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盏里的乾坤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茶在我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而古代作为饮茶用器的茶盏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秦汉时期,饮茶之风日渐兴起,茶具才开始从日常的食器、酒器中分离出来。据了解中国出土的最早茶具为东汉烧造。饮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饮茶文化作为全国文化出现的标志。

茶为国饮,远近同俗

茶盏里的乾坤

唐代宫乐图(会茗图)

在 唐代以前,饮茶主要在上层社会流行。到了唐代,饮茶之风才扩散至民间,趋于平民化。茶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当时也形成了人人饮茶的社会 风尚,正如《旧唐书李玉传》中所提到的:“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当时的不少城市已出现了 专门卖茶的茶馆。此时方才出现了专门用于饮茶的器具——茶盏。

茶盏里的乾坤

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

在 唐代,茶盏常被称为“茶碗(盌)”、“茶瓯”。在唐代诗文中,“茶瓯”出现的频次要远高于“茶碗”。白居易的诗中就有经常提到“茶瓯”,如《山路偶兴》的 “泉憩茶数瓯,岚行酒一酌”;《想东游五十韵》的“客迎携酒榼,僧待置茶瓯”;《重修香山寺毕题二十二韵以纪之》的“烟香封药龟,泉冷洗茶瓯”。

茶盏里的乾坤

唐-五代岳窑影青茶盏

唐 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富盛名,并且茶盏开始配有盏托。唐朝人饮茶的茶盏以越瓷为上品,而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曾经就有“邢不如越”的 说法。茶盏在唐以前就已有记载,《博雅》说:"盏杯子"宋代时开始有"茶杯"之名。陆游就曾写过:“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的诗句。

茶盏里的乾坤

宋钧窑天蓝釉红斑花瓣式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 瓷茶盏是宋代制瓷工艺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茶盏不仅仅是盛贮之器,它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品位和质量以及那个时代的审美、价值观等文化内涵。宋瓷茶 盏造型简洁、优美,装饰典雅含蓄,将实用、美观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完美地结合,也反映了两宋时期崇尚质朴、清秀自然的社会审美情趣。

茶盏里的乾坤

南宋 曜变天目盏 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饮 茶风尚的全民流行,为斗茶文化的盛行的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斗茶源于唐,在宋朝盛行。“斗茶”又称为“茗战”,即通过烹制品尝茶叶,比赛茶的质量和烹茶技 艺。源于福建建安北苑贡茶选送的评比,后来民间和朝中上下皆效法比斗,成为宋代一时风尚。它是在茶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风俗。宋人斗茶之风的兴起,与宋 代的贡茶制度有密切的联系。民间向宫廷贡茶之前,茶人以斗茶的方式,评定茶叶品级等次,胜者作为上品进贡,献茶的人也可以升官晋级。

茶盏里的乾坤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

元 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曾画过一幅表现斗茶场面的《斗茶图》。图中四位斗茶手分成两组,每组二人。左边斗茶人,左手持茶杯,右手持茶壶,昂头望对方,助手在一 旁,右手提茶壶,左手持茶杯,两手拉开距离,正在注汤冲茶。右边一组斗茶人也不示弱,准备齐全,每人各有一副茶炉和茶笼,组长右手持茶杯正在品尝茶香。画 面描写得真实、细腻,栩栩如生,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茶盏里的乾坤

宋末元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绘制的《斗茶图》原图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斗 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斗茶想要取胜,不仅需要茶品好,茶人的技巧娴熟,而且需要优质的茶盏,所谓“好马配好鞍”。斗茶是要比试谁的茶盏中泡沫停 留的时间更长。《方兴胜览》记载:“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曰一水、两水。”与唐人饮茶的方式是煎茶不同,宋代流行冲茶,即先 将茶叶做成茶饼,饮用前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盏,再沏以初沸的开水,于是水面浮起一层白色的泡沫,这层泡沫称为水痕。因斗茶是以茶色是否鲜白为标准,所以 所用茶具以黑釉瓷器为主。好的茶盏颜色能衬托出茶汤的颜色,使茶能够在茶盏里香气持久且保温,同时茶汤在盏面上不留水痕。

茶盏里的乾坤

龙泉窑斗笠碗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松风鸣雪兔毫斑”——斗茶佳器

那 么哪种茶盏适合用来斗茶呢.北宋皇帝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书法家蔡襄在《茶录》里面都曾提到过建盏是最适合点茶和斗茶的茶器。宋徽宗说:"盏以青绿为 贵,兔毫为上。"如蔡襄在《茶录》说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 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盏里的乾坤

宋黑釉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建 盏”是指自北宋以来在建阳市水吉、池中、后井出产的黑釉茶盏。中国八大名窑之一的“建窑”出产的黑釉瓷被誉为“瓷坛明珠”。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 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釉料独特,在烧制过程中能产生不同的筋脉和色彩,因而成品的釉面呈现兔毫状、油滴状或曜变状,温润晶莹,瑰丽悦目,具有典型 的中国风格和浓郁的东方古典艺术色彩。

茶盏里的乾坤

北宋建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常见的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等不同釉面风格。油滴盏的油滴纹是黑釉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黑色的釉层上均匀分布着小而密集的斑点,犹如漂浮的油滴。因为斑点有金黄色或银灰色之分,故这类建盏又有“金油滴”和“银油滴”的区别。

茶盏里的乾坤

宋油滴天目茶碗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兔毫纹的形成是由于釉中的铁质在高温中聚集,并向下流动,产生流淌状丝毛纹,因细密如兔毛而得名。同样有金黄色、银灰色、蓝色等炫目色彩。在灯火的衬托下,能变幻出绚丽迷离的光影。

茶盏里的乾坤

北宋建窑兔毫盏

鹧鸪斑用含铁量很高的不同的两种紫金土来配制黑釉,使釉内含铁量高达6-8%,黑如漆,再在生坯上挂釉两次,以稍低于烧制其他结晶釉的温度焙烧,因较多的铁元素在釉里结晶,黑色釉面便形成了酷似鹧鸪羽毛一样尽善尽美的花纹,故名"鹧鸪斑"。

茶盏里的乾坤

宋鹧鸪斑建盏日本静嘉堂美术馆藏

黑瓷中又以兔毫斑最受人们钟爱。这种瓷器的釉面颜色绀黑如漆,温润晶莹,釉面上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白褐色纹饰,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细,闪闪发光。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宋代有关建盏记载最重要的著述是《方舆胜览》,作者祝穆写到:“兔毫盏,出鸥宁之水吉。黄鲁直诗曰:‘建安瓷碗鹧鸪斑’。又君漠茶录‘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这段文字清楚表明“毫变盏”价格昂贵且极难得到。

茶盏里的乾坤

宋兔毫盏日本京都博物馆藏

宋 代才子黄庭坚,与诗友品茗斗茶中,常常即席赋诗,如“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就体现了黄庭坚对黑釉兔毫盏的赞誉之 词。苏轼在《送南屏谦师》中也表达了对兔毫盏的喜爱之情,“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建窑兔毫盏从元代开始衰 落,以致失传,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失传几百年的兔毫盏已于1980年在福建恢复试制成功。

茶盏里的乾坤

南宋吉州窑兔毫盏

除此之外,宋代茶盏在充分吸取唐代茶盏优点基础上,出现了一种敞口、斜腹壁呈45度角、小圈足的容器,形似倒置的斗笠,因此这种茶盏被称之为斗笠盏或斗笠盌”。

茶盏里的乾坤

北宋耀州窑青釉划花斗笠盏

茶 与茶盏的关系是相生相融的。同样的一泡茶,注入不同的茶盏,便能产生不同的汤色滋味。茶,因为茶盏而有了形,人们既可品其味,又可观其色,还可闻其香,更 可杯底留香。茶盏不仅有其收藏价值,更有其实用价值。如今大众对茶盏收藏热情也越发高涨,而对茶盏的保护与重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转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