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这一物 有效降低胰腺癌风险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近日,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在新一期《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报告,内容称。其研究显示大量摄取名为“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脂肪酸能够降低患胰腺癌风险,最大可至30%,主要原因可能是这类脂肪酸能够减轻胰腺的炎症。专家表示,胰腺癌由于早期症状难发现,以至胰腺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仅有6%,成为名副其实的“癌中之王”,此次研究的发现,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来说从饮食上预防胰腺癌找到突破口。

吃与不吃,胰腺癌发病风险要低30%

据悉,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约8.2万人的健康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间日本的一项健康调查。鱼类在日本人的饮食构成中比重较高,因此研究人员根据摄取鱼类“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量,将上述人群分为4组。

最终,研究人员发现,调查对象中有449人患上胰腺癌,而摄取“n-3多不饱和脂肪酸”最多的一组与最少的一组相比,胰腺癌发病风险要低30%。

专家介绍,“n-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一种,因含有多个双键,且第一个不饱和键位于碳链甲基端的第三位而得名。这类脂肪酸中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据此前曾有研究报告指出,胰腺癌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关,而来自鱼类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症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能因此降低了胰腺癌的发病风险。

胰腺癌的发生与许多不良习惯有关联

专家表示,其实在医学界,虽然胰腺癌的病因不清楚,但是已经发现它与很多因素有关,例如吸烟、饮酒、肥胖、缺少运动、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幽门螺旋杆菌、“三高”饮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品)等等都被视为与胰腺癌有密切关系。此外,有研究已经提示,抑郁的心情,过大的精神压力、精神创伤都与胰腺癌发病密切相关,因此,除去多吃鱼预防胰腺癌外,警惕这些发病因素也是至关重要。

专家提醒,目前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在45岁以上,尤其是有慢性胰腺炎的人,应高度小心;初发糖尿病,一段时间内血糖持续升高,这种情况下也要高度警惕胰腺癌;有家族史的病人,如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有这方面病史,也要高度怀疑;还有胃大部分切除后的病人,一般20年以后出现这种情况;一些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以及长期接触化学毒物的人,也要小心。

筛查胰腺癌可分三步走

此外,在检查方面可分三步走,专家提醒,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胰腺炎、胆石症,早期可作腹部的超声检查再加上抽血查肿瘤标记物(如CA19-9等);如果发现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或者B超检查有异常,就要进一步做MR或CT检查,或作超声内镜检查;当难鉴别的时候,可做一些PET-CT或者腹腔镜的检查。通常,经过这些检查,大部分的早期胰腺癌都可以发现。

此外,对于以上提高的高危人群,建议至少半年要体检一次,抽血、作B超或者CT检查,至少一年要两次。

鱼身上很多宝贝被扔掉了

鱼骨

鱼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刺,富含钙等微量元素,经过软化处理后,其营养成分会更容易被人体吸收。非常小的带骨小鱼要使劲嚼碎,进入胃里后,胃酸会将其鱼骨部分软化,促进钙、磷等营养物质的溶出。大鱼骨要吸它的骨髓,也就是鱼脊柱中的白线。此外,鱼骨还可以加醋熬汤,小火焖煮(2~4小时)。需要注意的是,用白水煮汤,鱼刺很难变软,多加点食醋焖炖,可利用醋酸的作用促进鱼刺软化。

鱼鳔

鱼鳔里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欧米伽3不饱和脂肪酸,可能对血脂控制有益。常见的做法是:将鱼鳔用清水洗净,和鱼一起清炖或红烧。

鱼肝

鱼肝是鱼身体里储存多种营养素的地方,比如,维生素A、维生素D和铁等微量营养素,但其中的胆固醇和嘌呤含量也很高,不适合痛风(风湿科)患者。鱼肝和鱼胆相连,在清洗鱼肝时,别把鱼胆弄破。肝脏有解毒的功能,特别容易集聚毒素。食用前,应确定鱼没有受到环境污染。

鱼肠

鱼肠含脂肪低,蛋白质含量不逊色于鱼肉。不过体积大的鱼的鱼肠才有食用价值,食用前要把里面的脏东西去净。因为鱼类所吃的食物都要经过鱼肠消化,所以它是鱼的身体里受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器官。如果对鱼的养殖环境不够放心,就不建议吃。

盘点常吃最有营养的四种鱼

1、鲫鱼

又名鲋鱼,味甘性温。功效为利水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清热解毒等,主治浮肿腹水、产妇乳少、胃下垂(消化内科)、脱肛等症。

2、带鱼

可补五脏、祛风、杀虫,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皮肤干燥者尤为适宜。可用作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辅助疗法。常吃带鱼还可滋润肌肤,保持皮肤的润湿与弹性。

3、青鱼

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解烦等功效。食用可治疗气虚乏力,胃寒冷痛、脚气(皮肤科)、湿痹、疟疾(传染科)、头痛(神经内科)等症。青鱼所含锌、硒、铁等微量元素,还有防癌抗癌作用。

4、鲤鱼

味甘性温。有利尿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之功效。主治浮肿、乳汁不通、胎气不长等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