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掰红楼 - 冷心美人薛宝钗 (之一)- 家庭背景

一直怕写薛宝钗,因为这个形象的复杂和深度。在有些读者眼里,薛宝钗雍容大方、知书达理、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是天底下所有男人和婆婆们都想娶回家的经典好媳妇;但在另一些人眼里,薛宝钗则是个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算计多端、心冷手辣的主。我想赶快写完《细掰红楼》这个系列,然后好告别红楼梦去写别的主题,所以就赶骡子上架试着按我自己的理解来分析分析这个人物。
 
因为篇幅比较长,分成三篇发布,省得读者看着吃力。
 
家庭出身
用曹翁的话语来说,薛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非但如此,她还“品格端方,容貌美丽”,而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曹翁说她心胸开阔,不计较小事,待人和善,极懂人情世故,“人人都说黛玉不及”。似乎女人该有的优点她都具备了。但这些只是表面上的,宝钗的内心远非完美,而且她的一生也充满了无奈与失望。
 
和金陵四大家族的其他三家相比,薛家虽说祖代也曾世袭官爵,但现时并没有很高地位的为官者。虽说舅舅王子腾是京营节度使(京城的守备司令),后来升到九省统制(统管九个省的军务),但那是外婆王家的势力,不是薛家的势力。况且薛家虽然说起来是四大家中最有钱的,但今非昔比了,“珍珠如土金如铁”的日子早已过去,现今只是皇宫采办,皇商而已。宝钗自己在离开大观园之前对王夫人所言:“姨娘深知我家的,难道我家当日也是这样零落不成?”
 
从出身上来说,宝钗自然不能和三春或者黛玉相比。
 
贾家自然不必多说,是一品国公,地位仅次于皇家,而且有两个世袭的爵位。而林黛玉家呢,不仅祖上五世袭侯,世禄之家加书香之族;她爹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全国高考第三名),而且是钦点的盐政。盐政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行政部门之一,主管全国的盐业。皇上钦点巡盐御史,到各地督察盐业的生产、流通和税收,巡盐御史不仅是皇上的钱袋子,还是皇上派出去的耳目。林如海是钦点的淮扬巡盐御史,虽是个文职,但也手握大权。而薛家虽然有钱,在社会地位上却是望贾、林两家项背的。所以宝钗内心有一种无法消磨的危机感,缺乏林黛玉那种浑然天成的自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加之宝钗的父亲早逝,兄长又不争气,薛宝钗也往自己的肩上放上了重振薛家这副重担。
 
“女子无才便是德”和男人应该当家立业、经济文章这样的封建礼教思想是浇注在她的血管里的,薛宝钗心中对自己未来夫君应该是报有很高期望的。
 
宝钗入京是因为皇上下旨,要在社会名媛中招聘拔尖人物充当公主郡主的陪读,薛蟠就想着借这个机遇带妹妹上京试试运气。结果肯定是没录取,否则这出宝、黛、钗三角恋爱就没戏可做了。
 
作为大家闺秀,薛宝钗是传统礼教下培养出来的最佳典范。她遇事稳重,从不招惹是非,惹人话语,“一问摇头三不知”,也从不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人处世八面玲珑,对贾母、王夫人和凤姐一贯是采取奉承态度,对贾府的下人也是彬彬有礼,似乎和谁都能交谈几句,不像林黛玉那样“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用宝玉的奶妈李嬷嬷的话来形容黛玉:“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而宝钗就不可能在下人面前放下设防,她觉得自己得罪不起下人。
 
理解了宝钗的出身,才能理解她的“柔顺”性格,宝钗和黛玉之间的性格反差,除了自身追求不同之外,也可以从她们的出身不同得到解释。
 
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薛姨妈、薛宝钗一直住在贾府里。书中借薛蟠之口说,薛家在京城虽有几处房舍,但十年来没人居住,那看守的人未免偷着租赁出去,但薛姨妈想和姐姐王夫人住,想着也让贾政管管自己那个不争气的儿子,所以进京后薛家大小就在贾府东南角的梨香院寄居。开始是因为老姐妹长久不见,要叙叙契阔,住在一起方便,但后来一直不搬出去,是不是也有继续租赁自家房子、不断财路这个原因在里面呢。
 
后来薛宝钗搬进了大观园,住在蘅芜院。薛宝钗在贾家这一住,从9岁进京开始,一直住到第七十四回抄捡大观园之后才离开,这时候薛宝钗已经17岁了,整整8年的时间,但贾家愣是憋足了劲不提亲,这薛家也不替女儿在别处张罗婚事,真是铁了心了要等这金玉良缘。一个外戚,这么住在亲戚家,多少有点奇怪。
南涧采萍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ucker' 的评论 : 谢谢鼓励!定当再接再厉,呵呵。
Zucker 发表评论于
分析的好,提问到关键,楼主才华了得,佩服佩服。看了楼主的评红楼梦,感觉是醍醐灌顶。
南涧采萍 发表评论于
有道理
萨兰乌2 发表评论于
俗话说:缺啥盼啥。
薛家虽然有钱,但是没有官场的气派和社会地位。如同现今的土豪,为啥纷纷与官员勾结或者结亲一样,以达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目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