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诗“山月随人归”,品伯涛先生书法

来美多年,感慨万千:风中秋叶,风起则飞,风停遂止,随缘起落,岂有它哉?唯书作伴,唯文作声,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读李白诗“山月随人归”,品伯涛先生书法

近日秋叶得网友伯涛先生惠赠墨宝《山月随人归》,高兴之余,倍加用心品味白纸上“雕刻”的几个大字,山之雄,月之朗,人之清,跃然脑际,虽身抱微恙,仍乘兴执笔,读诗、品墨、分享友情。

 

李白名句“山月随人归”出自诗仙古风《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全诗如下: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诗仙此作开篇点明“暮”,借以拓开,言“宿”,“宿”而夜置酒,共酒也长歌,曲尽见星稀,相醺怡也乐,陶然共忘机,写尽作者欢情洋溢的真情实感,让读者稍稍读句,即自然而然融入诗境,随之陶然并受感染。伯涛先生显然十分钟情此作,所谓上碧山而望明月,读佳句而入诗境,品味着“山月随人归”的拟人化,明月满山,人入其境,心自澄明,人步月移,人月交融,诗之画面已悄然立体于大众眼前,轻易把读者心情引进诗境。我相信先生书写此佳句何止百次,更在伯涛心底吟咏无数。品的是诗,也有人生吧?

  

品诗半陶然,品墨又如何?清人有语云:“笔墨虽出于手,实出于心。”伯涛先生浓墨以挥,“山”自有气,“月”也生情,一个“随”字,轻笔以去,闲似流水,入田家,拟乡酒,品之微微有醺。细读其“横、竖、撇、点、折”岂止是简单的墨迹色素?书为心画,想必也有学识、情操、墨韵、技法吧?若走进诗之境界,飘然纸上清菊,入墨黄花,闲云染色了;如融入书卷,延伸“文以载道”,李白的“山月随人归”竟也生出别样情致,是月随人走吧?书家末两字“人归”,收笔皆以小钩作结,隐隐流露了铁划中人的风骨,令我思考:月,大可处处随人;人,却未可时时随大流。品墨识人,秋叶未必准确,读字幅,品人书皆老,想必确然。

 

闲时,秋叶爱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又热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陶公美句,复而回味李白酒诗“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忽悟人生既可淡然于南山东篱,又何尝不可“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人生偶得酒之色彩,陶醉于飞扬,时赏登高之趣,长品归田之乐。月圆时赏月,星疏夜数星,虽尽迥异,两可陶然……说得多了,未免离题,可我并未忘记伯涛先生惠赠的另幅书法,那是先生应秋叶之邀书拙作《五绝-自勉》末两句:“应知秋叶下,来岁有春生。”

 

此《自勉》写于2005年深秋,全诗为:“起落平常事,高低自在行。应知秋叶下,来岁有春生。”乃心语直白:生活如大海,人生之途难免起落高低,若闯荡外洋,更有风浪旋涡,高峰时,处之淡然;漩涡处,应以闲然,应是人生的追求吧?真能做到?秋叶未敢自信,唯心底不时自勉:“应知秋叶下,来岁有春生”,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此间,细细品味伯涛先生书法,风飘衣带的走势,疏朗有致的运笔,启功体似的技法,想书家如此展示秋叶心言,何尝不是运用纸墨情致,遥作远方呼应?诗以言志,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是诗人的托物励志,我辈自当常习常记!人生若不丧志,经风历雨,秋天去了,冬天来了,春天也将随至,我当自勉:信随缘,应也信随然吧?

 

读诗,品书法,也品味网上友情。秋叶曾说:“网上结缘,友情若水”,我和伯涛先生识之于文字,交之于无欲,诚之于彼此,尽之于淡然,无望之于回报,更信网上之交澄明如水,如此直至永远尔!此刻,再品味“山月随人归”,清风明月,入境随诗,随月,也随人……

 

2013-11-1写于校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