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1976年9月9日讣文(2)ZT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简朴作风

虽然毛拥有巨大的权力——1955年,在与地方官员的闲谈中,他推翻了五年计划的一些内容,而这些内容刚在一天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下来——他却不喜欢披上显示强大力量的外衣。他很少在公众场合亮相,也许是为了保持敬畏感和神秘感,他从不穿着华丽的服装或佩戴奖章,始终秉持自己在游击战时期确立的简朴标准。不管在什么场合,他都穿着扣子扣到脖子的朴素灰色上衣和配套的裤子——西方后来称之为毛套装(Mao suit,即中山装——译注),这种服装在7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风靡一时。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1936年成为第一个见到毛的西方人。他觉得毛的风格与他在农民家庭长大有很大关系,那种背景中有简朴,也有种粗砺和粗野。在拜访过陕西延安附近的共产党游击队总部后,斯诺报道说,毛有着“农民般的个人习惯,讲话朴实,生活朴素”。毛对个人形象毫不在乎,他和其他农民一样,住在两间房的窑洞里,“墙壁裸露、简陋,挂满地图”。斯诺发现,毛主要的奢侈品是一顶蚊帐,他只有几条毯子和两套棉制服。

“毛泽东的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但因为是湖南人,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斯诺写道,“他甚至用辣椒夹着馒头吃。除了这种癖好之外,他对于吃的东西就很随便。”

经典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是第一部有关于毛的公开记录,斯诺在书中写道,他发现毛是个“体形削瘦,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书中还说:“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脸庞。”

“他似乎没有任何狂妄自大的表现,”斯诺说。对毛的狂热崇拜要到1942年第一次整风运动才开始。不过,斯诺补充说:“个人自尊心极强,他身上的某种东西透露出在必要时候当机立断的无情魄力。”

似乎内敛清高

当时另一位在延安见过毛的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感觉,虽然毛能够与几位密友热烈交流,但他依然是一个总体来讲内敛清高的人。“我最初在他身上强烈感觉到的阴险品质,被证明是精神上的疏离,”她写道,“红军的[军事指挥官]朱德受人爱戴,而毛泽东则是受人尊敬。少数几个逐渐了解了他的人喜爱他,但他的心灵封闭在他的身体里,让他与外界隔绝。”

20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希望促使毛和蒋联合抗日。其他在那段短暂的乐观时期蜂拥前往延安的美国访客——外交官、军官和记者——不可避免地都被毛明显的热诚以及牺牲个人舒适以追求理想的意愿所折服。在这些方面,他与大部分国民党领导人的腐败和无动于衷形成鲜明对比。

毛的献身精神、坚韧和内敛可能也源自于他通往权力的道路上那苦涩的个人经历。他的妹妹和第二任妻子杨开慧在1930年被蒋介石处决;一个弟弟(毛泽覃——译注)在长征中的一次殿后作战中牺牲;另一个弟弟(毛泽民——译注)1943年在新疆被处决;毛的大儿子(毛岸英——译注)在朝鲜战争中牺牲。据文革期间红卫兵的消息,另一个儿子(毛岸青——译注)因为母亲被处决后自己在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长大而变疯。

毛本人也有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1927年,他在湖南组织农民和工人起义,被支持国民党的当地民兵抓获,押回总部枪决。毛在刚看到民团总部的位置时,挣脱开来,逃进附近的田地,藏在高高的草里直到日落。

“民兵们追我,强迫一些农民帮忙搜索,”他对斯诺说,“有很多次他们离我非常近,有一两次我差一点就碰到他们的身体了,不过不知怎么他们没有发现我。最后天近黄昏,他们不搜了。”

不忘家人付出的代价

他肯定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为革命所付出的代价。1964年,毛泽东在与其被处决的弟弟(毛泽民——译注)的儿子毛远新谈话时回忆:“我们家很多人都是让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杀死的。你是吃蜜糖长大的,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吃苦。你将来不当右派,当个中间派,我就满足了。你没吃过苦,怎么当左派?”

或许痛失家人和朋友也影响了他对待敌人的态度。和斯大林不一样,毛从不大批处死自己在党内的反对派。他以一种非常中国式,甚至是儒家的方式,把那些人送进劳改营或边远地区进行再教育和改造,相信教育改变人的力量。

然而,在杀死那些被他视为真正的反革命者时,他从不手软。最早的例子之一,发生在他自1927年开始建立的共产党根据地中。1930年年底,在根据地富田镇,为了镇压一群士兵对自己的领导进行的挑战,毛下令处决了2000到3000名军官和士兵。50年代初期,为了巩固共产党的权力,毛发起了一场打击反革命的暴力运动。据毛泽东最仔细和敏感的传记作者斯图尔特·施拉姆(Stuart Schram)认可的估计,共有100万到300万人被处决,其中包括地主、国民党特务和其他被怀疑为“阶级敌人”的人。

“不管怎样,”施拉姆写道,“没有证据表明毛从杀戮或酷刑中得到快感。但是如果他相信有必要时,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暴力手段。毫无疑问,毛觉得这是革命斗争中的自然组成部分。他毫不留情,也不会请求别人手下留情。”

正如毛自己在他最著名的文章之一,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的: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被儒家子弟视为典范的美德)。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质言之,每个农村都必须造成一个短时期的恐怖现象。”

对于毛的个人生活和习惯,人们知之甚少,他刻意不对公众曝光。他烟瘾很大,据说在长征中没有烟抽时,他尝试过抽各种叶子烟。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习惯,他声音沙哑,晚年经常咳嗽。

他似乎喜欢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斯诺发现他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阅读和处理报告。尽管晚年身体衰弱,毛还是拥有在湖南省会长沙市求学时锻炼出来的坚强体魄。

“没有时间谈情说爱”

毛回忆自己在求学时的朋友们是“人数不多,但思想上很认真的人”,他们“没有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试图推翻将体力劳动和锻炼视为下层阶级活动的中国传统偏见。毛本人也曾经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因为一时热情,曾经在军队里呆了几个月,当时他的饷银是每月7块钱,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要支付给为他取水的挑夫,因为知识分子是不能做这种工作的。

强健的体魄、勇气和军事才智是贯穿毛毕生的基本主题。他于1917年首次发表的文章(《体育之研究》——译注)也呼吁中国人多多锻炼。文章一开头写道:“国力恭弱,武风不振”。

到了另一个阶段,也就是1966年7月,毛在长江中游泳65分钟的事迹被广泛宣传,它或许更像是传奇而非事实,不管它是不是真的,毛对待游泳的方式典型地反映出其顽强追求目标的作风。

“我说下了决心,一定可以学,不管年纪大小,” 毛曾经对手下的重要将领们谈起自我提高的必要性。“我举个例子。游泳我是1954年才学好的,以前就没有学好。1954年[北京的]清华大学有一个室内游泳池,每天晚上去,带个口罩化装,三个月不间断,我就把水的脾气研究透了:水它是不会淹死人的呀!水怕人,不是人怕水。”

如饥似渴的阅读者

毛读过大量书籍,他从小就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和小说,后来也读翻译过来的西方历史、文学和哲学。他常常恰如其分地引用文学作品,或口吐一句辛辣的谚语,令来访者印象深刻,但是作为一国领袖,他有时说话显得颇为漫不经心和心血来潮。50年代,当他仍然是国家主席时,他曾经会见过一个个子特别高的西方外交官,他惊叹道:“我的天!这么高!”

毛泽东随意的风格,经常出现的精辟的中式比喻,以及其自身超群魅力,使他成为农民群众的天生领袖。一个中国作家指出:“毛泽东本质上是一个中国小说或戏曲中的人物。”

晚年时期,毛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北京紫禁城内自己那处简朴的淡黄色居所中度过,只和一小群人保持接触。其中一部分是帮助他走路的女护士;还有三个女性口译员,往往在有外宾来访时为他做翻译。因为他的湖南口音和口齿问题,一个女人必须把他的话翻译成能够理解的普通话。

负责这个任务的就是王海容,有些人相信她是他的姨表侄孙女,但也有人认为她是他最喜爱的老师的女儿。不管怎样,在1976年的春天,邓小平失势后,未经事先宣布,王海容和另外两位翻译便被突然撤换,令人们猜测毛的随从中是否有人嫉妒她们的位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