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70后、80后记忆中当年最有面子的零食集

老中医的小草药醇草本精华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无论是在饥馑的60年代还是日益丰盈的70、80年代,都充斥着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各种零食。它们或者取材自然,或者精雕细琢,又或者充满了工业气息……每种零食都无一例外能够勾起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正是出于这份情感,在这里搜罗了各个年代的经典零食们,不求全,只求精,更求独特能装B。这些零食们,有的已经找不到了,有的还焕发着勃勃生机。当年能吃上这样的零食,在小伙伴里也算是杠杠的了。
 
60后•零食是稀罕物件-古巴糖
60后·零食是个稀罕物
 
 
60年代物资匮乏,大多数人还都在为温饱而奔忙,零食对他们来说,更大程度上是奢侈品,是辛苦劳作之余为数不多的甜头,是生活美好的希冀。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会进一步精细加工成为白糖,而还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装成块状硬糖,成为了当时小孩子们在苦涩生活之余为数不多的一抹甜味。昔日的“古巴糖”并非今日的“红糖”,事实远没有那么美好……
 
 
• 果味饼干
 
 
 
在60年代,糖果和饼干算是孩子们对味蕾的为数不多的甜蜜刺激。不同于现下各种口味、厚薄形态各异,甚至可以“边吃边玩”的饼干,60年代的饼干显得更加朴实而单一。然而,就是这些略显粗拙的饼干,在那个年代却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不仅能够在逢年过节中登堂入室,甚至其包装纸与包装盒也受到收藏者的青睐。
 
 
70后•穿越时代的经典味道-爆米花
60后·零食是个稀罕物
 
 
到了70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缓慢回温,一批堪称经典的零食也逐渐开始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有些甚至直至今日仍独领风骚,抵过了时代洪流的侵蚀。爆米花机绝对可以列为人类零食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煤炉,铁桶,编织袋,黝黑粗糙的机器中却孕育着香甜洁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炉的过程中,火焰的跳动与火炉哗啦啦的转动声把期待而紧张的心情推上一个极高点,最后在“嘭”的一声中一齐释放。简单的设备,低廉的原料,却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的多重刺激与愉悦。
 
 
 
 
• 麦乳精
 
 
 
“麦乳精”,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其中,“麦”“乳”“精”三个字都各有所指,分别为麦精、乳粉与糊精。用“麦乳精”来命名,调一调,调一调,既朗朗上口又名副其实。麦乳精营养丰富、颗粒疏松,用水冲调能够散发出扑鼻的香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追捧。由于麦乳精采用真材实料,成本较高,在普通百姓的家中一直被当作是奢侈的饮品。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人们不舍得喝麦乳精,将其当作补品送给病人的情节也频频出现。
 
• 大白兔奶糖
 
 
 
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现于1943年,来自上海的“爱皮西糖果厂”(是的,“爱皮西”这个拗口的充满了洋味儿的名称其实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装也并不是大白兔,而是红色的米老鼠,并名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厂被收为国有,不管是“ABC”还是“米老鼠”这些崇洋媚外的符号是大大的不行滴,于是才改头换面成了圆乎乎的“大白兔”。
 
 
• 红虾酥
 
 
 
红虾酥,其实是酥糖的一种,因其糖块的形状洁白中镶有褐色条纹,活像虾的中段,因此得名“红虾酥”,有没有想起来呀。
 
80后•零食不只是可以用来吃哟
60后·零食是个稀罕物
 
 
 
(此处省略50000字)
 
 
• 麦丽素
 
 
 
《甄嬛传》中,四郎就是被这颗麦丽素毒死的呢
 
 
• 小卖部“三巨头”:无花果、酸梅粉、济公丹
 
 
 
这个不用多说,放学后在小卖部,学校门口随处可见,一包酸梅粉,一包玫瑰丝,玩一会香烟牌子。有没有,有没有。
 
 
• 过年送礼必备:人参蜂皇浆
 
 
 
小时候外婆把人家送她的蜂皇浆,太阳神都给我吃了。现在知道,当时不吃这些东西,或许现在185都有的。还有那“脑力键”天真的认为吃了这东西灵感大爆发。
 
 
时代在变迁,我们也开始喜欢上回忆儿时和年少时的乐趣,身边的很多人和事物都在进化,但不变的依旧是我们难能可贵的童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