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书虽是儒家的作品,但是内容隠含道家与佛家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的国学书籍,中国人应该以此书自豪,理由是它含有今日的道德形上学思想,在卄一世纪的末期和卄二世纪的初期,会成为此世界人类必读的无神主义的的圣经。何故?因为此卄一世纪的世人,已经对有神论宗教的怀疑,已经讨厌无谓的宗教战争和由宗教引起的恐怖组织的活动,世人的心中已经嚮往一部以道德为主旨的形上主义,以代替现在世间的宗教。而中庸恰是含有以“诚”修养自己性格为出发点的道德形上学。再加上“一带一路”的完工后,欧亚大陆人民会有频繁的交往与合作,这部伟大的哲学思想书籍,一定会很容易为现代人所接受。
因为此书的重要性,所以先将作者与成书的年代先略介绍,再照古代与现代学者将此书分为三部分加以介绍:
(一)中庸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按照史记中,司马迁的记载,与南宋的朱熹推论,中庸的作者应该是子思。子思、名孔汲、字子思,孔子嫡孫。生于周敬王37年或483BC,死于周威烈王24年或402BC,享年82岁。但是有许多学者,因为此书所包含的层面太广与它的言词用语,怀疑是在战国时期的儒家人士加入一部分的思想,甚至有人猜测是在秦朝时期加入的。虽然如此,但是笔者认为这部书是在二千年前就已经完成了,而且是一部前后贯通的伟大书籍,故它的作者和成书的年代並不会影响此书的要旨。为了尊敬汉代的司马迁与宋朝的朱子,笔者建议大家一口咬定此书是孔子嫡孫子思与他的弟子所作,以便利将此书宣传给欧美学者,期望在数十年后,成为一本无神主义的圣经。
(二)中庸全书大意
中庸一书,经过合理的诠释后,是一部由实践儒家思想的仁道,进一步由扩大自己的仁心,而悟到的仁性,与效法天地山水而產生的人生哲理。由此种心态、而產生的人生哲学,就会把我们的有限生命放在此宇宙中,可以使儒家的仁道思想也随着我们的心态扩张到无限大的境界,也就是现代西洋的哲学家称为形上学。
南宋的朱熹与现代的国学大师冯友兰先生都将中庸分为三部分,笔者认为将此部伟大的国学分为三部分,实在是明智之举。因为假如不分为三部分去研读中庸的话,则有如雾中看花,不容易看到全貌。
(A)首段为CH1:
此段是把中庸一书的宗旨与其修行的工夫,全部集中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一章。照后人猜测,中庸成书的背景,应该是孔子的弟子们在实践孔子所推崇的仁道主义下,弟子们在身体力行下所悟出的心得,他们都会有一感觉,在心中都会有一股向善的人性,而 此向善的人性是生来就有,到了战国时期的孟子,更加称这天性为“良知”。孟子更进一步,将此种生来就拥有的称呼为人之四端,並且告诉他的学生弟子们:盡心行仁道就可以了解人的本性,再进一步,就可以接近天理了。[注:孟子盡心篇]。笔者将孔子的学生为了笃行仁道的言语登于〖附彔一〗中,又将孟子的言论登在〖附彔二〗中。
由以上的记彔,中庸的作者就用五个字把人的本性和天的道理连接起来,这五个字就是中庸的第一句:“天命之谓性”。随后,又发觉人的善良本性常常为欲望所掩盖,人人都应该修养自己的心性以完善自己,並以成圣为修养目标。所以天命之谓性后,就是“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随此之后,作者又强调“慎独”的修养工夫,再透过这慎独的工夫,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假如每人都有此道德修养的话,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吻合天赋的本性行事的话,此世界就可以平安无事了。〖原文: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B)中段-CH2至CH20中节
朱子用万事形容此段,是非常恰當的。因為此段包羅萬象,包括以忠恕为主的君子之道与伦理思想,治理天下国家之九經的政治策略,甚至孔子罕言的祭念父母的三年之喪礼、祭拜祖先的宗廟之礼与祭祀上帝的郊外之礼。
在CH10中,引孔子的话去解释奉行中庸之道者並非弱者,而是強中之強者。是故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简释:和氣待人、而不为流俗所移,守中庸之道而不偏倚。}
在CH12 -13,阐述君子之道始於夫婦、上至天、下至地。而且道不远人,故应以忠恕之道事父,君、兄與朋友。
在CH14中,子思告诉他的弟子,在行仁道的过程,虽然各人的遭遇不同,但也应该随遇而安。所以他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与“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CH16 - 19 ,子思受战国时期思想的影響,远离了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原則,而论述鬼神,舜之受命於天,祭父母的三年之喪礼,与推崇郊社之礼与宗廟之礼。
在CH20中,子思引用孔子回答哀公問政時說的話: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交的五达道,與智仁勇三达德的知、行、成功都归于"一",又将治理天下国家之九經也归于"一"。"一"的含義就是末段中的“诚”。
(C)末段-CH20的“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到CH33尾
在末段中,孔子終於揭出三达德與為天下之九經的道理都可以归纳為一个“誠"字。為进一步使人了解诚的真义与重要性,子思在后用了整整十三章的篇幅解释誠字。兹将重点讨论于下:
1、CH20-作者以“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来阐述人应该模仿天的“诚”去处人作事。此句话也是解释CH1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直接而简单的表述。“诚”字用今日的术语可以解释为“真实不虚”,它的意义是一个名词,但又含有“动词”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地笃行仁道,而且效法天道的“诚”,以诚待人,也以诚去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而且在CH20的后段,又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这段话也就是“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CH22-惟有至诚的圣人,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如此才可協助其他的人物发挥众人与万物的本性,最后,就可以赞助天地和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之境。此章可以说是发挥诚的功效到了最极点,可以说达到天地人三位一体了[原文:可以与天地叁矣]。
3、在CH25中,又强调诚的重要性-诚是万事万物的始终本末,没有诚的话,万物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原文: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在此之后,圣人除了成就自己外,更要成就万物。成就自己就是仁的表现,而成就万物就是智的表现[原文: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成己成物这一词句,可以说是使吾人与天地万物的存在意义的进展,產生万物一体的亲和感。中庸的原文、比较难了解,借用莊子书中的哲学,可以解释为“天地与我並生、万物与我为一”。而以今日的术语,可以解释为:保持万物的自然生态,让万物呈现真实自然的一面,换言之,环保也。由此可见,在二千五百年前,子思就有环保的远见。
4、在CH26中-我们保持着我们的至诚之心,去效法天地山水的大公无私的去成就万物,以天地山水的行为成了我们行为的準则的话,如此的行为,就是CH1所谓的“率性之谓道”。最后,作者鼓励大家以周文王之纯心纯意的道德为模式,如此也许可以比美于天命的“於穆不已”(=深远无穷)。
5、CH27-CH29,CH27谓:君子之进修方法,尊德而学道,既广又精,既高明也依中道行事。温故知新,敦厚崇礼。以此行事,则居上不驕,为下不悖。国家行正道、则多建议。国家无道、则沈默不言。CH28解释为下不悖的理由。CH29解释居上不驕才能成功。
6、CH30-CH32,CH30赞美孔子的德行崇拜堯舜的禅让,取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制度,並效法天地山水的运行。CH31与32都说:圣人拥有至诚的仁心,所以他的大德可以与天相配。书中用:“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也是将我们至诚的仁心扩大如深渊一样的深远静止,我们的德行就可以与天比美了。
7、CH33,子思在最后更用"上天之載、无声无臭”以為全書的总结,实在非常高明,因為誠是天理、也是无声无臭。
(D)中庸的展望
在未来的廾一世纪末期与廾二世纪时,一个无神话故事与无宗教背景的,以诚心仁意处人行事的道德形上学之中庸思想,会为世人所瞩目,会为人类行为的标准,所以中庸的前途是无可限量的。不仅如此,推广中庸的“成己成物”的形上思想后,人类未来的社会问题与新科技与医学问题,都可以依照中庸的诚心与仁意的标准,以检查与探索新的发展。如此一来,许多现在的时代问题,如同性恋的婚姻问题,或者医学界的人工心脏移植问题或者未来的人造大脑移植问题,都可以依靠中庸的“诚”的原则下,经过各方讨论后,而有园滿的答案。
〖附彔一〗孔子弟子笃行仁道的言语
1、论语卫灵公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可见当时的孔子是鼓励他的学生儘量笃行仁道,甚至超过孔子。
2、论语泰伯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由此可见,曾子的笃行仁道,一直到死后,才放下責任。
3、论语子张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可见子张也要求他的学生一定要笃行仁道,假如不弘大与不笃行的话,就不能说是行仁道了。
4、论语子张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可见子夏是要求他的学生博学笃志,並且多问多思考而行仁道。
〖附彔二〗孟子笃行仁道的心得
1、梁惠王上篇,孟子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巳矣。” 孟子之笃行仁义是可谓有目共睹的。
2、公孫丑上篇,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四端,猶如人之四体,是大家本来就有的。
3、告子上篇,孟子曰:“仁、义、礼、智,非由外鑠,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他强调此四端是固有的,只是大家不思考而已。
4、盡心上篇,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孟子在此篇中提出“良知”,这是在中国哲学史中,由他创造出的伟大名词,良知是每人之本有。大概在战国时期,此名词已经由许多学者用过,所以他並未多加解释。
5、盡心上篇,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这就是孟子的“盡心 知性而知天”的出处,大概在当时,也是许多学人都在用,所以孟子也未多加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