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美国后悔吗?续(144)—话说小留

拥有健康的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创建美好的生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到海外留学的小留学生越来越多了。过去听到那么小的孩子一个人被送出过来留学,都觉得这父母够心狠的,怎么舍得那么小的孩子离开自己,去那么远的外国去读书,而且要说外语。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孩子被这样送出来,他们中的多数似乎还都不错,有些孩子确实成长得比在国内要优秀一些,至少是保证了能读上美国的大学。

当然,随着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孩子,自己生活在陌生的海外,也有很多孩子并不适应,而且是慢慢地在心理上,身体健康上,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甚至是自杀或被杀。

前些天,英国一个小留学生,据说家里是香港的富人,15岁被父母送到英国去读书,她找了一个英国的男朋友,前不久,被男朋友活活打死了。而且这个男朋友一直是经常打她的,据说她还给男朋友买名车什么的。很多人奇怪,为什么男朋友总打她她不早点离开她呢?

也是前几天,在美国,一个女留学生,妈妈刚刚来陪了她一个月,妈妈走了没几天,她就自杀了。大家都不相信她平日那么快乐的样子,怎么会自杀。据心理医生讲,表面上表现得快乐的人,心理未必也是快乐的。

还有的小留学生,放假回家就不愿意再回来了,也有的在这里患上了忧郁症,父母不得不接回家去养病的。这是我算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听到的看到的就这么多,而且听上去挺残酷的。

孩子,就像小动物一样,在未成年的时候,是不愿意也不应当离开父母的,他们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也许父母不觉得他们对父母有多么的依赖。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是经常专门跟父母做对。可是即便他们天天跟父母做对,他们也还是天天回家,天天还是要主动跟父母吵闹,他们并不回避跟父母的冲突。

这些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常常把父母折磨得死去活来,但过去了就好了。就像那些更年期的女人,常常被子女说成是疯子一样,那是一种人体的正常反应,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能让孩子平安地度过青春期的父母,是优秀的,能在母亲更年期的时候,给与更多的关爱和谦让的子女是温暖的,孝顺的。这些道理我们一定都懂得。

其实无论是孩子们的青春期,还是女人们的更年期,都是处在需要家庭给与更多的关爱的阶段,这个阶段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但都会过去的。

尤其是孩子,因为他们在成长阶段,不像成年人,自己能知道自己是在生理的转折点上,懂得自己控制自己,懂得严重了可以就医。加上更年期的人通常已经可以在家休息了,不需要有太多的外来的压力了。

而孩子们不同,在孩子们青春期的时候,他们也恰好是在需要发奋读书的年龄段。如果这时候再外在地迫使他们远离父母,到陌生的外国去学习和生活,那种心理,恐怕不是我们没有过经历的人能体会得到的。

我小时候在外婆和奶奶家生活过,在外婆家的时候,我还小,在奶奶家的时候是读中学了,我深有体会,看到别的同学总是说爸爸妈妈怎样怎样,我心里就不舒服,好像很想家,又知道自己在奶奶家也是自己家。过年的时候如果不能回父母家,我就会掉眼泪。

奶奶看见我不开心就会不高兴,她也许觉得我这样如果让父母知道了,肯定会以为在奶奶家受气了。其实根本不是,我在奶奶家虽然跟在外婆家感觉不同,但爷爷奶奶确实对我很好,有句话叫隔辈亲,我确实体会到了。

有一次,我感冒发烧了,爷爷奶奶让我喝绿豆汤,然后睡觉发汗。他们就坐在边上,等着,等着我退烧了他们才去睡觉,他们一会儿摸摸我脑门,一会儿叫醒我再喝点绿豆汤,而且绿豆汤总是烫烫的,因为要让我发汗。我让他们去睡觉他们都不肯。第二天去医院看病才知道,是急性咽炎,医生说不能喝热的,越喝越厉害,后来打了针才好了。

爱是一样的爱,但对于孩子,尤其还不能离开父母的时期,心理的需要还是父母而不是有个人照顾就好了。

在北京的时候,我有个同事,他们俩口子是知青,在乡下生了孩子就把孩子送回北京姥姥家了。那孩子经常站在窗台上,看着外边走来走去的人,妈妈妈妈地叫,叫得姥姥经常流眼泪。后来,他们返城了。

孩子回到了他们身边,但就要跟妈妈睡觉,不肯一个人睡,她发现只要自己不舒服妈妈就愿意陪她睡觉,于是她天天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一直到她很大。我第一次回国的时候,见到这个同事的时候,还问过她,她说,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也结婚成家了。

有些感觉,有些体会,都要经历了才知道。

反正看着那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小就把孩子送出那么远去,我觉得他们一定会得不偿失的。即便没出什么事儿,到成人后,也会有不一样的心理。 

人活着,一定要按规律办事儿,违反规律的事儿尽量少做。人的一生其实很漫长,小的时候会不懂事,青春期会故意找事儿,成年了要经历那么多的事儿,更年期又要闹事儿,到了老年还要忘事儿。要说我们经历这么多的阶段,能什么错都不犯那是不可能的,但有些明知道的和自己感觉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就要三思而后行。

我们是人,是有思想的,也是能够互相交流的,为什么不能多听听多看看再做决定呢?虽然有些事儿都是个别的,但总有被摊上的风险的。我不认为这些孩子的父母真的就不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真的就不担心孩子一个人在外的身心健康问题,而是不得不佩服他们,每当想到孩子的未来,想到孩子能一步到位的前途,别的就都可以忽略了。

现在国内竞争激烈,一些孩子的父母觉得孩子在国内学习不是很好,竞争条件不够,所以希望孩子直接去海外读书,这个还说得过去。但还有一些父母,他们的孩子本来学习成绩很好,如果在国内完全可以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的,甚至清华北大都不是没有希望的。但父母觉得孩子越小出去越容易适应环境,语言过关比较容易,生活的环境好,食品安全,对孩子的健康也有利。

其实,在中学阶段出国,有些孩子突然从父母和祖父母的怀抱落到那素不相识的外国人家庭里,那种落差,肯定是需要一个时间来适应的,语言就更是了。语言可不是有环境就一定能学好的。加上学习方法不同,又同样面临升学的问题,孩子们的压力一定是可想而知的。

在美国读好的大学,同样需要好成绩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突然从独生子女的小皇帝,变成一个要自己洗衣做饭的自立小人,那种转变恐怕一定不是什么欢天喜地的感觉。

美国看似完美,其实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改变着。

过去的留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能留在美国了,因为他们是真正国内优秀的孩子,再经过大学,研究生的学习,成才的肯定多。很多人觉得咱们国内的教育不好,诺奖获得者都夸咱们中国的教育好。他就是从咱们国内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他们身边工作的情况总结出来的。

其实现在美国的华人精英,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咱们国内高等教育出来的。还真不是那些个美国出生的,也还没有轮到小留学生这代人呢。

如果在国内学习不错的孩子,在国内读一个好大学,再通过考试出来读研究生,那么孩子的成长会少走很多弯路。

在外边的人们看到的很多,小留出国后,都是自己人跟自己成帮结队的,一起去购物,一起玩,一起去中餐馆吃饭。他们吃起饭来比我们这些赚钱的人大方多了,每个孩子都拿着苹果手机,背着名牌的包包。穿着非常时尚。冬天穿裙子小皮靴的很多。

不少的父母也担心孩子在外边大手大脚地花钱,有些父母也严格控制孩子的支出。其实孩子们也不是花钱就学坏,他们就是因为心里空虚,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家,每天下课没着没落的,有人出去一起逛逛吃个饭,也是一个消磨时间的好办法。

要让那么小的孩子能下课就回家写作业,老老实实地好好学习,那就不是孩子了,所以孩子小时候需要在父母身边也就是这个道理。也许国内的父母以为海外的大学很好考的,其实要想考好一点的大学,那些孩子也是一样要拼命的,这里的大学要看平时成绩的,不仅仅是考大学的分数,还有很多孩子能力的要求。所以,上个普通大学也许行,但好大学尤其是那些藤校,就更不容易了。

小留在美国读不到好大学,将来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找到工作,没有工作就只能回国,父母的期待就会变成泡影,当然那些专门等着孩子留学后回去接家里大产业的人家除外,这样的人家想必也不多吧。

有些父母孩子在外边读书,他们在国内督促,每天都要问学习情况,要提醒孩子好好学习。这次美国那个自杀的孩子,就有人说一定是她妈妈来了又督促她要好好学习了,因为她的遗书警方不肯全部公布,只说是她说了她自杀不因为别人,只因为自己。

不管孩子的妈妈有没有督促她学习,看得出来,她还是压力太大了,承受不了了,所以才走上了自杀的路。

父母赚钱培养孩子确实不容易,别说是把国内赚的钱换成美元来供孩子从小就在海外读书了,更是不容易。所以父母希望孩子不辜负父母的希望,这在父母心里也是为了孩子的前途更好。无疑父母是好心。

咱们很少重视别人的心理,尤其父母不注意对孩子心理的呵护,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怎么解恨怎么说,其实说完了,父母心里痛快了也就过去了,但他们忽略了在孩子的心里慢慢地就留下了阴影,这些阴影积攒的多了,就成了病。有些确实会导致孩子的无法承受而走绝路。

很多意外肯定都是想不到和觉得不至于,但就是会发生的。

留学过海外的,从小就出来留学的,将来是不是一定比在国内成长起来的孩子更有出息?这批孩子还没有都长大成人呢,未来会是怎样的,我们都还不知道。

有些人觉得把孩子送到好的环境中去,又不缺钱,不缺吃喝的,怎么会不好?

这就好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样,很多人耽误了学业,耽误了青春年华中的成家立业,有一些人居然疯了。但也有些人由于有了那段经历成长成了人才,甚至成了今天的领袖。那是怎样一个环境呢?可以说是一个大致相同的环境吧。

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应相同的环境的,这个环境不管是好还是差,都是一样的。适应的人,好的会觉得更好,不好的也能生存,而不适应的人,好的也觉不到好,因为不觉得好也就无法享受那种好。不好的就无法生存了。

其实,我们这一代人,走过很多,经历得也不少,看到的听到的,都应当让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判断怎样安排自己的今后,怎样带着孩子,给他们一更好的未来。

电视有个《对话》节目,那天是跟诺贝尔奖获得者对话。

一个诺奖获得者说了,在他的实验室里,中国的研究者非常了不起,说,中国的教育是最棒的。当主持人问到说,中国为什么诺奖获得者那么少。他说,他曾经问过中国的一个高中生的妈妈,说,希望孩子未来怎样,那位妈妈说,希望孩子将来读医学院,他问那位妈妈,你孩子喜欢吗?那位妈妈说,不管他喜欢不喜欢,我都要他去读医学院。

诺奖获得者就说,不按孩子的喜好去让孩子发展,这是一个问题。再有就是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要坚持对一个问题的研究,不能轻易放弃。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的。

回头看看我们还真有这样的问题,一件事儿,没等做得怎样呢,一看觉得没希望了,就赶紧放弃,再另寻出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对的,但对于要有成就的人来说,就是大忌。

就是说,引导者还是很重要的。孩子小的时候,他们的引导者就是父母。

这样说来,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让他们离开自己家过早地自立,虽然有学校,有老师,有居住家庭照看,但他们内心的依赖没有了。他们就是有再好的环境,再多的钱,内心都没有安全感。对孩子的成长一定不是最好的。

我想那个留学英国的小女孩,也许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心里缺少安全感,所以一定要有个人陪着她。而那个留学美国的女孩子,同样也一定是一个人在外,内心没有依靠,妈妈来了几天还是要回去的。她在遗书中也说到,自杀的原因不是因为别人,就是因为自己。

人的内心其实是很脆弱的,所有的人都不会是像自己给别人的印象那样,尤其是那些看似自立自强的人们,内心尤其需要依赖,依靠和安全感。更不用说未成年的孩子们了。

过去留学生多数都是大学毕业后考托福出来的,大学毕业的孩子都是成年人了,他们原本就要在社会上立足自立了,那时候再出国会好很多,而且通过了托福考试,语言都没有问题,出国后也比较容易适应外边的环境。

尤其是语言,语言不通,生活起来困难会大,人的感觉也会更加孤独和寂寞。我总是听不懂广东话,常常想,如果把我放到广东去生活,估计我也得抑郁了:)虽然说不定我不用多久就会听得懂了,但我每天都会比现在紧张,就怕听不懂。这就是一种心理,我有肯定还有人会有,孩子们就更不用说了。

要说环境,也并不是好就容易适应,不好就不容易适应的。喜欢的,愿意的和不得已的对所处环境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就好像我们总觉得经济没有问题的,生活就会没有问题,经济条件越好的,生活就会越快乐,其实不然。人们的精神需求跟物资需求是同等重要的,其中也包括心理需求。

孩子们对爸爸妈妈,对家庭的依赖,是长期的,尤其在未成年的时候是需求最大的时候。

我先生的父母现在都不在了,父亲走了几年后母亲也走了,在他没有了父母的前几年,他常常跟我说:“我现在是一个孤儿了。”我跟他说,孤儿的概念是未成年的孩子,在失去了父母后称作孤儿,你现在是大人了,父母不在了,你就是老人了,要有大人的样了,不能再那么不讲道理了... ...他嘴上不说什么,我感觉得到,他心里还是在适应着,这两年好像不再说这样的话了。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年过半百的人失去了父母都会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更何况孩子们呢。

未来美国的前景,尤其是美国的移民政策的改变,多少都会对留学生有着影响的。至少留学毕业后能留下来的难度大了,机会少了。

据说现在很多小留为了将来能留下来,开始找出生在这里的孩子谈恋爱了。虽然都是中国人,但出生在这里的和在国内长大的孩子还是不同的,未来的生活会怎样,也说不好。

这个世界上,其实根本就没有天堂,也没有什么地狱。能平安健康地活着,就是幸福的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果再有能力能努力地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自在一些,完全都应当看作是锦上添花。

当然,诺奖获得者们的人生,自然与我们不同,但那是个别人,如果你没有那样的理想和抱负,如果能更实际一些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自己孩子们的生活,那才是最好的。

一些父母把孩子早早送到海外读书,尤其是美国,有的也是想未来自己也能来美国生活,其实等老年了再来美国,确实也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现在美国的亲属移民政策也在预谋着要改变,提案中说,除了夫妻和未成年的孩子,都不算直系亲属了。也就是说移民的难度也大了。

独生子女留学即便留下来了,父母却只能在国内,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彼此牵挂,惦念而无法团聚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 ...

话虽这样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事儿也不是咱一家有,天塌了还有地接着呢。

我说说,你听听,咱们交流分享吧。

 
你来美国后悔吗?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濛濛江南雨' 的评论 : 是的,太小不行。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罗雪七' 的评论 : 谢谢!
濛濛江南雨 发表评论于
小孩很小就一人在外生活,很不容易的。
罗雪七 发表评论于
好文! 这张照片太赞了!拍得非常艺术!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南岛水鸟' 的评论 : 谢谢水鸟鼓励!新周快乐!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莲盆籽' 的评论 : 好,你说更有说服力。期待,到时候一定参加讨论。问好!
南岛水鸟 发表评论于
说的都对。晓青周未愉快!
莲盆籽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不好意思,我一上来就给你出了一道难题。其实这个要求是应该用 Qqh说的。但即说出来了就接着说。
我不了解你,但看出你是好心人。你是有影响力的博主,所以我希望你关注这个话題。
我已决定自己写了,很不容易写。希望发出来时你会参加讨论。
谢谢晓青宽容大度的回复!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莲盆籽' 的评论 : 过去有说过。其实现在想起来,各种父母的培养孩子方法不同,他们无论怎么做都是为了孩子好,这一点是肯定的,但结果怎样真是不好说。这样的例子很多。有时间再说说吧。

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噢颜颜' 的评论 : 赞同你的观点。现在国内的父母观念就是这样的,无法改变,只能慢慢来了。孩子们生在各种各样的家庭里,只能靠运气了。

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等等看看' 的评论 : 谢谢等等!是你说过的,有一次我写了个短的,你还有觉晓都说,太短了,不习惯:)

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水沫' 的评论 : 对,走出这么老远,加上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心理上的压力一定是有的。

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哈哈,菲儿,谢谢!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莲盆籽' 的评论 : 是,现在的小留条件好了,经济上没有困难了。问好!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莲盆籽' 的评论 : 你应当是特例像成功的那些小留一样。当然不幸的小留也是少数。其他的就是留不下要回去的,很多不想回去不得不回去。家里花了很多钱,要等收回这些投资就难了。
莲盆籽 发表评论于
晓青讲道理细细地,平和地讲,很喜欢听。
你说到父母要呵护孩子的心里,具体怎样做?这是小留父母和老留都关心的。
老留的孩子们也有离家上了大学了压力太大不适应的,家长觉得没面子,都不愿说,更加重孩子的压力。
我想呼吁华人父母正视孩子的心理问题,该求医时就求医。
这种问题要细细说,这个我不行。晓青有机会请说说?
你以前很多文章我还没看,不知有没说过?

噢颜颜 发表评论于
好问题,我曾经这么认为,理论上现在有时也这么认为,也许,现实有现实的一面?
具体说来,大约十年前,我第一次访问英国,有个上海的小姑娘一见就一直跟着,似乎我是她的母亲一般,后来我们聊起,她说,高一她就被父母送出来,五年了,还在语言学校,课余在中餐馆打工,也基本和国人在一起,也回不去中国了(后来我看她习惯性的只要看见谁可能关心她,就会跟着),那时,我便认为小留是不好的,不过,我后来看到的更多的现象,是大小孩子们在外面实实在在的站起来,独立起来,这样的青年人以及出问题的是少数(只是一出问题就是大问题,另外媒体更愿意报道这些,人们便更留意吧?)。另外,我也看到,现实中,留在父母身边国内的小孩子,问题也是大大的,相当父母亲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各种原因干扰了孩子的自然成长,大环境嘛,包括国内中小大学的培养方法以及内容值得商榷。
总之,对于这个,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大小环境注定的成长轨迹,真不能一概而论。家庭方面选择了小留那就向着积极方面努力和对待,我们这些相对幸运的人们给那些小留能够给予帮助就帮助,无论是否华人的孩子,或好?
个人观点,就事论事,谢谢分享。

等等看看 发表评论于
晓青说道理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城里特别的一道风景,哪天你要说得少,我还不习惯呢。我记得曾经和你说过,说写得太短了,不过瘾。:)问好晓青。
水沫 发表评论于
我儿子这个学期的ROOMMATE就是一个小留,一个人在这儿,父母都在国内。我常常跟儿子说下次过节可以叫他一起到我们家,儿子老是说他有其它中国留学生朋友在一起。

想想孩子还是还是挺不容易的,我们那时上大学,我是LOCAL,其它同学第一年老是想家想得哭。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点赞,照得真好!
莲盆籽 发表评论于
再补充一点,现在小留很多,良莠不齐。我听孩子说读本科的一些小留很优秀的。
其实现在中国人富有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小留孩子都不错。比我们这一代幸福多了。
莲盆籽 发表评论于
好文!
我曾经是小留,应该有资格说话。
同意你说的,应该遵循孩子自然发展规律。
孩子多大可以离开父母去留学不一定,有人早,有人晚。父母要了解和尊重白己的孩子。
我的父母是征求过我意见才送我出来的,我很感谢这个机会,也感谢他们对我的信任。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玉涵' 的评论 : 很多孩子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在外边的情况,很多时候孩子撒谎要写作业了不跟父母通话,有的限制父母联系自己的时间。结果自己就是玩,跟着同学一起逛街,吃餐馆。能有好的未来吗。不出事儿就算幸运的了。
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ounty' 的评论 : 没错,我一个朋友就是,说自己没有来美国一定要孩子早早来美国,结果原来在国内学习非常优秀的孩子,来这里读书成绩居然有C的,好大学估计希望不大了。如果在国内上了好大学再出来,前途不一样的。
周末愉快!
玉涵 发表评论于
是啊,小留越来越多,问题也越多。我们这里也有几个孩子得抑郁症的,也有每天玩游戏功课不好的。你说的对,他们比我们这些早来美国的能花钱,每周下馆子,我女儿说,他们花父母的钱比我花自己挣的钱大方多了。还有一个更甚买了一辆车17万美金的车,据说是门能飞上去的那种。他开了不到两年的车被我们医院的radiologist高高兴兴地买去了,从此对中国人刮目相看!还有一对父母来看儿子,看到儿子的室友天天打游戏,告诉教会的人要救救这孩子。曾请这孩子吃饭,但他根本不来的, 真是不知道孩子的父母知道吗?
Bounty 发表评论于
听说好多孩子的父母也是为了圆当年自己不能来美国的梦。中国父母经常是让孩子们替他们圆自己当年的梦。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谢谢梅华鼓励!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多伦多橄榄树' 的评论 : 是,孩子太小了,放出来独立生活,很难不出问题。就是不出人命的问题,也会有其它心理身体健康的问题的。
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山韭菜' 的评论 : 是,随着开放,很多新问题就出现了,慢慢会知道自己该怎么选择得到。
山韭菜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workforwal' 的评论 : 收养孩子的条件很严格的,我记得其中有一条是要有连续两年家里没有人能照顾这个孩子,也就是说这孩子至少两年的时间要没吃没喝,没有人管才具备收养条件之一。
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园姐姐好!是啊,他们真舍得,那么小就把孩子送出来了。大学毕业出来最好。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不爱热闹' 的评论 : 谢谢!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erdong' 的评论 : 迩东好!是的,这里出生的孩子跟在国内长大的差别很大,我想不一定能谈得到一起去。周末愉快!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试试水' 的评论 : 对,美国这一点好,每个人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只要你有能力一定不会埋没你。问好!
梅华书香 发表评论于
写得实实在在的,非常好!教育成长的话题永远值得关注!!谢谢分享了!!
多伦多橄榄树 发表评论于
晓青写得真是很在理,这两位小留的事,我也听说了,让人心碎,心碎碎啊,毕竟是我们华人的孩子。。。
workforwal 发表评论于
你应该收养十六岁以下的侄子,将他移民,而不是持非移民签证来读书。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喜见著名长篇连续大作又添新篇。晓青妹妹,I couldn't agree with you more! 我常常纳闷,把自己十来岁的娃扔到美国的中国父母咋那么狠心?简直就是弃养罪。
山韭菜 发表评论于
晓青探讨的话题实在沉重,这是非常令父母和孩子纠结的决定!祝周末愉快!
不爱热闹 发表评论于
你怎能写啊!说的都对。
erdong 发表评论于
小留学生越来越多。
晓青说得对,出生在这里的和在国内长大的孩子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试试水 发表评论于
我不后悔,在国内我是个露色,没办法才来美国滴,不是逼到绝路上,谁尼玛愿意背井离乡。来了美国,见了那么多清华,北大的,原来和我一样都是码农,都是一样的露色。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迪儿' 的评论 :迪儿好!是的,我们这里华人明显多了起来,会越来越多的。但未来几年留下来不太容易了。
晓青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给菲儿上茶!有父母陪好很多。这照片我拍的,点赞了吗?
迪儿 发表评论于
晓青好。这是一个很热的趋势啊,以后这边华人会越来越多的。周末愉快。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沙发!我小侄子马上来上初一,父母一起来陪读,大人好不容易下了决心。领导又写大文了,这图也好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