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有三种方法,刻意、着意和写意。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临摹有三种方法,刻意、着意和写意。
一、刻意临摹
刻意临摹就是尽量接近原作。原作的表现分形和势两个方面,初学者都重形不重势,长了短了,粗了细了,对形斤斤计较,而对轻重快慢、离合断续的势则不甚留意。一般来说,空间特征是直观的,容易把握。时间节奏是非直观的,需要仔细领会。传王羲之谈临帖经验说:“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益加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就是说先熟悉手感,再求整体形和势的初步体会,然后重点在点画结体的形貌,做到大体相似,最后第四第五遍就在节奏的把握上了。根据这种说法,我理解临摹上的“形神兼备”,“形似”与空间特征相对应,“神似”与时间节奏相对应。对一个书法家来说,你叫他再写一遍,形一定是有出入的,而势大体不变,因此临摹上的“遗貌取神”就是强调要掌握和再现时间节奏。
 
二、着意临摹
临摹要再现原作的空间关系和时间节奏是不可能的,所谓的“乱真”其实只是比较像而已,而且,假如能够临摹到完全一样了,也没有什么意思,除了炫技还能说明什么?于创作没有关系,与艺术更是不相干的。因此,我觉得学习书法在入门阶段,应该强调刻意临摹,等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就应当强调着意临摹。
书法创作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灌注到对传统的分解与组合之中。然而,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与什么样的点画结体相对应?语言难以说明,只能靠作者到传统中去寻找去发现,这种寻找和发现的途径就是临摹,而临摹的方法就是碰,碰的意思就是齐白石先生在《搔背图》题词中说的:“上面上面,下面下面,左边左边,右边右边,不是不是,正是正是。”碰是一种假设与求证的过程,需要多看多想多实践,如果局限于一件作品,绝对是碰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必须扩大临摹范围。米芾临书的过程转益多师,广综博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也说:“吾闻人能书者,辄言写欧写颜,不则言写某朝某碑,此真谬说。今天下人终身学习,而无所成者,此说误之也。至写欧则专写一本,写颜亦专写一本,欲以终身,此尤谬之谬。误天下学者在此也。”有说:“扬子云曰:‘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仲尼、子舆论学,必先博学详说。夫耳目隘陋,无以备其体裁,博其神趣,学乌乎成!若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有成效。”
因此,我们临摹一本字帖,不能盯着它死写,临到七八成像时,应当将它放到一个更大的传统范围中去比照着学习,或者在同一类型的书法中顺藤摸瓜地生发开去,或者在相反风格的作品中寻找对比,发现问题,当你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再回过头来临摹,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和新的表现。不断地周而复始,温故知新,就会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进入创作状态,形成一定的风格面貌。
 
三、写意临摹
如果说刻意临摹时帖为主我为次,着意临摹是帖我并重,写意临摹便是我为主帖为次,帖不过是借题发挥的一个话头而已。明末清初的书法家特别强调写意临摹,董其昌、王铎、八大山人的作品,落款上说是临摹,其实主要是自运,风格与原作差别很大。
写意临摹,强调目击道存,遗貌取神。然而神很玄乎,怎么取法,古人告诉我们:“神何在,反求诸己,得之矣”。原作之神,产生于审美主体的能动观照,因此取神的方法要通脱。董其昌说:“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我的实践体会是:写意临摹时,不必多看多想,要保持你感觉到的第一个印象,这个印象的主观成分很重,是对原作全部造型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感悟,是对自己所拥有的全部知识的激活、重组和创造。
 
作者:沃兴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