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雪
滑雪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是降雪。欧洲以雪道上现有积雪的厚度,而北美则以一天,一周及一季的降雪量来衡量,造成两边的直接比较又很困难。但普遍感觉是北美的降雪更频繁,降雪量更大。在落矶山的滑雪场几乎每星期都会遇到有下雪天,而阿尔卑斯山区主要是靠每年几次大的暴风雪。以雪质而言,落玑山的干粉雪名冠全球,被誉为香槟粉雪,是其它地方无法比的。从太平洋过来的风暴经过西部沙漠的?发,挤尽水份,在高海拔的克罗拉多落下的是极松极轻的粉状干雪。这种雪轻到什么程度?三十厘米厚新下的雪上一脚踩下,如同是空气,什么感觉也没有,在这种轻若无物的粉雪中滑行,是滑雪的最高享受。而雪质的差别只有亲身体验比较才能体会到。笔者有次从克罗拉多直接去太浩湖,一下就体会到差异,相比之下,太浩湖的雪明显湿度大,滑上去涩粘湿重。当时理解了为什么科罗拉多人将加州的雪戏称为湿水泥,虽是过份,倒也贴切。湿重雪质另外一个问题是对膝关节损耗很大,笔者的关节问题就是四年前四月份在威士勒春季雪质中引发的。
香槟粉雪 Champagne Powder
阿尔卑斯山四国中,西边的瑞士比最靠东的奥地利平均要高出近1000米。因此一般来讲端士雪场雪况比奥地利更有保证。但奥地利的Lech山谷是阿尔卑斯降雪最大的地区,好几次著名的雪崩导致整个村庄被埋的新闻都发生在这里。另外一点是意大利位于阿尔卑斯南麓,法国瑞士奥地利则在北坡。因此意大利降雪主要来自从南而来的风暴,和法国瑞士奥地利天气规律不一样。如果瑞士的雪况不佳,那法国奥地利也不会好,但意大利则未必。
以降雪量来衡量的最大优点是不同雪场的雪况可以明确的比较。如科罗拉多年降雪量是三百英寸稍多(1英寸等于2.53厘米),太浩湖则有400英寸。同在科罗拉多,冬季公园是360英寸,阿斯蓬是300英寸,清清楚楚。每个雪场都有详细的记录,分别记录山顶,山中和山底当天二十四小时的降雪量,可一直追述到几十年前。有了互联网后,还将测量点的实时照片放在网上供参考。现在欧洲的一些雪场也开始报告降雪量了。
雪道
北美雪场将雪道的难度分为初级,中,高和专家四级,在雪道图上分别用绿圈,蓝方块,黑钻石型表示。高级道和专家道都是黑色,不同处是高级道标志一颗黑钻石,而专家道是二颗。欧州是以蓝红黑三色表示易中难三种雪道。虽然蓝色在欧洲是初级道,但覆盖范围可达到北美中级道,而红色中级道则相当于北美难度较高的中级道和普通高级道(黑色)。这可能是欧洲只有三个等级导致的。近来法国也增加了一个等级,将最容易的雪道标为绿色,这样二边的雪道难度就基本相当了。
你如果和欧洲人聊天,这他们会以略带藐视的口气告诉你落矶山的雪道太过平缓,不像阿尔卑斯的陡峭惊险。如果仅以欧洲的红道和北美的蓝道相比,欧洲人的态度有一定道理。但北美雪场内那种极陡极险的双黑钻专家级雪道在欧洲是没有的。因为欧洲雪场不对雪崩和其它危险障碍管理控制,这种最为惊险的地型在欧洲已不可能做为雪道,在雪场图中不会标出。在欧洲要想体验这种专家级雪道只能去道外(off piste)。这也是道外在欧洲是滑雪的一项重要活动的原因。但道外的地型雪况如果不熟悉则非常危险,所以一般都需用向导,导致费用大增。我刚刚看到一条新闻,在法国发生二起
雪崩事故,都是在道外。一起被幸运救出,另一起则致二名来自捷克的年青人身亡。两起事故都没请向导。几年前德国天王级赛车手舒马赫在法国滑雪时不幸摔成植物人,也发生在道外。
这种40度陡坡未经压犁的双黑钻雪道在欧洲只能去道外了(Park City, Utah)
需要指出的是雪道难易程度的划分并无统一标准,完全是各个雪场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一个雪场的初级道有可能到了另一雪场就成了中级道。
虽然阿尔卑斯山和落基山海抜高度几乎没有差别,但两边的地形景观很不一样。阿尔卑斯山势挺拔,峰险谷深,由于纬度较高,且山体以石质为主,一千米以上就没有植被生长,雪场基本无树,因此视野开阔,景色壯观。而落基山脉则山势连绵,陂缓峰平,茂密峥嵘的克罗拉多雪松一直覆盖到四千米的山顶。雪道在松林中婉延穿过,神秘浪漫。雪地上时常出现几排野生动物留下的瓜印,有如童话世界。由于地型不同,欧洲一座山峰经常只能有一条雪道沿着山势而下,而北美则有数条难度不一的雪道从峰顶分散开来,最终殊途同归。
视野开阔,景色壯观 (Zermatt, Swizerland)
欧洲雪场由于没有树林遮盖,受天气影响很大。一是大风导至提升系统关闭在欧洲是常事,而在北美则很少遇上。二是在开阔的雪原里天气不好时视野一片茫然,层次全无,失去了距离感。我觉得天气是在欧洲滑雪的最大的问题。好在阿尔卑斯山区只有几次集中的暴风雪,大部分时间都是好天气。
雪道在松林中婉延穿过,神秘浪漫 (Vail, USA)
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去滑雪ski
内容先由微信发出
(图像尽量取用自己拍摄的,有些年代久远,质量不佳。如来自网络,会注明PFI (Picture From Inter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