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哪一战杀得九倍优势志愿军主动撤军
砥平里战斗主要是防守的美军第2步兵师23团及所属部队5,600人与进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三个军8个团约50,000人作战。联军凭借旺盛的意志和猛烈的地空支援火力,给志愿军重大杀伤,最终志愿军主动撤退。
1951年拍摄,朝鲜,志愿军某部抗美援朝作战动员大会会场一角(图源:解放军画报/VCG)
砥平里战斗发生于1951年2月13日至2月16日,结局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撤退,联合国军获胜。在为期三天的作战中,联军凭借旺盛的意志和猛烈的地空支援火力,给志愿军重大杀伤。
砥平里战役在那么短的时间,在那么狭小的空间,竟然牺牲了那么多采用人海战术冲锋的志愿军战士。不能不看出铁血较量的差距与后果。
砥平里为起伏地,村庄约四五十户。北靠凤尾山,东、南两侧分布一些小山。东南侧的原州至汉城的铁路经过砥平里。砥平里另有大路通向南面的骊州,利川。主要是防守的美军第2步兵师(2nd Infantry Division)23团及所属部队5,600人与进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三个军8个团约50,000人作战。这三个军是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军。都是能打的主力军。看起来,像是一只熊遇上了一群猛虎。
战斗是在1951年的2月13日晚上打响的,主攻的是四十军119师的357和359两个团。指挥员是119师徐国夫师长。
战斗一开始,志愿军就以人海战术向敌人炽烈的火力扑上去。不惧死亡地顽强突击,无畏的献身精神在砥平里被炮火映红的夜空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从黑夜打到天亮。没有占领一块敌人的主阵地,部队伤亡比预想的要大多。
14日敌军的飞机铺天盖地而来,志愿军入朝以来,还没有见过这么多这么密集的飞机。敌机在环形防御阵地周围整整轰炸了一个上午,下午砥平里的美军又兵分5路在坦克的掩护下出来反冲击。志愿军的伤亡巨大。
14日晚上,真正的决战开始了。所有的志愿军攻击部队都已到齐,他们从四面八方向这个直径仅1.5千米的环形阵地发起了前赴后继的攻击。
“在炮弹和手榴弹连续不断爆炸的闪光中,美23团各营的前沿阵地同时出现了激战状态。中国士兵冒着美军布置下的一层又一层的拦截火力毫无畏惧的冲锋,前面的士兵倒下,后面的士兵踏着尸体前进。环形阵地内到处是跃动的中国士兵的影子,这些身影因为棉衣的缘故。看上去十分臃肿,但他们滚动前进时瞬间即逝。美军所有的坦克和火炮用最密集的发射速度向四周喷出火焰,在中国士兵冲击而来的每一条路上形成一面面弹雨之墙。接近午夜时候,激战到达最高潮,与地面上流淌的鲜血相呼应的,是战场上空大约每过五分钟就升起的一群密集的照明弹,而由几十条曳光弹组成的光带,接连不断地平行或者交叉地穿过照明弹的白光之下。美军支援而来的夜航飞机投下了由降落伞悬挂着的更为刺眼的照明弹,长时间的如巨大灯笼一般在砥平里双方士兵的头顶摇荡……”
当然志愿军的落后的人海战术并非完全没有效果。弗里曼团的G连的阵地失守,环形阵地出现了一个较大的缺口。变成了一个凹形阵地。遗憾的是,天又一次亮了。铺天盖地的飞机又笼罩在志愿军的头顶。成吨的钢铁又朝着华夏战士的血肉之躯投下……15日志愿军的进攻势头顿萎。下午,停止了对砥平里的进攻。
停止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在志愿军基层军官的坚决要求下决定的。在解放军的战史中,下级指挥员在战斗中向上级指挥员提出“不打”的要求。十分罕见,这是为什么呢?伤亡实在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参加攻击的八个团伤亡5,000余人。仅40军参加攻击的三个团就伤亡1,830人,359团3营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营长牛振厚在撤退时怎么也不肯离开遍布他的士兵尸体的阵地,最后硬被拖下来。357团团长孟灼华在向上级汇报士兵伤亡时,因痛苦万分而泣不成声。相对而言,美军的伤亡小得多,阵亡仅300余人。这就是人海战术对火海战术的差距。
志愿军对砥平里的攻击是失败的。战后,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为此做了专门的检讨。
此战役对志愿军的战略战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双方军队指战员的心理和士气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是研究和描写朝鲜战争不可回避的一场战役。砥平里一战是朝鲜战争的转折,从此后美军不再怕志愿军穿插分割,不再一见志愿军穿插就后撤,而开始敢于建立环形防御进行防御,通常只要捱过夜晚,白天就能在空中掩护下突围了。
(惠风 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