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历史会在中国重演吗?
此刻,当我们重新审视今日世界,我们看到,追逐财富和社会地位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中华民族再次陷入为出人头地而争做人上人的激烈竞争之中。而西方世界则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形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社会。也就是说,在很多人追逐名利的同时,仍有一部分人在好奇心和梦想的驱动下,把视线聚焦于宇宙太空和自然世界,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增加了人类的知识。面对这一切,我们似乎感觉时光倒流,又重新回到了五百年前的世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历史会重演吗?”,“中华民族是否会像五百年前那样再次走入衰退?” 世界变迁的上一个周期是五百年,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整个世界已演变成一个“地球村”,人类的生活节奏大幅加快,那么下一个周期是否也会大幅加快和缩短?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抉择。
当然,今天的世界和五百年前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国家实力不断壮大的同时,中国已经认识到科技力量的重要性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来推动中国的科技发展,以使中国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但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虽然存在竞争,但绝大多数科技的上的突破不是源自于竞争,不是源自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比别人在更短的时间内做的更大,更快,更深和更好,以便赶上或超越他人。相反,科学技术领域革命性的突破往往源自于人类的好奇心,痴迷,激情以及要实现梦想的强烈愿望。而这对以竞争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产生了挑战,如何应对这种文化上的挑战则成为中华民族不容忽视的,也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1)文化支配着民族的命运
回顾历史,人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深远的影响力远胜于政治,经济,以及其他人类的社会活动。从政治领域来看,自明朝后期开始,中国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朝代变迁,在不同时期中国的领导层采用了不同的治国方略。但是由于文化的演变,中华民族衰退的趋势始终没有得到遏止,直至鸦片战争使得中国彻底地跌入了谷底。同理,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不能期待依靠政治体制的改革,甚至政治制度的改变就可以使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或政治制度的改变并不能改变中国社会追求财富和社会地位这个主旋律,不能改变全民追求出人头地和争做人上人的竞争意识。
此外,门户开放与繁荣的经济也不是民族命运的保障。例如,明朝政府于1567年部分解除了实行了四十多年的海禁,此一措施大大促进了中国的出口贸易[1]。由此,中国与附近国家和地区在南中国海形成了一个南海贸易区。在这个贸易区内,主要是由中国向其他地区提供和销售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因而中国是这一经济体的火车头和中心。明朝繁荣的经济吸引着欧洲各国前来寻求交易,尤其是西班牙。在明朝后期,白银是国内交易以及出口贸易的主要流通货币。西班牙占领南美后,在玻利维亚和墨西哥通过采矿收集了大量的白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用来在南海贸易区购买来自中国的产品。由于大量的白银经西班牙从南美流入明朝,使得中国社会变得更加繁荣和富裕,可以说是到了富得流油的地步[2]。就这样,白银将明朝与西班牙连接在一起,将中国与欧洲连接在一起,在南海形成了一个有限范围内的“世界经济体”[3]。
明朝卖给西班牙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瓷器[4]。西班牙商人购买的物品包括生丝,上等的散丝,各色彩丝,等等;明代后期景德镇瓷窖生产的青花瓶在欧洲极受欢迎,以至上等瓷器被称为China(中国)。卖到欧洲的商品还包括许多床上用品,刺绣天鹅绒等产品。相比今天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主要从事来料加工,明朝后期绝大多数卖给欧洲的产品用今天的话来说,都是有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的。
然而,就是在明朝后期这大好的形势下,当中国的经济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紧密相连,中国的产品被视为是深具特色和高质量的精美商品,中国社会呈现出极度的繁荣昌盛之时,文化上的演变在不知不觉之中开启了中华民族衰退的历程。历史提示人们,尽管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使中华民族从低谷中再次崛起,可以使得中国的经济再次繁荣,但这并不足以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直至达到超越并拥有引领世界潮流的“软实力”。中华民族必须认真面对来自文化上的挑战。
(2)以已超越他人为核心的文化抑制创新
竞争从来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同文化中竞争的含义则有很大不同。从历史中我们知道,很多科学技术上的突破尽管不是源自于竞争,但往往是在竞争中实现的。例如与莱特兄弟同时期还有其他的人在从事人类飞行的探险活动。比尔盖茨所遇到的竞争更是不需赘述。在这种竞争中,人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在儿时梦想的激励下,百折不挠,绝不轻言放弃,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人类从未完成过的壮举,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
在以超越他人为核心的文化中,在“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一目标的激励下,人们也同样做到了百折不挠,绝不轻言放弃,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最终做到了别人能做到的事,甚至比他人做得更好。但是当面对世上还无人能攻克的难关时,当没有可以赶超的目标去激励,因为无成功的先例可循,如果失败了,所有的投入都将会损失掉。此时人们变得不再“百折不挠”,不再“不轻言放弃”,相反常常会去寻找其他更有保障的项目。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科学本是为了探索未知领域,然而中国的有关部门在项目审核过程中则认为安全和可靠才是优先考虑的事。因此,中国科技领域缺乏创新成果的现象和中国以超越他人为核心的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3)中华民族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民族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但是如果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应对这种来自文化的挑战,中华民族将会真正地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类再次作出重要的贡献。这是因为从历史到现实,事实都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宋朝期间出现了很多发明和创造,如印刷,造船,纺织,陶瓷,采矿以及农业方面的新技术。亦因此,宋朝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中国历史上变革的年代,并被视为是当时人类最先进的文明。而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没有出现为出人头地和争做人上人而疯狂竞争的社会风气。
再把视线拉回倒今日,我们看到中国在科学技术的三个领域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这就是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等抗疟药的过程中作出的卓越贡献。这些抗疟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亚洲南部、非洲和南美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改善了健康状况,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陈景润在研究解析数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过程中做出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他的工作被国际社会誉为“陈氏定理”;袁隆平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钻研,大幅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为世界粮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国际社会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家做出的这些突出贡献主要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二十几年内完成的。而改革开放至今近四十年里,中国国力大增,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发表的科学论文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但绝大多数成果仍无法和上述三项突破相提并论,中国仍然缺乏在科技领域里对科学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值得思考的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客观上没有形成追求财富和社会地位热潮的物质条件。而没有这种世俗干扰的相对安静的社会环境使得屠呦呦等人可以专心致志于他们的研究工作。屠呦呦等人的成就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再一次揭示出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同理,来自中国的数学家张益唐于2013年在数论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际社会上引起轰动。他一生痴迷于数学。在美国拿到数学博士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无法在大学和研究所里找到工作。为了维持生计,他曾在连锁店担任会计,在中餐馆做外卖,在汽车旅馆里打零工。但是由于他对数学的热爱,即使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他都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数学的研究。在回顾自己的研究经历时,他认为若在中国他无法取得如此的数学突破,因为世俗的压力太大了。很多东西即使他不感兴趣,也不想追求,但家人和亲朋好友是不会答应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确实如此,中国要真正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到超越并再次在国际社会上拥有深具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软实力”,中国的文化必须要提升,要有历史性的进步。中国社会必须要逐步成为一个平衡的社会,每一个人在新的社会环境里都能够静下心来,专心致志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能够百折不挠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追逐自己少年时的梦想,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而不是全社会都聚焦于财富和社会地位,每一个人都在争做人上人。
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向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建言,“中国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对此建言,社会上的反应集中在教育,普遍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存在缺陷。自然,中国的教育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但正如本文所阐述的那样,严重阻碍杰出人才出现的真正根源在于中国的文化。如果中国文化没有提升,当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为了“成功”,为了成为人上人而克服一切困难,奋勇拼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时候,客观上他们正在为增加中国再次衰退的可能性而不遗余力的添砖加瓦。如果中国文化没有提升,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仍将得不到发挥,将始终处于追赶的境地,“落后就要挨打”这把剑就总是悬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就总是只能被动地应付西方文化的强势地位,中华民族就很可能陷入衰落,崛起,再衰落这样一个循环,很难做到真正的超越,使中华文化成为具有创造性的文化而在国际上深具吸引力,进而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4)西方世界同样面临着文化上的挑战
我们同时要看到西方也正面临着文化上的挑战。美国教育部下属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于2012年对15岁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了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测试。结果显示,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工业国家的学生远远落后于来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华盛顿邮报2012年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的高中生普遍缺乏对自然科学领域的兴趣。文中提到,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美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16%选择了自然科学为他们的专业。跨国公司亿滋国际(Mondelēz International)于2014年在英国进行的调查显示,英国的年轻人普遍避开自然科学作为自己的专业。在他们眼里,这些领域既令人生畏,又枯燥乏味。与此同时,美国学生为接受大学教育而负担的贷款总额已超过一万亿美元,而大学学费仍然一路高歌地不断上涨。在美国,年轻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了接受和完成高等教育而承担着沉重的经济负担。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和西方面临的挑战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当中国需要提升自己的文化以重新焕发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之时,西方需迎接挑战以保持其文化中不断创新的人文精神。如果说这是一场竞争,竞争的结果将取决于谁能够成功地战胜来自自身文化上的挑战。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历史不仅不会终结,更精彩的还在后面,敬请期待!
(本文可在新浪博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