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老北京牛街(十)丧葬习俗礼仪2

土生土长北京老妞,深爱北京,熟悉北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凡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牛街穆斯林去世后,按照教规都要为他们举行葬礼。最主要的丧葬礼仪习俗是为亡人站“哲那则”(阿拉伯语,汉意“殡礼”或“赞礼”),由于仪式是站着进行,所以称为站“哲那则”。按照教规,凡是反主叛教者、刚出生的婴儿、喝酒毙命、杀害父母和被政府枪毙的犯人,都不能给他们举行葬礼。过去牛街人都有自己的院子,所以这种殡礼仪式往往在丧主的宅院里进行,时间一般为礼拜寺下了晨礼“榜搭”之后。将“打整”完的“埋体匣子”抬至洁净、宽敞的院内,放置在架床上,头北脚南面向“克尔白”(天房)。整个宗教仪式由礼拜寺的阿訇主持,所有参加仪式的穆斯林,不论与亡人认识与否,都有义务参加,这是每一个穆斯林应该履行的一种人生礼仪,也是牛街回民千百年来的民族传统。站“哲那则”的人必须为男性,必须是在礼拜寺做过大小净的礼拜寺乡老或家属亲友。所有参加仪式的人都要站在“埋体”的东边,面向西,依次站在主持阿訇的后面排列。站“哲那则”不鞠躬、不磕头、不跪、不坐,只是站立举意:(阿语经文)“主啊!我给亡人站拜,拜功唯独真主,回赐归主人”。然后抬手,大赞(太克比尔)真主四次。这种仪式实际上是替亡者向真主求情,希望他能慈悯和降福于亡者和家属。站“哲那则”完成之后,还要按照传统进行另一项简短的仪式“传经”,也有人称为“转经”(费底耶)。参加站“哲那则”的人围成一个圈,由亡者的儿子或孙子头顶一个盘子,上面放着《古兰经》,依次传给阿訇及乡老们。每个人都要用双手恭敬的端起,然后放下后再传给下一个人。以此来弥补或救赎亡者生前所欠缺的“把斋、礼拜、朝觐”等等穆斯林应做的“天课”以及在世时言行上的一些过失。站“哲那则”是牛街回民丧葬礼仪活动中最重要的仪式,参加的人越多越好。在这个时刻,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所有参加葬礼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戴着洁白的礼拜帽,肃穆无声的注视着“古兰经”在人们手中的的传递,洗耳聆听着庄严、虔诚的祈祷词:(阿语经文)“主啊!求您饶恕我们中的活人和亡人,饶恕我们在场和不在场的人,饶恕我们有大罪和小罪的人,饶恕我们中的男人和女人,主啊!求您使我们活着的人,沿着伊斯兰教和穆圣的教道而活,求您使我们中‘无常’的人,同着伊麻尼和讨白而无常”。殡礼结束后,大家接“都阿”并道“色俩目”。虽然整个仪式用时很短,但目睹眼前庄严肃穆的场面,所有人都会从心底对真主产生敬畏,接受一次现实生动的、净化心灵的生死教育。这也是亡者启程走向后世的最后一道仪式。

    站“哲那则”结束以后,就要开始把亡者运往坟地,回族人不称出殡,而称为“出埋体”。过去牛街人的坟地在阜城门外西三里河红茂沟一带,而且大多为私人所有的家族墓。所以在把“埋体”运往坟地入土的过程中,要用人抬,也有用马车拉的,送“埋体”的众人则随后步行。牛街见过一种抬“埋体”的用具,外形酷似一座亭子,顶部四周有绿色的布帏子,“埋体”放置在中央,由雇佣来的十几位杠夫互相替换担着步行至坟地,这种习俗至今在一些回族聚集地还存在。十年前,黄村礼拜寺“无常”一位杨姓阿訇,就遵循了这个习俗。“埋体”出家门的时候脚在前,进坟地时头在前,一般由家中的长子抬最前面。回族穆斯林视抬“埋体”为善行、善功,所有参加丧礼的人都会争先恐后的抢着上来抬,尤其是青壮年人非常主动和积极。不管路途多远,也决不让“埋体”中途落地。“埋体”起身抬出家门的时候,也是亡人最后告别家人的时刻,送“埋体”的妇女往往要忍不住放声大哭,但不能过度,因为大声嚎哭不符合伊斯兰教的教规。先知穆罕默德说过:“哭丧、拍颊、撕衣、捶胸、呼天叫地都是愚昧的习气,不是我的教民。”所以过去的牛街不许妇女送“埋体”到坟地,就源于此。如今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这些忌讳有所放松,人们大都采取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妇女不许前往坟地的习俗也已被革除,不过嚎啕大哭依然会被劝止。送“埋体”是牛街回民丧葬礼仪习俗中的一件大事。所有穆斯林,不管与亡者认识与否,只要是能来的,都会前来为亡者送行。人们接踵而至,有的站在胡同或街道的两旁,眼中饱含热泪,有的默默无言用哀伤的眼光目送亡人最后一程。有些牛街老人生前德高望重,口碑极佳,在他(她)亡故后,前来送行的人往往人山人海、无数白色的礼拜帽涌动,“埋体”四周簇拥着争先恐后抢着抬的人,甚至连道路的交通都会暂时阻绝,场面颇为感人和壮观。一九三三年,国民党抗日将领何柱国在山海关与日寇展开激战,回民营长安德馨在与敌军搏斗中壮烈牺牲。烈士的遗骸运至牛街教子胡同清真寺暂停,并按伊斯兰教的殡礼习俗料理后事。后来根据烈士家乡父老的愿望,将他的遗体送回原籍保定安葬。抬“埋体”上路的当日,前来送行的多达千人,场面极其隆重而肃穆,哽咽的哭泣声和祈祷声一路上不绝于途。  

    现在的回民公墓已迁至京西石景山芦井,牛街有专门料理回民丧葬事务的场所,也有专门运送亡人的“埋体”车,是香港的穆斯林同胞赠送的。前往坟地时,“埋体”车要行驶在最前面,车上须坐几个亡人的亲人陪护,“埋体”匣上放置燃着芭兰香的香炉,后边跟随着送“埋体”的家属和亲朋好友乘坐的大小车辆,一路无言,浩浩荡荡开往坟地,去完成回民丧葬习俗中的最后一项礼仪“埋”(即入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