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 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

有机会在这个世上走一躺。没有准备,没有计划,也没有目标。只有点好奇心,于是随性走着,一路东张西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英伦三岛游记 (2016年6月6日到13日)

今年六月六日到十三日,我们约了几个朋友,六个人在伦敦游玩了一个星期。然后坐了两个星期的邮轮,绕英伦三岛转了一圈。走得很匆忙,看得时候也很匆忙。回到家,才有时间和精力慢慢回顾。其实这是个后记。是回家之后的学习让我的这次旅行变得回味无穷。

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

六月六日上午到了伦敦,安顿下来,头一站就直奔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是个应用美术博物馆。英国科学博物馆和大英自然博物馆也都在这附近。如果把白金汉宫作为伦敦的中心,它就在中心东边 2.5 公里远的地方。离它 200 米远的地铁站是 South Kensington Station。地铁 Circle 线 (黄线)、 District 线 (绿线) 和 Piccadilly 线 (蓝线) 都经过这里。

博物馆大门口是这样的。这座博物馆其实是个很大的“四合院”。看下面这张图,能有点感觉(这两张照片是网上的)。

先不说这博物馆里有什么,谁又是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呢?请看下面这张英国皇室家谱。英国历史上分为六个大的时期。在这张图上,有六个大框架。从上面数下来的第五个框架的最后一个名字就是维多利亚(1837-1901)。阿伯特是她的丈夫。

维多利亚的爷爷是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他 22 岁继承王位,23 岁迎娶了从未谋面的皇后。俩人一辈子相亲相爱,生了十五个孩子,不过活下来的并不多。维多利亚生下来的时候,本来离王位还隔着前面四个人: 她父亲和三个伯父。可是她一岁的时候,爷爷和父亲在一周之内相继去世。一个伯父于 1827 年去世。即位的另一位伯父,乔治四世 1830 年世。最后一个伯父威廉四世于 1837 年去世。加上这三个伯父不是没孩子,就是孩子没有活到成人。所以 1837 年,刚满十八岁的维多利亚就突然成了英国的女王了。

其实在年仅十一岁的时候,由于乔治四世的故去,维多利亚就成为了英国皇室的法定继承人。整个欧洲的皇室有适龄男孩的家族都在联络着,探听着。维多利亚的舅舅是比利时的国王,他很关心维多利亚的婚事。他看中的是今天德国境内巴伐利亚一带的大公的儿子阿伯特。经他牵线,俩人在十七岁时见面,一见钟情。为此,维多利亚非常感激他的舅舅。

这是两个人十八岁左右的画像。

这二人的婚姻是爱情的结晶。他们婚后也的确一直相亲相爱。阿伯特一辈子没有绯闻。他们的爱情给英国的文化风俗带来了很多新意。阿伯特送给维多利亚一枚订婚戒指,这并不是当时英国的风俗。不过从这以后,英国人就有了以订婚戒指定情的风俗了。阿伯特还向英国引进了圣诞树。两口子之间互赠礼物也是他们开创的先河: 结婚纪念日,生日和圣诞节,一个日子也不能拉下。

他们俩人都很热爱艺术。不但出钱请画家画画,作为礼物送给对方,而且给很多艺术家发工资,让他们不必靠作品定金过活。维多利亚还特别热爱苏格兰。在她的影响下,苏格兰和英国的关系融洽。而且因为维多利亚喜欢去苏格兰度假,所以苏格兰也从此成为英国贵族阶层的旅游去处。

阿伯特初到英国的时候,挺受冷落。在家里,他只是个丈夫,并不是主人。家里的管家和佣人都是维多利亚一直使用的。在家外,议会和公众也很对他很冷淡,认为他是个德国无名小郡的郡主之子而已。事情有所转机是在 1840 年六月。当时阿伯 特和维多利亚外出时遭到行刺,阿伯特镇定自若,保护已有身孕的女王,赢得了英国公众的赞赏。不久,国会就任命阿伯特为未来王子的监护人。

这时两个人三十四岁时的照片。

日后,维多利亚生了九个孩子,而且这些孩子全部活到成年。生儿育女耗去了维多利亚很大的精力,而阿伯特在这个过程中对女王政业的辅佐也越来越深入和全面。阿伯特是个思想先进,有自由意识的人。他主张彻底消除奴隶制度,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他革新了英国的财政,福利系统和大学教育。他更是促成了英国军队的现代化的蜕变。他对于把科学艺术运用到生产加工上有特别的兴趣。在他的支持,推动和组织下,1851 年五月到十月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办了盛大的世界博览会。

为了这个博览会,英国修建了一座庞大的水晶宫。世界各国都可以在这里租展厅。展览的内容主要是机械制造,原料加工,工艺设计,也有原材料和工艺品。这个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英国在文化艺术和工业制造上的领先地位。六百万人参加了这个博览会,每日平均参观人数达四万二千八百多人。

博览会的气势和规模是令世人震惊的。它的招摇让欧洲各国都觉得灰溜溜的。卡尔马克思认为博览会是资本主义物质诱惑的大招牌。不管怎么说,这次博览会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象征。

博览会盛况空前,它的租金和票房收入盈余相当于今天的一千八百三十七万英镑。而这笔钱就用来建成了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英国科学博物馆和大英自然博物馆。这一带也被人戏称为阿伯特城(Albertopolis) (绕了这么一大圈,这才回到博物馆本身)。

当时出版的画册记录了这次博览会的盛况。

1861 年,年仅 42 岁的阿伯特突然病故,这给维多利亚带来重大的打击。她从此穿上黑色的丧服,直到她 82 岁去世。

维多利亚时代(1840-1901)是英国引以为傲的时代。当时的工业化突飞猛进。 火车铁轨遍布欧洲,电报,电话和报纸将世界联系在一起。这是产生了诗人纪慈,雪莱和拜伦的时代,是特纳的时代,是奥斯汀,勃朗蒂,狄更斯和科南道尔的时代,是达尔文的时代。这是英国被称作“日不落帝国”的时代。当然了,狄更斯描述的平民百姓的生活可不是那么美好。而这一段被英国人向往的浪漫而和平的年代,正是英国在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时代。

维多利亚推崇慈善,她本人又简朴诚实。连她的皇冠都是自己出钱制作的。她平稳地把权力从贵族那里转交到平民手中。在她的统治期间,普通工人开始有投票选举的权力。正是这些维多利亚个人的特质和应时的政治改革,使她的皇室在这个充满革命的时代仍然受到民众的拥戴,保留下来。

当时决定发动战争的首相帕尔莫思通,是一个政治上的“粗人”,虽然他出身贵族,但说话极其粗俗。他的商业嗅觉非常敏感,是一个直趋目标同时对社会舆论不屑一顾的政客。政策上是极端保守的强硬派。两次鸦片战争的挑起,都是出于商业贪婪。当年英国的议会里,也有人强烈反对过这种不道义的行径。虽说从维多利亚世代起,英国的议会不再受王室干预,但是发生在远东的这两次对中国有灾难性的战争,女王是不可能推托责任的。但遥远的东方和英国本土的现实相比,显得是那么无关痛痒。在描述女王生平的很多记载里,根本没有提到远东的战争。

我们参观的这天,阳光灿烂,气温也有二十多度。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时间丝毫没有减弱博物馆的辉煌,反而给它增添了韵味和份量。

馆内的收藏带给我这个过客的,既有欣喜,也有惆怅。

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里不但展出前卫的展品,也展出艺术创作的工艺和过程。比如我们去的时候,庭院里正在展示一种超轻建筑的工艺和制造过程。这种用超轻材料制作的建材,不断地被加工,组装起来,几个月后才结束。

我最为欣喜的是,英国很多的博物馆,都把馆藏照像扫描上传到网上。维多利亚和阿伯特博物馆的馆藏的网址是: http://collections.vam.ac.uk/。博物馆是不可能同时展出全部收藏的。而上网,则可以看见很多藏品,同时可以仔细阅读说明,还可以到网上查相关的资料。下次再去,我就会有特别期待亲眼看见的收藏品名单了。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圊石' 的评论 : 喜欢你写的仔细,有收获。
圊石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每次去欧洲/英国都是匆匆忙忙,每天一顿“wow”。只有回来了,上网查查,才有点明白每个博物馆的特点。但愿有一天能有时间“毫无目地”的在那里溜达。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喜欢V&A
圊石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ioduo' 的评论 : 谢谢指点。我了解得很肤浅。还要继续学习。
xioduo 发表评论于
展品大多不前卫,楼主见到的是在庭院里临时装置展品。V&A的藏品中:;英国展廊按时代展示室内装饰发展; 意大利庭院有最好的意大利雕塑拓本;四幅大型文艺复兴大师拉菲尔的画;另外分类珠宝瓷器,玻璃,器物、家倶,时装及布料,摄影,雕塑馆不尽数;还有欧洲之外中东,中国,日本,印度的藏品。
xioduo 发表评论于
是裝饰艺术博物馆,藏品非常非常丰富。应该是顶级了
圊石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超然看众家' 的评论 : 谢谢。我也只能回来查资料来回答自己心里的疑问。大英图书馆也去了。很震撼。还没来得及仔细琢磨呢。
超然看众家 发表评论于
写的好,我也去看过这个博物馆,很喜欢,可惜之前计划的时间不多,参观的没有那么细。另外伦敦还有一个值得去的地方,就是大英图书馆。这二个地方,亚洲游客都很少。
圊石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落英如雪' 的评论 : 同感。
落英如雪 发表评论于
写得非常引人入胜。 小时候读到八国联军总是义愤填膺, 但是现在看到这些文物被保存的很好供各族各国的游人观赏,确实既有欣喜也有惆怅了。
西风-西风 发表评论于
interesting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