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洛阳罔极寺慧日传
释慧日,俗姓辛氏,东莱人也。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
释慧日,俗姓辛,东莱人。在唐中宗的朝代得度为僧,出家后便登坛受了具足戒。
后遇义净三藏,造一乘之极,躬诣竺乾,心恒羡慕,日遂誓游西域。
后来遇到义净三藏,因而在一乘佛法上有了极深的造诣,对于义净三藏亲自往赴天竺西印度,慧日心中常常羡慕,于是便发誓要游学西域。
始者泛舶渡海,自经三载,东南海中诸国昆仑佛誓师子洲等,经过略遍。乃达天竺,礼谒圣迹,寻求梵本,访善知识,一十三年,咨禀法训。思欲利人,振锡还乡,独影孤征。雪岭胡乡,又涉四载。
他前往印度最开始是乘船走海路,经过三年,在东海、南海当中的诸国,像昆仑、佛誓、师子洲等,基本都经过了,才到达印度。到后朝礼佛诞生、成道、涅槃等的圣迹,寻求梵文经本,参访善知识,在十三年中咨询禀受法要。由于心中想着要利益人,就振锡返回东土,独自一人长途远征,走陆路经过雪岭、胡乡,这样又经过了四年。
既经多苦,深厌阎浮。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所说皆赞净土。复合金口,极于速疾,是一生路,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极乐世界,亲得奉事阿弥陀佛。
由于一路经历了很多辛苦,他深深地厌弃阎浮提世界,心想:哪个国土、哪个方所唯乐无苦?修哪种法行能速疾见佛?就以这个问题到处询问印度的三藏学者,而回答都是赞叹西方极乐净土。他们的回答都符合释迦佛金口的教授,念佛法门是一条极其快速、一生成就的路,这一生的五蕴身穷尽之时,必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亲自得以奉事阿弥陀佛。(当时印度的三藏学者们回答慧日法师,都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有乐无苦,修念佛行能速疾见佛。)
闻已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有志诚祈请,多得现身。
慧日法师听后顶戴受持。之后逐渐地来到北印度健驮罗国。在此王城的东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观音圣像,凡是一心志诚祈请的人,很多都感得观音现身。
日遂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且未央,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
慧日于是在七天中叩头,并断食,以毕命为期(哪怕生命断绝也不中止,一直磕头祈祷)。到了第七天夜里,夜还没完的时候,观音在空中现紫金色身相,一丈多高,坐在宝莲花中,垂下右手摩慧日的头顶说:“你想传法自利利他,要知道在西方有净土名叫“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国土,应当劝导众生念佛诵经,把一切善根都回愿往生西方。到了彼国之后,就会见到阿弥陀佛和我观音,得大利益。那时你自己自然会知道,净土法门胜过其他修行。”说后忽然隐灭。
日断食既困,闻此强壮。
先前慧日断了七天食,身心特别虚弱疲惫,现在一听到观音的法语,身心顿时强壮起来。
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余国,总一十八年。开元七年,方达长安。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赐号曰慈愍三藏。
再说,慧日登葱岭往东返回东土,总计经历了七十多个国家,前后经过十八年。到了开元七年才到达长安,向皇帝进献佛的真容画像以及梵文经典等,并说法使皇帝的心得以开明觉悟,皇帝赐他名号为“慈愍三藏”。
生常勤修净土之业,著往生净土集行于世。其道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
慧日大师一生恒常精勤修持净土法业,著作《往生净土集》流行于世。他当时阐扬净土法道,可谓与善导大师、少康大师异时同化,在不同时期同样以念佛法门教化众生归于净土。
宗赜禅师莲华胜会录文
作者简介
宗赜禅师是宋代大德,襄阳人。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是陈氏,大师由舅舅抚养长大。少年时学儒,对世间典籍有广博的通达。29岁投礼真州长庐秀禅师出家,深明禅宗心要。元佑年间住在长庐寺,把母亲接到方丈东室,劝母亲出家持念阿弥陀佛,前后经过七年,母亲临终无病念着“阿弥陀佛”往生了。宗颐认为自己尽了报母恩的心,就遵照庐山慧远大师的方规建立莲花胜会。普劝僧俗习西方妙观,其次专持佛名,回向发愿,以期同生净土。自己写文来做倡导,就是这篇《莲华胜会录文》。
本文大义
这篇文章是要把一切有志之士引入净土大海,因此要遣除众人的疑惑,让大家看到这是一条大义的道路,符合实际理体、缘起大用,能速疾成就佛道。为此,首先遣除大众认为生净土有违于无生之理的困惑,揭示著有著无是常断两边,无念而念、无生而生契合中道妙体。也就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不见有佛可念、有土可生,然而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不妨炽然念佛、炽然求生。而且,正是由于自己的因心与果佛的悲愿相合,感应道交,从而不往而往、无生而生。
其次要遣除大众认为有欣有厌违背平等性的疑惑,故要揭示两土导师的深心。释迦以折门引众生出离火宅,弥陀以摄门摄众生归回乐国。然而,二土导师的心意不只停留在让众生生欣厌上,而是由欣厌到达具足成道顺缘的最好国土后,在那里契证无生空性,得到无生法忍,最后去除欣厌两边而达到平等性地。这样揭示两土导师教法的大关要。
接着告诉我们,目前的地位当然有欣厌。众生身在娑婆国土都向往修法的顺缘,比如好的道场、好的导师、好的眷属同伴,又能不遭退缘,得长寿而长期在修法上升进等。既然有这种欣愿,而极乐世界圆满具足师、友、境等顺缘,而且得无量寿,一刹那都不会退转,因此更应当求生。再者,没达到圣位就想在这个世界度生,是对阶段判断失误的表现。在分清阶段后,就知道第一步要往生净土,第二步在净土成佛,之后回入十方广度众生。这样看清自身的迷惑以及往生的必要后,就应当生信发愿,一心趣向净土。
之后要了解,往生后会有怎样的前程。也就是决定达到不退转地,速疾开发心性,圆成普贤行愿,的确不可思议。
像这样,看清整个大义路线后,大家的心一致、愿一致、目标一致,因此应当结成同盟,一心观佛、念佛来求生净土。在这个基础上,就号召大家结成莲花胜会。
最后讲到普贤、普慧二大士在冥冥中相赞大法会。由此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因缘,所以感得普贤菩萨、普慧菩萨来参加。这也是让修持者们更有信心,知道这条道路非常殊胜。
分段解释
这篇著名的文章有很深广的要义,我们分六段来领会:一、净土妙道;二、两佛深心;三、破惑愿生;四、净土前程;五、决志同生;六、菩萨幽赞。
一、净土妙道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念为无念,以无生为无生者,邪见之所惑也。念而无念,生而无生者,第一义谛也。
首先显示常断见和第一义谛的差别。认为念是个实有的念,生有个谛实的生,这是常见的错谬。以为无念是断无,无生也是断无,这是断见的迷惑。正在念实际没有念可得,正在生实际没有生可得,这就是第一义谛。
对于任何一法,如果以为别有此法的体性可得,这就落入常见。如果以为什么也没有,像龟毛兔角一样,那就落入断见。实际上,世人以为有的念或生不落在断上,但并非像世人所认为的那样能得到一个生或者念,实际寻找得不到,现证时也没有这样的相可得,所以叫“念而无念”“生而无生”,空和有是不二的,这是第一义谛。
是以实际理地,不受一尘,则上无诸佛之可念,下无净土之可生。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则总摄诸根,盖有念佛三昧,还源要术,示开往生一门。
以这个道理就知道,在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没有任何客尘,或者没有四边所摄的戏论尘垢,本来清净。所以,就上而言,没有诸佛之可念,在实际理地没有佛的相可得;下无净土之可生,也没有实体的净土相可生。在空如来藏中,一切尘垢不可得,一切相不可得,本来湛然清净。然而,在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一切都是佛性的妙用,它能具能照,可作无边的缘起显现。在这当中,总摄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而念佛的净念使之相继,得到三昧,有这样还本归源的要妙方法。由此就指示、启开了往生净土这一妙门。
所以终日念佛,而不乖于无念。炽然往生,而不乖于无生。故能凡圣各住自位,而感应道交。东西不相往来,而神迁净刹。此不可得而致诘也。
由于诸法本来真空与妙有不二,或者空性与缘起不二,所以终日念佛却不乖违无念,正当念时实际就是无念,正当无念时却不妨念佛,两者并不相违。同样,尽管往生却不违背无生理。所以,圣者和凡夫各自住在自己的地位上,而感应道交。凡在凡位,以至诚心能感,圣在圣位,以大悲愿能应。凡心和圣心没有隔开,只要缘起相应,自然相交通、相感应。
再者,实际中没有从东往西等的来相,然而缘起不失,当因缘合会时,心识已经在极乐国里了。实际寻找的话,有没有这样一条踪迹呢?的确找不到。因为它是法性空,没有人相、法相可得,找不到一个实体从东边到西边。然而缘起合会时,自然出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蕴身,出清净刹土、清净受用等。
“此不可得而致诘也”。由于妙理本来如此,所以不可能有能驳倒、能质疑的地方。
故经云:若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至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是讲“佛事门中不舍念佛一法、往生净土一法”,决定有这样的缘起力用。当人们闻说并信受阿弥陀佛,执持佛的名号,一日乃至七日等,这人命终时自然心不颠倒,与佛相应,就得以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这表明虽然无生,但不妨碍往生,不妨碍显现净土,以及在净土得佛加被迅速返回本源而成佛。所以,不必落断空见,也无须落常有见。法门是很微妙的,虽然不见有一法可得,然而不妨求生净土、建立净土。虽然不见有佛相和众生相可得,然而不妨众生心和佛心相应。种种妄相虽不可得,但缘起的力用不失,此法门的各种微妙、合理性都不受所破。这样明白后,就能坚定地求生极乐世界。
二、两佛深心
夫如来世尊,虽分折摄二门,现居净秽两土。然本圣之意,岂直以娑婆国土,丘陵坑坎,五趣杂居,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以是为可厌。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耸七珍,华敷四色,以是为可忻。盖以初心入道,忍力未淳,须托净缘,以为增上。
虽然释迦弥陀两佛分折摄两门,现居净秽两土来摄化众生(释迦以折门摄众生出离秽土,弥陀以摄门摄众生欣求净土,这样一折一摄,将众生引至净土成佛),然而二圣的本意,哪里只是让众生生个欣厌心就算彻底呢?
诸佛同一本怀,都是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让众生现前一真法界如来藏清净真心。在这里,一切尘垢都不可得,没有可厌处;恒沙自性功德本来具足,不必向外欣取。所以,佛的用意并非让众生停留在取相上。也就是,哪里只是以娑婆世界充满了丘陵坑坎,天、人、旁生、饿鬼、地狱五趣杂居,器界有土石诸山,充满各种秽恶,以此为可厌;相对而言,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行树参空,楼阁以七宝合成,莲花开出青黄赤白四妙色等,以具足功德庄严而作为可欣,这样舍此去彼呢?佛的究竟心意是要引领众生摄归本来之地,这里是大平等性,哪里有“二”可得?哪里有一者可厌、一者可欣呢?
既然如此,为何两土导师又以折摄两门来引众生去往极乐净土呢?这是由于初发心者尚未淳熟无生忍力,有很粗的欣厌、很粗的烦恼。当无生忍力达到淳熟,那时一切皆无生,都是一味的大空性,哪里别有两样呢?然而,达到这个之前有很大问题。如果在缘起上没抉择好,在低位就高谈“一切皆平等”,落在事实上就会发现欣厌炽然,缘自我合意的境起很大贪欲,缘不合意境起猛利嗔恚,由此将深陷轮回无法超出,造成无量劫又无量劫的生死患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截断染缘,到达充满净缘之地。种种境相都摄持自心往还源的方向走,往法性上契会,在这样的净缘里才能迅速解脱成佛。这样看来,往生极乐是特别好的选择。
何则,娑婆国土,释迦已灭,弥勒未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娑婆国土,观音势至,徒仰嘉名。极乐世界,彼二上人,亲为胜友。娑婆国土,诸魔竞作,恼乱行人。极乐世界,大光明中,决无魔事。娑婆国土,邪声扰乱,女色妖淫。极乐世界,水鸟树林,咸宣妙法,正报清净,实无女人。然则修行缘具,无若西方。浅信之人,横生疑谤。
为什么说极乐世界是极其殊胜圆满、充满增上净缘的佛国,而必须首先引领众生往生呢?这是事实。可以从正报佛和菩萨、依报各种色声等方面观察,会发现两土的差距极其悬殊。
先看正报导师佛和助伴菩萨。在娑婆国土,贤劫第四佛为释迦导师,然而住世仅八十年就入灭,不复再出,第五佛弥勒佛还没降生,中间阶段无佛出世。在极乐国土,阿弥陀佛正在说法,一往生就能亲自在佛座下依止佛。在娑婆国土,我们只是听到观音、势至的嘉名,无法直接亲近。到了极乐世界,能与二大上人成为胜友。
在娑婆国土,各种邪魔竞相干扰,使得行人无法住在法道中。而且时时被邪缘引诱,常常发生各种魔事,起各种魔心,自身很大一部分成了魔属。或者落在魔的邪见解、邪念、邪作为等中,自然被魔同化。由于魔界力量特别炽盛,所以行人难以不受影响、浸染、同化等。而极乐世界是大光明领域,佛光普照,摄持行人不退菩提心,念念增进道力,发起无量行愿等。所以,在极乐世界绝对不遇魔事,因为那是正法国土。
要知道,不相应涅槃正道的法都落在魔的领域里。譬如鼓吹常乐我净四颠倒见,以此摄持而发生各种邪观念、邪做法、邪倾向。而在极乐世界,法王阿弥陀佛一统国土,处处宣扬正法,摄持人心去掉万患之根的私我执著。再者,那里充满了清净正法,处处让人念佛、念法、念僧,宣说无常、苦、空、无我,这样就不会落在苦集当中。而且宣说空性法、菩萨行愿法等,常常熏习大乘深广妙法,发起菩提志愿,相应法无我空慧,然后开发本性,现前普贤行愿,又到十方国土亲近诸佛等等,时时以正法熏心,所以了无魔事可得。
再看国土的五尘,特别是色尘声尘。娑婆国土邪声扰乱,女色妖淫。“邪声”包括各种邪言论,从邪魔邪党心中传出来,引着人心往邪因缘上转的都是邪音声。譬如鼓吹自我、崇尚竞争等,各种声调都让人深度中毒。或者妖淫、狂躁、发泄等的音声,引诱人心往邪方面走。所谓“女色妖淫”,指越到末世,女人越具有引诱相,比如有些女人穿着暴露等,非常不正,这都是邪魔的表现。在极乐世界,水鸟树林都宣演妙法,正报清净,没有女人。处处闻法音,又没有淫欲这个生死的大根本。正如《楞严经》所说:如果有淫欲,想修道成就如蒸沙煮饭,无有是处。又如经中说:如果人有第二种如淫欲一样的烦恼,那就没办法得度。娑婆世界的末世充满了淫欲的染污缘,非常难证道。阿弥陀佛早已看到这一点,所以,国中人民纯一大丈夫相,这样就不起淫欲。其次,国中充满正法,不会熏邪法,这样就没有退缘,具足证道因缘,由此念念在菩提道上升进,直至成佛而后已。
以这个缘故,两土导师以折摄两门,让众生一方面看到生死界纯粹是苦,没有一件乐事,另一方面看到极乐国纯粹是乐,没有一件苦事。一边几乎全是加强轮回的力量,继续陷下去的话,无数恒沙劫都爬不出来;另一边全是摄持心往法上回归的因缘,因此一生可办佛道。一者是惑业苦大充满;一者是智悲力大开发。这样当然要以折摄两门,让众生发欣厌之心,趣向极乐世界。但是,两土导师并非只让众生处在欣厌心的地步,而是以欣厌作为转凡成圣的胜妙方便。往生到极乐世界,就逐渐脱离尘垢,现见本性。一旦见了本性,顿时诸相息灭,那时自然知道本无净秽可得,不必在相上起欣厌想,当然,那是很高果位的事情。像这样,从有欣厌证到无欣厌,达到实际理地而证入大空性,获得文殊智;而且,在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会兴起普贤行,由此圆成佛果。应当看清这条殊胜的道路。
然而,浅信之人对于这个胜妙法门,无端地兴起各种怀疑和诽谤。由于见识太小,还自以为是,看不到大义所在,就诽谤这个法门不契合无生,障碍成佛,不符合平等性,不应起欣厌,或者说这是心外求法,心外求净土等,最关键问题是排斥欣厌之心。因此,下面直接说到,在凡夫地不可缺少欣厌,向道之心正是欣厌的内涵。如果在短浅处有欣厌,那在深远处为何不起欣厌呢?在较殊胜境上都有欣厌,在极殊胜境上为何不起欣厌呢?如此等等,来打消人们心中的疑惑。
三、破惑愿生
窃尝论之,此方之人,无不厌俗舍之喧烦,慕兰若之寂静,故有舍家出家,则殷勤赞叹。而娑婆众苦,何止俗舍之喧烦。极乐优游,岂直兰若之寂静。知出家为美,而不愿往生,其惑一也。
为什么说修行缘具无若西方,而应当往生呢?这也要从心理上引导。如果有舍喧喜静的心,那应当把它推到极致。这样来体会: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在世俗嘈杂的环境里都会生厌烦,希慕兰若的寂静。在身心疲惫、百事搅扰后,总想去寂静、清净的山林,远离俗事牵扰。所以,有人能舍家出家,大家都殷勤赞叹:他出了家的火宅,在寂静地一心依法修持,这多好!就像在灯罩的保护下,油灯能持续发光而不被吹灭,同样,在境风止息后,心水沉静,能显出微妙法义,能生慈悲,能明照,能悟心,能保任,能一直往清净面、光明面发展。大家都觉得这样一心依静处,依法修持的生活最好不过了。
现在把这个理想放大一千倍、一万倍、一亿倍。娑婆世界的大苦海哪里只是一个家庭、一个单位等小处境里的喧杂烦恼呢?在十方刹海里,它属于五浊极其炽盛的世界,是业力集聚最繁杂的地方。在这里烦心事一桩接一桩,各种内外缘的牵扰、苦恼事的交缠没法度过。当然不单单是一个小家、小单位、小处境的繁乱。而极乐世界也不只是像清净山林、名山大川那样悠游自在。那里广阔无际,处处清凉、寂静、光明,色声香味触无不加被自心增上道业,一点点邪声邪色的干扰也没有。这样的静处真是太殊胜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静处、宁谧的环境等,全部加起来也比不上极乐世界的无数分之一。
这样对比观察后要想到,我们知道出家为美,却不愿往生极乐,这是第一个迷惑。从这里要看到环境的优胜,不但超胜此世界的小静处无数倍,而且在十方同居净刹里也是无与伦比的。那是阿弥陀佛无数劫来大愿大行庄严的结果,任何一处都是清净的,充满了清净的胜缘,我们当然要求生。
万里辛勤,远求知识者,盖以发明大事,决择死生。而弥陀世尊,色心业胜,愿力洪深,一演圆音,无不明契。愿参知识,而不欲见佛,其惑二也。
再看依师方面。从地球的环境来说,我们听说某地有得道的善知识,就会不远万里长途跋涉去寻求,现在也是坐汽车、火车、飞机等到那里参访知识,就是为了发明自己的本心,抉择死生,世上没有比这更重大的事了。我们一念从如来藏清净真心中迷失,从此由细到粗,发展出无穷无尽的生死业流,一直不知回返故乡,不能安住本性,所以,世上最大的事就是悟明此事。如果哪里有得道的师父,就很想前去依止。在法界中,最大的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他已高证佛果,智悲力不可思议,没有谁能超胜他。阿弥陀佛的色心业胜,也就是显现殊胜的色身、智慧,出现极其殊胜不可思议的利生事业,愿力深广如海,说法的能力无与伦比,一音能演无量音,有情随类各得解。像这样,我们愿意参访善知识却不愿见阿弥陀佛,这是第二个迷惑。
善知识有资粮道、加行道乃至见道、修道的行者,最高位的善知识当然是佛。就像《华严经·十地品》所说,按照功德去衡量,下地不知上地举足下足之处。一地有十二种百功德,二地有十二种千功德等,这样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倍辗转增上,只有佛的功德量即法界量,无法思议,下至一毛孔、一光明都是不可思议的。
众生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阿弥陀佛的摄持,时时得佛力加被,所以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佛的威神力不可思议,只要自己有信心,决定迅速开悟成就。要知道,依止有缘的师父能很快开悟,而且由师父的摄持能迅速成道。而阿弥陀佛是法界第一高位的师父,如果去依止他,得到佛摩顶一下、放光一次等,都能迅速登地,或者听到佛说的一个音声马上得解等等,总之,佛的加持极其不可思议。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说,所谓从一地升到二地这样逐级升进只是一种情况,此外还有顿超的事情。就像善导大师在《般舟赞》里说的“十地行愿自然成”,那是多么殊胜!就是因为得佛力加被的缘故,所以我们要欣求往生。
像这样,我们既然愿意参访人间的善知识,为什么不愿依止殊胜无比的阿弥陀佛呢?这是很大的迷惑。古来很多人开悟后都求生极乐世界,达到万牛莫挽的地步。因为他们明白,得到佛力的加被摄持,能迅速开发本性而圆成大道,这就是由于佛力殊胜的缘故。为了拜阿弥陀佛为师,我们要一心求生极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