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人与事:“文化沙漠”硬“淘书”

故乡远,西风长,中文最难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好像很早就有硅谷是“文化沙漠”的讲法。作为在这儿生活了多年的笔者,对此称号的第一反应只能是“中肯”。沙漠者,沙子覆盖之地也。而沙子的主要成分则是“硅”。硅谷既然敢用“硅”作名字,被人叫“沙漠”也只能硬着头皮忍了认了。

话说笔者刚到“美丽国土/文化沙漠”的头几年,忙于学业,工作,家庭,基本是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的翻版,炸得外焦里嫩。哪有雅兴品味到底身在“天堂”抑或身陷“沙漠”呀。后来,不知托了谁的福,“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得还不错”(借用大学同学语)。日子一有起色,“读书人”的臭毛病就得瑟出来了,要寻摸“文化”。可是,咱生来的文化跟“美丽国土”的文化好像“一文都不化”。又赶上窝进了硅谷这“文化沙漠”,找文化,谈何容易?

当时没有网络,什么雅虎(Yahoo),谷歌(Google),亚马逊(Amazon),都还不知在哪儿“转腰子”呢。笔者琢磨,既然书是文化的载体,只要常跟书打交道,咱保不齐也能“近墨者黑”顺便长长文化吧。于是,剑走偏锋,开始并迷上了“淘书”。有空就带着孩子上图书馆,书店,旧书摊,。。。后来孩子长大,“淘”不到一块了。无奈“淘”已上瘾,欲罢不能了。只好拉着“家里的”继续“淘书”。自诩“沙里淘金”吧。

硅谷,湾区一带的旧书市场十分发达。各城市的图书馆,社区学院,展览厅等地,会有定期不定期的旧书展销。较有名的如旧金山Fort Mason书市等。通常,正式展销日之前,“图书之友会”成员可以提前进场选购。正式展销的定价十分低廉或干脆按“厚度/英寸”收钱(量选购图书的总厚度)。展销的最后一天,则是“纸口袋日”(自备超市纸口袋,可劲儿装。一袋几块钱)。

无网络时,靠报纸,电视,广播等收集展销信息。有了网络方便许多。鼠标滑滑,尽知天下。

我们属于感性“淘书”。全凭一时兴趣,心血来潮。时而搜罗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 时而各类烹调食谱,时而数豆苦(Sudoku),时而中文线装古旧,时而历史政治,时而哲学科学,。。。杂得无以复加,根本来不及全看,但仍乐此不疲。尤其喜欢“淘旧书”。

绕着旧书堆翻看拣选,像极了1849年加州的“淘金华工”。夕阳西下之前,忽然淘得一粒粗金的喜悦,绝对是花钱去蒂芙尼 (Tiffany)店里买一枚金戒指所无法相比的。

又像是场马拉松式的“闪电约会”(Speed dating)。拍死(pass)了无数的对象之后,冷不丁发觉握在手中的,竟是绝世惊艳的俊男美女;是心仪已久的崇拜偶像;是失联多年的初恋情人;。。。唯一跟“约会”不同的是,有了中意对象,不再是“约会”的结束,而是追寻下一个对象的开始。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结果,牵回家的对象(淘来的旧书),金发黑发,中英皆有。已经满坑满谷,无法应付了(有图为证)。中文书都是繁体,但笔者在“十年浩劫”停课闹革命期间偷读西游,水浒,三国,练得阅读繁体字的“童子功”,至今受益匪浅,能在海外享受中华文化。这大概是“老人家”发动“文化革命”时没有料到的吧。

写到此处,不禁自问,“淘”了半天,自己文化有长吗?到底何为文化?人为何要有文化?文化从哪里来?随着网络的无远弗届,无孔不入,文化要到哪里去?身在“文化沙漠”的人,要如何才能抓住文化的“尾巴”而不至被“沙漠”吞噬呢?

忽然想起大词家辛弃疾的词句: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反复诵读这浸透文化的名句,不觉一股凉气渐渐升到了脖颈,。。。

(END)

晒晒我们家里的“苦手”--- 数豆苦

北京爷们儿搭上菠萝蜜,结果 …… 动刀了!

新司机逛文学城

宁要中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为写而写' 的评论 : 很高兴遇到同好。 城里读书,爱书,淘书的应不在少数。谢关注。
为写而写 发表评论于
哇,好壮观的场面。我也喜欢淘书。知道买来也看不完,但还是忍不住…
宁要中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迪儿' 的评论 : 谢关注。谢肯定。
迪儿 发表评论于
又是一篇好文。很好的爱好。
宁要中文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urbydvs' 的评论 : 谢关注,谢提醒。
silverbug 发表评论于
真好! 那些中文书有年头了吧? 最后那张不是江青请尼克松看《红色娘子军》嘛:)
furbydvs 发表评论于
嘿嘿, 这么个淘书法, 早晚得变成个"书贩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