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高考的攀岩路:(一)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从小对见到父兄用的丁字尺·圆规·云板和奇形怪状的图形·堆在一起的符号和数字·各种厚厚的书籍并无兴趣,同时产生一种畏惧感。家庭的影响和压力与自己的爱好·习性不吻合,所以在功课上惰性十足又不敢掉队,逢考试之前狠狠的突击一下,不至于挨骂就是标准。“知子莫如父”,老爹给我的结论是靠“撞大运”而区别于其他兄长。

         文革时只上了一年的高中就下乡而彻底断绝了大学之梦,当工人·回城已是天方夜谭,特别是出身不好的背景。不久毛泽东又说,大学还是要办的,要从工农兵中选拔。“决裂”电影应声而出,入学的标准是什么?影片的主角是老农伸出老茧的大手说,“就凭这双手”。“革命的精神”立刻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于是乎“工农兵学员”风潮一时。大学本应是培养国家建设栋梁的,铁矿石送进去,才可以炼出钢。工农兵全国遍地都是,起初也不用考试,选谁呢?劳动模范·学“毛著”标兵·“反帝反修”斗士·阶级斗争的“英雄”·烈士家属,是不二的人选。还剩下的绝大部分呢?则由当地的干部决定,取决于他们的眼睛·耳朵·脑袋·舌头·胃口·及其他部分器官。有的干部亲属之间“以人易人”,互惠互利即我的亲属由你关照,你的亲属我给办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大学老师只好从初一开始讲课。即使是这样还是有听不懂的,被退回去的情况。有一个女生无颜见家乡父老,梦想成空在送回去的路上自杀了。所以中央又出新令“考试”,才导致了张铁生的“英雄”。我们下乡的邻村一个初一毕业工人出身的知青,突发奇想咬破手指用血在一块白布写上“坚决一辈子扎根农村,永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此成为公社·县里的榜样。虽然大家都知道他是演“苦肉计”,在高喊“万寿无疆·永远健康”的年代谁也不敢讲真话。他活学活用了“声东击西”“兵不厌诈”“曲线救国”的战略战术,不久被推荐回城上了大学。以后,推荐过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高干子弟·工宣队关系·学校干部关系等可以用“戴帽招生”来指定谁去哪所大学。许多少女被迫用“第一春”换取了名额,而见怪不怪。社会文明随道德底线的崩溃而一泻千里,也侵袭了代表国家进步和希望的神圣殿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