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天涯论坛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涉嫌代笔

秦照的朦胧诗,探索诗。始建于2008。11。26。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夜恭,偶见下面有胡扯者再次胡扯。贴此以示正听。。。

 

天涯论坛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涉嫌代笔

 楼主:LGY189 时间:2016-04-28 10:00:00

  《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诗词中的名篇。文中写到:“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这么一首感情真挚、脍炙人口的诗篇,有人发现“出韵”。

  词牌有严格的格律,对押韵要求尤其严格。《答》中,“柳、九、有、酒、”属于《词林正韵》第十二部“上声二十五有”,“袖”属于第十二部“去声二十六宥”,它们是可以“通押”的。“舞、虎、雨”属于第四部,和前面显然不在一个韵部。

  古诗词有一种押韵方式,叫通押。方言的读音、邻近的韵部等,会被借来押韵。比如现在的en和eng,不同韵,但在古代偶尔也会拿来押韵。苏曼殊《步元韵敬答云上人三首》:“旧游如梦劫前尘,寂寞南州负此生。多谢素书珍重意,怜侬憔悴不如人。”

  胡适认为毛这首词不符格律。为此,他专门请教了方言专家赵元任,请教《答》中用韵,是否可以通押。赵元任认为,至少在长沙方言中,它们是不可通押的。《蝶恋花》词牌,本身是不转韵的;《答李淑一》用韵,又不可通押。于是学术界一致认定,毛《答李淑一》不符格律。

  其实这首词中,所涉问题远不止这些。中华文化和道德,几乎在这里全线沦陷。

  我们来看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初唐四杰是格律诗的奠基者。王勃这首诗,和《蝶恋花.答李淑一》的押韵方式,如出一辙。难道u和ou,在古代是可以通押的?当然不是。

  我们来看明代文坛领袖王士贞给《本草纲目》作序后,戏赠李时珍的诗:“李叟维梢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元宴先生序。华阳真逸欲临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付贤郎舄,羊角横搏上九天。”照此推理,难道u,ou,an等都可通押?那么继续寻找,最后的情况是,所有韵部都可通押,这当然是荒唐的。初唐四杰是格律诗的奠基者;王士贞是明代文坛领袖,主张“诗必盛唐”。他们对用韵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

  所有事情,都会有特例。这里,涉及到诗歌押韵的一个特例:转韵,也叫换韵。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转韵的诗歌是非常多的。

  前面说的是诗的情况,再来看看词的转韵。词作高手,偶尔会用韵的转换,来表达感情和意境的转换。

  来看苏轼的《菩萨蛮.七夕》:“凤回仙驭云开扇,更阑月坠星河转。枕上梦魂惊,晓檐疏雨零。相逢虽草草。长共天难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再看温庭筠名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苏轼和温庭筠,他们都用韵转的方式,很好的表达了意转。

  词的转韵,一般会出现一个“提示词”,如终、却、忽、况是、不似等,比如前面所述苏轼“终不羡人间”的“终”字。

  《蝶恋花.赠李淑一》中,转韵提示词稍稍延后,用了一个“忽报人间曾伏虎”的“忽”字。“忽”字一出,前面还是儿女情长,后面已是江湖烽火。这和黄庭坚《次韵赵文仪》有些类似。黄词:“师翁才刃,曾陷文场貔虎阵。谁敢当哉,况是焚舟决胜来。”也有不提示的,比如温庭筠的那首。

  前面那几首还不够有名,那么来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首词几乎是《答李淑一》的翻版。最后从“一片神鸦社鼓”,啪的转到“尚能饭否”。“凭谁问”一问,韵转的同时,意境“蓦然回首”。

  词的转韵,虽然鲜见,但找出二位数,并不是难事。可见,毛泽东的《蝶恋花.赠李淑一》,在押韵上熟练运用了“转韵”的方法,用“韵转”很好的表达了“意转”,符合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这种方法,有多位名家的词作可以借鉴,完全符合诗词格律,完全符合诗词创作的一般规律。胡适和赵元任等,都背着文化“大家”的身份,对中华文化的掌握,却如此欠缺,让人悲叹。

  但事情到这里并没有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有注:“[舞、虎、雨]这三个韵脚字跟上文的‘柳、九、有、酒、袖’不同韵。作者自注:‘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这个“作者自注”,简直是画蛇添足。这条自注,有可能是出版社编辑没有看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洗地洗出马脚。但如果的确出自“作者”之手,问题就更严重了。“作者”居然把全篇最精妙之处,当成了“败笔”!也就是说,这首词涉嫌有人代笔。代笔者以为署名者懂,没有多说;而署名者居然不懂,闹出笑话!

  查了一下,“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这句话,出自“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时十时”,毛在文物出版社《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上的批示。目前未知,这条“自注”,到底出自何人之手。真相到底如何,还要关注一些史料的解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