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叶恭绍:她破了协和的老规矩 》
“再学六年,妹年龄长矣”
为了学医的问题,叶恭绍与二哥叶恭绰曾多次争论,叶恭绰在信中曾这样表达自己的意见:“我之不十分赞成学医,并无他故,虑费时耗日仍非一可恃之职业而已。协和、燕大之医虽不能武断,但恐不极完善,再学六年,妹年龄长矣,费若干时日金钱,学仍不精,则未免失算,此外并无何项成见也。”
按照叶恭绍的计划,在燕大读完三年就可以报考协和医学院了,在协和至少还要学上五年时间。此时叶恭绍已经21岁,毕业则是29岁的大龄女青年了。叶恭绰的信说得比较委婉,想来“费时日金钱”是一方面,“妹年龄长矣”、影响到八妹的终身大事才是兄长担忧的最大问题。
1930年,当叶恭绰得知八妹考入协和医学院后,叶恭绰在信中又这样表白:“我本不反对学医,但我觉得学医是一件很难的事,大约一二十年功夫尚无把握,且毕业后要做的功夫很多,故此觉得不甚合宜,现在只可试试,好在所读并不致白费也。”叶恭绰说的当然是实情,但叶恭绍终于还是坚持了下来。
1935年7月,叶恭绍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顺利进入了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科工作。在北京第一卫生事务所实习期间,叶恭绍还发明了一种婴幼儿测量板,用来测量婴幼儿的身高体重,板上有刻度,把小孩放在板上就会很容易地得出数据,比原来使用的长条木尺测量起来方便准确得多。
在老协和,有很多成文和不成文的老规矩:如护士不许结婚,如要结婚,必须先辞职。还规定:必须吃、住在宿舍,如外出,晚10点前必须回宿舍;如有客人来访,可在客厅接见,禁止男客人上楼。而如果女大夫选择了内科、外科、妇产科这样的大科,就必须做好不结婚的准备。
那时能考上协和的女人本就凤毛麟角,而这些女医师几乎都终身未婚,最著名的例子有林巧稚、杨崇瑞等。然而,叶恭绍却想破破这个老规矩,找到当时的科主任袁贻瑾,说自己将在10月份结婚。
据叶恭绍在《协和医学院对我一生的影响》一文中回忆,袁贻瑾当时反应很大。“他简直不能接受,而且感到失望。他还告诉我,协和医学院是不送已婚女医师出国进修的,因为女医师结婚后必定随她的丈夫去留。协和培养了,又不能用,太不合算!而且女医师生了孩子,就可能不再工作了。”叶恭绍没有听从主任的劝告,成了第一个打破协和老规矩的人,在1935年10月与此前一年在协和毕业的黄祯祥大夫结婚,并继续在公共卫生科工作。为此,叶恭绍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于1936、1938、1940年生了三个孩子。除了利用协和应有的每年一个月的休假外,我没有为生孩子而多请一天假”。
关于协和女大夫独身问题,同样来自天津的严仁英,谈到她的恩师林巧稚,曾这样评价:“林大夫不结婚,因为她在协和的那个地位,女的里头能当上教授、主任的就她一个人,如果她结婚了她就没有这个前途了。”而严仁英也有类似的苦恼。但在“要事业还是要家庭”的选择题前,严仁英成了“幸运儿”。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毕业一年的严仁英离开了协和,于1942年夏天,与同样来自天津的王光超正式结婚,在丈夫开办的“王光超大夫诊所”当医生,有时王光超的妹妹王光美也经常帮忙来当临时护士。
1941年,黄祯祥由协和内科派往美国进修。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协和关闭了,叶恭绍被迫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离开舒适的协和医学院家属宿舍,搬到一个四合院去住,从此离开了协和。
摘自《叶恭绍:她破了协和的老规矩 》作者:徐行(徐凤文) 2014-04-28 新金融观察报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ca92c0101i5a7.html
2016-5-3 《几曾回首》 http://bbs.wenxuecity.com/memory/1004950.html
我的师傅是60年代的协和,他经常请他的师傅(西南联大时期的协和人,参加过远征军)来给我们讲课。老先生一身本事,也一身暴脾气,所以忍不住拿他调侃两句,请前辈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