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草” 一种独特的美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从草书发展史讲,章草大体上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当时,它既是一种小学“识字”,也是一种章草标准字体。到了东晋以后,作为今文字的新体草书,以及行书、楷书走向全面成熟,隶书及章草也随之而被取代了。当时为区分新旧草书,人们将新体称为“今草”,鉴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有章可循,就称之为“章草”。
 
张芝《秋凉平善帖》

 

章草之美

 

形扁字独,波磔突出的隶之美

 

隶书是由篆书脱变而来,而章草则是由隶书脱变而来,章草即隶书的草写。隶变是以“简省笔划、划圆为方、划转为折”为其特征的。在隶变过程中,形体由长而方,又由方而略扁。章草继承了隶书的形体扁平、字字独立的特点。同时,在笔画上章草又强化了波磔,突出了隶书最显着的特点“蚕头雁尾”。

 
所谓波磔,实际上就是指后来楷书中的撇和捺。在永字八法中,“捺”也称作“磔”。之所以称为磔,是说其书写要有“一波三折”之势,运笔要铺毫缓进,出锋处收紧且要沉着含蓄。“波”,是指其左行笔画,要势如曲波,八法中称“撇”。波磔美,体现在其左右开张,笔势飞动,犹如鸟之双翼,姿态优美,是隶书美重要的表现形式。
 
所谓蚕头雁尾,是对隶书主笔(带捺脚的横画)最形象化的比喻。起笔时,入笔藏锋逆转,造成一种蚕头之形,腰部稍细;收笔时,顿笔下按,向右上方翘起,形如雁尾。其笔画上平下曲,最具有隶书的特征,也是写好隶书的关键一笔。
 
王羲之《豹奴帖》
 

旁融博采,形端体俊的楷之美

 

汉隶在“草化”过程中,也渐启“楷化”之路。前者扬弃汉隶之规矩,志在追求书写速度;后者则紧挽汉隶之特点,进一步追求形体端庄的严整之美。其间在”双化”过程中,草楷相交相融,又产生了行书。
 

楷化也就是将张扬的隶之波磔削减逐步变为楷之撇捺,并有了侧(点)、啄(短撇)、趯(直钩)等楷书笔画,同时隶书“似八字势”(汉隶“八分”之称缘于此)的字型得以改观,结体上也更趋端严方整俊美。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楷书已开始定型,钟繇即为其奠基者。后王羲之进一步发展,日趋成熟。

 

陆机《平复帖》
 

古朴庄穆,静中寓动的意象之美

 

章草以汉隶为根基,突出隶之波磔,上追篆之圆转,旁借楷之法式,开创草之流便,这样它就以崭新的面目展现于世人。它兼收并蓄,将波磔美,曲线美,端庄美,流动美,融会贯通为一体,形成了章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章草艺术的魅力体现在矛盾的和谐统一之中。隶书之波磔,笔画左右开张,有飞动之势;篆书之弧环,线条圆柔挺劲,有内裹之姿;草之连属,笔势流动缭绕,有连绵之意;楷之法式,结构方正端秀,有整肃之规。章草之美正是在这种“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局面下体现出来的。
 
在章草中,简约的笔画为其在字内的流动拓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它追古开今,纳隶涵篆,方圆兼用,草化楷写;它笔画虽有牵连,但使转自有法度,在笔画连属运行中,横、捺、点间作波磔,重按缓出,时时调节着笔墨的节奏速度;它字字独立,如星如珠,行笔疾速中蕴含迟涩,时断时续,时快时慢,气息连绵不断。整个篇章自有一种古朴庄穆、沉着痛快、纵横自然之象,如同一曲美妙的古典音乐萦绕于耳边。在灿如星河的书法历史长廊中,章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众书家。
 
索靖《出师颂》
 
章草经典之作,为西汉黄门令史游书写的《急就章》,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皇象书,虽屡经传摹而失其初貌,然其”规模简古,气象沉远”,”波磔之间梗概尚存”,仍见史游旧法。而史游所书《急就章》真迹却于世无存。
 

现将皇象《急就章》分享于此,供大家欣赏:

 

 
试观《急就章》,它形独体正,端方秀美,且使转简率,不枝不蔓,并点画清正,省便有据,实乃草体楷写之范式。唐张怀瓘曾将皇象书列为“神品”,并评论其章草“相众而形一,万字皆同”,已“造其极”。这里的“万字皆同”并非贬义,实指是体势连贯,端庄俊美,是一种书法艺术的极高境界。

 

 

现在很多人初学毛笔字,潜意识认为是写“大字”,加上很多米字格本身就很大,于是我们都喜欢把字写很大。而且,我们看到很多书法展览,及生活中的书法作品如商店的牌匾、家里挂的书法…不都是大字吗?
 
 
没错,这些都是大号字,但其实,古人很少写大号字的!
 
大家去了解或看看那些传世的经典的书法作品,就拿最经典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来说,统统都是“小号字”,尤其王羲之尺牍,都是小字!如果按照现在书法作品标准去参加比赛的话,古代再厉害的书法家都难得奖,入展都很难。对于古人而言,今人写的硕大行草是难以理解的事。
 
 
图/王羲之手札都是小字,今人为了“展厅效果”而写大。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书法大赛的审美标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现在要的是视觉冲击力,所以很多参赛者都写大号字,要的就是第一眼的效果,至于第二眼咋样咋样,就没人管了,反正比赛结束了,名次出来了,奖金也发了,主办方、参赛方各得其所了,你好我好大家好了。
 
 
有的朋友又要问了,为何以前人不写大字呢?原因可能有点“冷”:以前极少大纸!古时候,技术不发达,做纸很困难,纸的价格跟钱一个价。百家讲坛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清官被免职了,下面的官员想送点纪念品,最后没送金银财宝,而是送了一万张纸!(折合当时的钱,估计也不少!)由此可见,纸在古时候是多么的珍贵了,要不当时穷人读不起书呢,书也是纸做的呀!
 
 
费了不少话,写大字和写小字到底有啥区别呢?
 
其实,无论是临字还是摹字,建议按照字帖原字规格写。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原大来临摹,可以感受到古人写字时候手上的感觉:提、按、使转…古人的手总不会和现在有差异吧。如果你非要把古人的小字放大去写,我认为就不是“写”了,而是在“画”字!
 
 
古人盘坐在桌前写出来的字,您非要站着写,手腕和指尖的感觉大相径庭,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书法最注重的笔法,也会因写字姿势和大小的不同而背道而驰!古人的手,在生理上应该和我们的手是一样的。从生理上讲,古人写字的感觉应该和我们现在人写字的感觉也应该是差不多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想认真学书法的话(而不是刻意追求展厅效果),还是按照原大小去临帖比较好。

 

来源:至善书法(shufa0769)

文字图片由「云上文化」编辑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