有“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的说法。这一祭祀到了汉代以后被确定到了立夏的那一天。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立夏之日……其礼:祠特,祭灶。”由此形成了每年夏、冬两次官方祭灶的传统。这种在立夏日举行官方祭灶活动的风俗在后世时有时无,断断续续一路延续到了清代。
在民间,除了冬季的腊日祭灶以外,每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灶神上天告状的日子,也会举行祭灶活动。前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四即云:“月晦日……己丑日日出卯时上天,禺中下行署,此日祭得福。”这里说每次灶神上天的日子都应该临时抱一回佛脚,由此便能得到福气。
或 许是由于每月一祭太过麻烦,月祭灶神的风俗在后世逐渐鲜有记载了。灶神的工作改为每年上天一次,而人们灶前突击的负担也就随之轻松了许多。此时,腊祭在民 间渐趋消亡,唯一仍受重视的灶神祭祀也逐渐固定在了腊月二十四前后。前引南宋诗人范成大“古传腊月二十四,灶神上天欲言事”的诗句,也体现了这种祭祀风俗 的转变。
这种年末的民间灶神祭祀在腊祭渐趋式微以后反过来影响了官方灶神祭祀的时间。《清史稿》卷八十四《吉礼三》记载:“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而五祀中灶神以外的四种家神,在康熙时期失去了享祭的机会;传统上包括了灶神祭祀的腊祭,也在乾隆时期全面停止了。看来同样是做家神,现官终究还是混不过现管的。
“小年”的说法从何而来?
灶日自古便被视为春节的预演,在节俗上都有着祭祀、祈福、狂欢等共性,逐渐地也就获得了类似于“年”的名称。早在汉代,人们就把灶日称为“小岁”。南朝萧梁宗懍《荆楚岁时记》引东汉崔寔《四民月令》曰:“过腊一日谓之小岁。”也有古人将此日称为“小节”。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这里的“武林”不是武术界,而是杭州的别称,因杭州有武林山而得名)卷三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小年”的说法也在宋代即已经存在。文天祥《二十四日》诗即自注“俗云小年夜”。
在有些地区,也将正月初五的破五节作为“小年日”。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节日了。
小 年日在传统节俗中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前宣告新年节日的来临。作为平淡无味的生活中少有的精神期待之一,春节是古人极为看重的日子。古人们总希望把春节过得越 久越好。传统上,小年日一到,各种各样的新年庆祝活动就开始了。今天的人们不再渴求新年提供的仪式感,更不至于期待新年时穿新衣、吃大餐这种日常即可随时 享受到的物质满足,反而经常为了不得不与话不投机的亲戚“朋友”间的会见而苦恼不堪,两三天的春节经常已嫌过长,更很少有人愿意把春节前后延展到半月之 久。小年日的没落便显得理所当然了——更何况,连一种公认的节日特色美食都没发展出来,让大家怎么记住你呢?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