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能超中国? 英国特色的\'举国体制\'也很拼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第9个比赛日之后,英国金牌数追上中国,银牌甚至领先3块,虽然奖牌总数仍有差距,但部分英国媒体已经欢呼超越中国。

他们确实有理由庆祝,中国强项逐渐收官,但英国还有许多夺金点:马术、自行车、皮划艇、拳击等等。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队在前9天获得30枚金牌,目前仅15枚,远远落后,上届最后7天取得8块金牌,眼下也难言乐观。

而英国队在伦敦前9天取得15块,后7天14块。英国延续了上届的节奏,最终金牌超过中国,是大概率的“历史性”事件。

英国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英国超越中国,是因为“东道主红利”?

奥运会上,东道主一般都有较出色的表现,同时还有一种被称为“东道主红利”的现象,就是在后一届奥运会上继续发力。

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拿下12枚金牌33枚奖牌,1992年则拿到12枚金牌29枚奖牌,几乎持平,但1996年在亚特兰大立刻下滑到只有5金。

澳大利亚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得到16枚金牌58枚奖牌,在4年后的雅典,金牌数竟然还要多1枚。

中国队也是如此,北京奥运会上获得51枚金牌,远超美国的36枚,2012年在伦敦仍取得38枚的佳绩,紧追美国的46枚。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西班牙获得13枚金牌22枚奖牌,但4年后仅得到5枚。

“东道主红利”很容易解释。东道主都期望获得好成绩,稳定强项并开发新的夺金点,自然会加大投入。

这批运动员在4年后,有的仍保持巅峰状态,有的甚至更为成熟;但8年后,相当一部分人会状态下滑。

在里约,正好是中国的8年低谷遇上英国的红利,此消彼长。

然而,英国这次取得好成绩并不能完全靠“东道主红利”来解释,更要归功于英国特色的“举国体制”。

“唯奖牌论”的英国体协

英国并没有“看淡金牌”或是坐吃“红利”,相反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夺牌计划。

英国体育协会(UK Sports)官方网站的登录画面开门见山:每项运动我们都需要你——通过在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成功激励国家。

掷地有声的标语令人想到一战的征兵广告:“你的国家需要你”(Your country needs you)。

2016年7月14日,英国体协公布了里约目标,要求夺得47-79枚奥运会奖牌,113-165枚残奥会奖牌。

要知道,2012年伦敦奥运会,英国的奥运奖牌总数也才65枚,残奥会总数118枚,均低于本次的最高目标,一点没有吃红利的意思。

在投资说明中,英国体协直言不讳:投资是为了“最大化夺牌机会”,要把资源集中在最有机会成功的运动员和项目上。

真要论体育精神,那应该各项目平等啊,但英国体协明确say no:“资助是特权,不是权利。”而且每年都要评估运动项目的进步程度。

“为了正确的理由,把正确的资源,投资到正确的运动员身上。”

英国体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它从英国文化传媒与体育部,以及国家彩票中心拿钱,通过各种项目,分给各运动的国家管理机构以及研究机构,开展“世界级项目”,最终落实到奥运运动员身上。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注意到,Gold Event Series只有2500万英镑,根本是小头嘛。

其实,这个Gold和金牌没有关系,指的是“金质赛事系列”,也就是吸引国际赛事在英国举办,固然不可能一毛不拔,但也不用投太多。

真正拼牌的是“世界级表现投资”(World Class Performance Investment),图上数据显示,里约奥运周期高达3.87亿英镑。

截至2015年2月5日,奥运会项目就已经投了2.74亿,超过伦敦奥运周期,残奥会也达到0.73亿。

从1997年启动以来,这个“世界级表现投资”节节攀升。

效果也是杠杠的。

除了1984年奥运会意外的“铜牌大爆发”,英国夏季奥运会奖牌数在启动“世界级表现投资”后,一路看涨

这种官方机构全权负责,将政府公共资源与来自全民的资源(彩票),投入少数有夺牌潜力的项目和运动员,明确声明一切为了夺牌的体制,是不是具备了许多人心中“举国体制”的基本特征?

英国特色的“举国体制”

至少在英国政府看来,金牌、奖牌都是重要的,能够鼓舞人心的,也是值得国家下大力气投入的。

我们乐于被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所感染,被他们的张扬个性圈粉,或被赛场上的浪漫所打动,但如果按某些舆论带的节奏,滑向“金牌无用论”,恐怕就有点跑偏了。

“金牌”、“举国”都不是问题,有什么具体问题就解决它。

英国的“举国体制”也自有其特点,或许可供我们借鉴。

比如,投资覆盖整个奥运周期,重视后备人才培养;

重视对体育和运动医学研究机构的投资;

投资规则详细,定期评估,动态调整;

对于体育机构也有具体要求;

虽然政府公共投入为主,但不排除体育项目的商业运作,如想获得体协的额外资金,还要利用自身的资源创收,等等。

总而言之,金牌就在那里,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想争,英国十几年的发力,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效。

享受体育本身固然重要,但如果像某些人期望的那样,矫枉过正、抛弃行之有效的机制,甚至自愿陷入“比你发达的国家,比你还努力”的局面,真的好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