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主要是本人的一些生活感受。并转载一些他人写得比较好的文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拾文化 2016-09-01 10:14

拾文化

shiyafengshe

文化改变生活,信仰照亮心灵;这是一个客观、理性、包容、新知、风趣的文化花园;也是一份有趣、有料、有内涵、有情怀的文化读物。

?

众所周知,人群里有温暖,

入了群就像是有组织的人。

于是大部分人为了避免单身,驱散寂寞,赶走无聊,都纷纷加入这群、那群。

大家一起追剧,逛街,聊新闻。朋友接连不断约聚会、打牌、吃饭、夜场。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可是有时也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群里、在聚会中,明明聊着自己毫无兴趣的话题却要强装笑脸,频频附和,饭局里明明不想喝酒,却要觥筹交错。

聚会越是场面庞大,人们彼此之间需要迁就和忍让的需求就越大,即便内容如此枯燥而无味,乏味而无聊的聚会里边最合群也是最无聊的。

我们不得不逢场做戏,只有彼此相像、投契才能够维持聚会的和谐万分与歌舞升平,世界才会和平。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很多时候是无效的社交禁锢了自己的发展。

那些害怕寂寞,成天在饭桌、酒局、歌厅里看似合群的人,或许都会淹没于芸芸众生中。

如果过度社交,阅读、培训、专业学习、创业计划就会被挤压,自己可支配时间、金钱、生命被浪费,尤其创新思想也被同化和淹没。

不合群不是因为孤僻,不是因为孤芳自赏、狂妄自大,而是因为喧嚣终究过去,孤独必然而然。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看过这样一则微小说:当厅长后,别人送土特产,他坚决推辞。好多人说他不合群,他也感觉别人疏远自己。

老伴开导他:“土特产值不了几个钱,人家就是联络下感情。”

“爸,您没当厅长时,也没见他们给送土特产。”儿子一旁插话。

“对!收土特产,就能收金项链。我不合群,但我活得坦然!”

诚然,从现实情况来看,歪风的形成,以及很多腐败问题的出现,似乎就是从相关的选择开始的。

小说中所说的“不合群”,其实就是一个人在潜规则面前做出独立的选择之后,出现的衍生现象。

这种潜规则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是社会局部运行的不成文规矩。

透过一些类似“石油帮”“山西帮”等塌方式的腐败案例,我们可以对这类现象进一步解剖。

在这些案例中,有些落马官员把自己的问题归咎到为了“合群”上,他们认为自己腐败的起点就在于:吃饭喝酒,过节收礼,是正常的人情往来,如果不收,就是不近人情,就会不合群,就会让人不信任,继而产生隔阂。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曾在豆瓣上看到过一篇短短的自述,作者叫“人五”,以前是一个“坐在网吧里和同学一起打魔兽吃外卖炒饭”的男孩子。

从开始“小心翼翼地在豆瓣上写诗、画画,当同学路过都要马上迅速地切换界面,生怕别人好奇看到了我在做这样的事”,到后来因为受到人们留言鼓励,变成画画、出书的手艺人。

像这样的孩子,我相信大家身边会有很多。

而他们以后大多会这样合群地生活下去——在广告公司加班,收入稳定,买房学车……

但他是幸运的,在豆瓣上,他的秘密世界拥有很多喜爱者,那些人不要求他相同,不要求他合群。

201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书,并决定要出国读书。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他说:

“我终于

足够出色到不用再掩饰自己的不合群,

我可以大声地说:

我就是文艺矫情,

我就是喜欢画画,

我就是喜欢 作。”

这句话真令人羡慕。他最后说:“你们鼓励我,给我表达自己的机会,不是像这个残酷社会一样随意的嘲笑、谩骂、揣测。我很珍惜,这很难得。”

时过境迁,即使到了现在,移动互联网已经为人们表达自我提供了这么多工具,这么多平台、社区都号称自己倡导个性,但真正能让人自在地表达并且无拘无束的地方,仍然是太少了。

大多数规则都是关注和追逐,都是鼓励赞同和喜爱。

而那种不但不需要反对,甚至不需要赞同的气氛,至今仍然是稀缺品。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大家所熟知的史蒂夫·乔布斯,美国苹果公司创始人。

乔布斯在上学时,从他同龄伙伴那里并没有收获什么,得到的尽是麻烦,因为当时他就已经与同伴们格格不入了。

多年以后,一位同学这样描述他:他是一个孤单的、爱哭的男孩。

史蒂夫与这位同学曾参加过同一支游泳队,这也是他参加的为数不多的体育运动队。

“如果比赛失败了,他会自己跑到一边哭泣。他和别的同学也很难相处,他就是这样一个家伙。”这位同学说。

多年后,与朋友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相识后,发现两人在性格上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很孤僻、不合群,不爱开玩笑,也不是团队里的活跃分子。

正是这种“不合群”的调性使他们走在了一起,并合伙创立苹果公司。

在历史的长河中,诸如乔布斯的有很多。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类如《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之人——卢梭;再如那个“躲”在滕尼斯堡的康德;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被誉为一个奇怪的老头,排斥西方价值却又不可思议地打着另外一种算盘;

朱学勤躲进书斋,硬是弄了本《书斋里的革命》;陈丹青放弃一个清华大学的教授不做,敢当自由画家和作家;

这样的天才可能无法容忍其他人大脑反应速度太慢,或是他们自恋情节以及他们的人生使命感很重,这些因素都使得他们显得更加不合群。

正是他们的不合群成就了他们的思想,也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与人生。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不妨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不合群”的问题。合群与不合群,要作具体分析,要有个起码的标准。

要看与什么样的人“合群”,与什么样的人“不合群”,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把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或者都用在治学上,不会称兄道弟,不交烟朋酒友的人,就是不合群?

作家刘瑜说:“我没有‘圈子’,因为我懶得去经营关系。”

刘瑜说自己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她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坚持思考,保持了表达欲,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反而成就了自己。

同样不合群使韩寒却成为了自己。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

你可以说他们“清高”,我倒觉得那些所谓“不合群者”还真有点“清”和“高”的地方。

比起那些“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的人来,不知要“清高”多少倍呢。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可以说,各行各业或多或少地存在类似的“不合群”状况。

那么,是服从潜规则还是恪守自己的原则,成了很多人面临的一道考题。

考试,别人都在作弊,我要不要“合群”?

晋升,别人在向领导阿谀奉承,我要不要“合群”?

开车,别人在闯红灯,我是等绿灯,要不要“合群”?

这成了不少人的心灵困惑。

不合群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其实,既然“合群”背后是一种潜规则环境,我们就必须对其去尘除垢,除掉困惑的根源。

而就个人而言,

合不合群,实则是一道

关于妥协还是无畏的

选 择 题 。

也就是说,人什么时候妥协,什么时候无畏,是要分情况的。

在大是大非前,哪怕不合群也要坚定地选择无畏,不能因为明哲保身、维护个人利益就放弃自己的底线。

否则潜规则就会横行,社会风气就会更加败坏,人们的困惑也会更多。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