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英国游

猴猴考上了精英中学, 笛子演奏通过四级, 还拿到了学校绘画比赛的大奖。婆婆, 大姨妈, 舅舅通过微信大加表扬。小牛绞尽脑汁,终于找到一件可以与姐姐的表现相抗衡的成就,他按着微信上的说话键, 吭哧了半天, 憋出一句:"婆婆, 我, 我, 我不吃手了。"

为了奖励娃们,特别是小牛的努力,决定来一次海外旅游, 目的地---英格兰。

一, 布莱登 (Brighton)

布莱登位于伦敦南面,濒海。小城地势西高东低,建筑布局紧凑,白色的联排住宅依山势层层排列,狭窄的街道穿插其间,交通却并不拥堵。

我们就住在这些联排住宅中的一套,楼梯很窄,只容一人通过,家俱肯定不可能由此搬入。Airbnb是近年来用户扩张很快的住房分享网站,与优步一样,发源于英国。网上的照片同实物比较,基本"所见即所得",但由于见多了澳洲的大房间,对这里空间的局促稍微花了几分钟来适应。主人一定酷爱旅游,墙上的照片摄于世界各地,书架上、壁炉边也摆着来自不同国家的纪念品和小饰物。客厅的沙发不起眼却很舒适,咖啡桌像是一只老旧的木头箱子,别具情调。厨房位于整套房子的中心,采光最好。卧室通往两平方米的后院,葡萄叶覆着高高的白色院墙。

布莱登在英国以当地同性恋者的大胆出格行为而闻名。整个城市以连接火车站和海滩的主街为界,西边住直人(straight,即异性恋者,不是心直口快的意思),建筑以类似我们租住的白色排屋为主,整齐划一,在绵绵秋雨中倍显清冷。东边的色调就丰富得多了,窗户上悬着彩虹旗,外墙涂成五颜六色,晚上桥洞里亮起的路灯也是七彩。彩虹是世界通用的同性恋者的标志。磨合至今,东西两面已经相安无事。即便是两个虬髯大汉十指紧扣走在街上,也无人会多看一眼。

同性恋者的狂野没领略,见到的是警察对球迷的高度戒备。英式橄榄球世界杯赛正在英国举行, 布莱顿是其中一个赛场。火车站早早排好了铁栅栏来规控人流,街上巡警骤增。有人以为我们也是来看球的,还赞赏地说:"你们打得好!"我知道,他们是把我们当成日本人了。

布莱登的海滩迷住了娃们。没有细沙,海滩上铺满了鸡蛋大小的鹅卵石, 主色调是褐色。细细挑捡, 可以拾到色彩和花纹都很独特的。娃们往海里扔石头,比赛看谁扔得远。小牛气力吃亏,妈妈就给他讲解45度抛射角的原理,结果猴猴学得快,扔得更远了。在卵石海滩上赛跑, 是奇特的体验: 原本脚下干干的,跑着跑着,海滩上就冒水了。原来阳光只晒干了表面,下层的卵石间还贮着水。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跑步时把重心落在后跟上的老牛竟然完胜,恐怕是因为这样脚步落得实,踩得稳。小牛不求跑赢,就喜欢脚下石头乱滚,步伐踉跄的新鲜感。

炸鱼薯条只一顿就腻了,好在同胞的足迹遍天下。主街上随便走走,就依次见到火锅,拉面和上海菜。中药店的业务居然包括机场接送,行李寄存,雅思指导,考试押题,还有一项特殊服务:早孕测试。布莱登附近有两所大学,铁打的中药店,流水的中国学生, 不知给英国的GDP贡献了多少?

湘菜馆生意很好,据说开了有十几年了。一到周末,就成了留学生们的聚餐地。我们索性也把它当成了食堂。普通的菜式最能测试出厨师的水平, 冬瓜炖排骨, 青椒小鱼, 黄豆烩老鸭, 都入口鲜美, 回味悠长。心满意足出来,慢慢向高处的住地走去,老牛背着小牛在前面,小牛的屁屁正好在猴猴的面前,猴猴顺手给了它轻轻的一巴掌,小牛不怒反笑,然后大家都笑了。夜风吹过,将这笑声带向远处去。

二, 在伦敦㈠

伦敦是一位致仕归来的隐者。壮志已酬,雄心已慰,还需要对这世界证明什么吗?它以素颜示人:泰晤士河,任它混浊着;维多利亚车站的站台,任它起伏不平着;地铁通道狭窄拥挤,人们安之若素;就连伦敦市长的一头金发, 也总是蓬乱着。

不过, 大笨钟慢了6秒, 是一定要修正的。如今, 德国的精密仪器,瑞士的钟表享誉世界,別忘了英国才是工业革命的鼻祖,Ben可是已经走了156年了。

议会大厦前面的大桥上游人如织,好几个中东样貌的男人在地上摆出三只酒杯和一个小球,大声邀请游客玩一把,猜中盖着球的酒杯者即赢20镑。观看他们与"顾客"之间的交易过程很有意思。一个情绪激动的年轻女"顾客"猛力把20镑的钞票塞到摆摊的男人手中,男人翻开酒杯,猜对了!男人仿佛很遗憾地还了40镑给她。看,赚钱就是这么容易。可惜,女"顾客"过火的表演已经让人生疑,加上双方那仿佛来自同一个村的气质和长相,这骗局成功的可能性就大打折扣了。

登高远望,俯瞰市容,巴黎有埃菲尔铁塔,伦敦就建了个大转轮,美其名曰"伦敦眼",转一圈约半小时。也许是由于大量烧煤对空气的严重污染,与巴黎比较,伦敦的古建筑外观显得更陈旧。新旧建筑之间的规划也不如巴黎井然有序。毕竟,二战时德国空军的破坏力不可小觑,而法国选择了早早投降,避免了象伦敦一样多处被炸成废墟。

在分享人类文明成果方面,英国人比法国人大方多了。巴黎的卢浮宫十年前的门票就是三十欧元, 而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都是免费参观。大英博物馆的导游手册深谙普通游客的心理,首页即是必看的十件宝贝,排第一的当然是罗塞塔石碑,中国的一对元代的青花瓷花瓶排第九。从展品的排列和文字解说上来看,英国人最推崇的还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传承,而远东文明的吸引力更多的来自异域风情。

大英博物馆的许多展品, 包括一些镇馆之宝, 都是18,19世纪的探险家所贡献。在世界著名的文化遗址,包括埃及,希腊,土耳其,伊拉克,中国,当时的政府根本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文物任凭探险家们予取予求。对于这种野蛮行径,博物馆辩解道:"客观上防止了文物继续风化残损,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古文明的灿烂。目前,由于保存条件的原因, 还不能将文物归还母国。"

参观博物馆是件体力活。四个小时过去,我已是强弩之末,见猴子还饶有兴致地趴在玻璃柜上看楔形文字,我只能挣扎着走到一边坐下等她。患了"审美疲劳"的不止我一个,一中年男人一边举着手提摄像机扫过展品,一边自嘲地说:"下征性勒卡卡(云南话, 象征性地看看)。"

伦敦塔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这里最初是英王的城堡,后来成了囚禁钦犯的监狱。被控叛国罪的犯人被船押运至此,从临河的门进入伦敦塔。如今泰晤士河的岸壁上还刷着白色的大字:"Traitor 'sGate(叛贼之门)"。稍加玩味,便觉得这大白字充满黑色幽默,有一些满不在乎,有一些"逝者如斯夫"的喟叹,还有一些"尽付笑谈中"的豁达。

有名的"叛贼"包括托马斯•摩尔,亨利八世的两位王后,苏格兰的玛丽女王。登基前的伊莉莎白一世也被同父异母的姐姐,人称"血腥玛丽"的玛丽一世囚禁于此。爱德华四世的两位王子被叔父理查三世秘密关押在伦敦塔中,后来即告失踪,成为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悬案。莎士比亚据此写出了《王子复仇记》。一间小石屋的门口,一张不起眼的文字说明写道:"2012年,两具儿童的遗骨在附近的楼梯下被掘出。"也许这就是悬案的终结?细思之下,不胜唏嘘,"不幸生于帝王家"也有英国版。

大多数"叛贼"的命运终结于断头台。刑场分两处,公共刑场位于伦敦塔的围墙外,行刑时,市民可尽情围观。皇室成员则可避免这一羞辱,他们在塔内的私家刑场了却一生。现私家刑场的原址处是一座矮矮的雕塑,黑色大理石的圆盘底座,半透明的淡绿色的顶部,中间突出的白色方块,像一朵流泪的莲花。雕塑四周的砖壁上,用多国文字刻着一首诗,大意是:来自八方的游人啊,在此请停下脚步,为那些逝去的灵魂静默片刻,,,,,,

对历史,不矫饰,不遗忘;对生命,不评判,给予所有横死的个体同样的痛惜和哀悼,无论当时他们是圣徒,奸臣抑或荡妇。这样的人文观和历史观,我心怀崇敬。

在伦敦(二)

伦敦桥又叫伦敦塔桥,是伦敦的标志性建筑,桥面可以向两岸拉起。从桥栏杆上新涂的天蓝色油漆就可看出伦敦人对它的爱惜。正值阴天,一对亚裔新婚夫妇在桥上拍婚纱照, 男的看上去才二十出头, 女的却象三十多岁的熟女,外形实在不配,让人疑心爱情之外别有隐情。这样俗气八卦的想法只能悄声跟老牛嘀咕一下,不然,两个"憨小外"又要说议论别人不好了。

游船从伦敦桥驶往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沿途任意一个古建筑都联系着享誉世界的名人名事。莎士比亚剧院在左岸。莎翁的著作全球累计印刷量世界第二,无人能及,因为排第一的是圣经。

圣保罗大教堂的拱顶下最尊贵的墓地由国王乔治三世让给了为国捐躯的海军中将尼尔森。与"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中国传统思想不同, 英国贵族讲究的是"流血不流汗", 军人总被授予崇高的荣誉。中学历史书上的反面角色,洋枪队的戈登,在英国被尊为军神。如今皇室成员中的男性, 也往往有在军队里服役的经历。

游船上导游的解说不时穿插一些笑话,惹得邻座的老太太"咕咕"地笑。我们却因为听不懂急得抓耳挠腮,早知道这对说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很正常,不过终究是心有不甘。

泰晤士河两岸最古老的建筑是一座古埃及的方尖碑,来自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的宏伟神庙。本来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神庙前的一座也被英国看中,无奈英军当年在北非不敌拿破仑的法军,只得将它拱手相让。法国派到埃及去接运方尖碑的正是象形文字的破译者商博良。

十九世纪初,英法两国展开了破译象形文学的竞赛,虽然罗塞塔石碑被英国抢到,商博良还是凭着多年的积累,同时请人从伦敦弄到石碑碑文的抄件,最终让法国赢得了这场比赛。所谓象形文字,其实并不贴切,因为这种文字中还有拟音的元素。比如,为表达猫这个意思,象形文字是先画一个猫的形状,然后再拼出猫的叫声"喵"。商博良参破了这个规则,从而找到了研究埃及文明的密匙。每念于此, 总要为他的灵气与悟性再三地击节赞叹。

商博良到了埃及, 见到当地文物流失和损坏的情形, 于心不忍, 即向埃及政府建议成立国家博物馆, 保护文物。不过, 方尖碑还是要运走的。如今, 它矗立在巴黎的协和广场上,游人可近距离观赏。记忆中,这块古老的花岗岩令人惊讶地"年轻",千年的岁月和万里的旅程都未使其蒙尘,金色的象形文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威斯敏斯特议会大厦当日不对游人开放,只得作罢。大门前只一尊塑像,好奇心顿起,刚刚路过的公园里有邱吉尔等名人的塑像,都只能以"集体"形式"出场",谁这么牛,竟独亨此处?细看基座上的名字,顿时释然,真的,再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奥利弗•克伦威尔, 平民出身的议员, 英国内战时的国民军总司令,主持砍下了查理一世的头。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众多名人的安息之地, 因此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17世纪初,英王詹姆斯一世为儿子查理一世迎娶法国公主,命人依照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图纸修建了巴黎圣母院。实地一看,果然是一样的设计。只是威斯敏思特大教堂外观比较陈旧,毕竟早建了四百年。

周日的下午正好有一场礼拜,目测排队进场的人们大多是游客。进到中殿,最显眼处,牛顿墓正对大门, 真是备极哀荣。相较之下,一位现代的总理只占了一块地砖的面积, 我小心地绕行, 避免踩到他的墓碑。

神职人员布道的声音从麦克风里传出,低沉,浑厚,不疾不徐,在高高的穹顶下回荡。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投射在殿內的柱子,雕塑上。仰望穹顶, 倍觉自己的渺小。这样的氛围让人不禁思考起"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严肃, 终极的问题。

礼拜进行了一个多小时, 小牛和大人一起坐着听讲, 站着唱歌,以极大的耐心和毅力顶了下来。我感激地拍拍他的头, 以示嘉许。

三, 朝圣之旅

往古城坎特贝瑞(Canterbury)的公路,是窄窄的双向两车道。两旁的行道树靠路中间的部分一律修剪成直角,坐在双层大巴上层的前排位置,正好看见前进的巴士准确地嵌进"量身订做"的直角,好似拼图一般。树木茂密的地方,两边的直角拼接在一处,汽车就在绿色的帐幕下穿行了。

开阔之处,公路两边,是或平坦,或和缓起伏着的田园。无论是牧场, 刚收割过的麦地, 还是矮矮的玉米地, 一律拾掇得齐整。只见"圈地运动"的成果, ----每块地都大到可供机械化耕作;却不见历史书的插图上,代表圈地人的贪婪的围栏,----地界只由树丛或灌木标识。北纬50度的中秋,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偶有小河流过牧场,水必是清亮的,满溢着。绵羊站在岸边毫不费力地畅饮。

人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这样优雅的表述倒不如老牛淳朴的感叹直观:"他们怎么能把农村搞得这样干净!"

路边的老屋, 瓦上有苔痕, 青藤爬满半边墙壁, 却不显破败, 只幽然有古意。

也许因为征地的困难,也许因为对农用地的保护,公路只能维持窄窄的单车道,塞车也就不足为奇了。主路上的车队望不见头尾,和支路交叉的十字路口还没红绿灯, 支路上右转的车不知要等到何时? 不过看起来那些司机都很有信心。果然每隔几分钟, 两个方向直行的车都会默契地留出空档, 让支路上右转的车加入。

坎特贝瑞的吸引力来自两个人,一个是被罗马天主教和英国安格理肯教派都遵为圣人的托马斯•拜科特(Thomas  Becket )。他身为坎特贝瑞大主教,于1170年在坎特贝瑞大教堂殉道。令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是国王亨利二世究竟有没有直接下达刺杀的命令。当时, "君权神授"是既定规则,亨利却图谋将国王的地位提高,向"神权君授"过渡,不想遭到托马斯执拗的阻挠。亨利于是在豢养的骑士面前自言自语:"谁能帮我除掉这讨厌的修道士?"还有一种说法,亨利的原话应是"我白养了一班吃穿奢靡的饭桶,竟让我忍受这出身低微的修道士的轻慢。"无论如何,四个骑士当即踏上了杀人之旅。

另一个是英国文学之父,生活在十四世纪的乔弗瑞•乔叟(Geoffrey Chaucer),著有>(The Tale of Canterbury  ),描写的是当时各阶层的人在前往坎特贝瑞朝圣的路上,举行讲故事比赛,这些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中世纪的英国的生活场景。他们的朝圣, 就是到坎特贝瑞大教堂, 在托马斯的神龛前祈祷健康和好运。

古城的城墙已不见踪迹,惟石头刻制的高高的西门还矗立在交通要道上,双层大巴刚好可从门洞通过。毋须寻找,跟着人流就到了大教堂。托马斯的神龛曾在亨利八世实行宗教重塑时被铲除。现墙上所挂的四把剑组成的雕塑是86年由现代艺术家设计的,其中两个剑尖铸成了暗红,暗指当时四个骑士在场,两人下了重手。当事时,托马斯头颅被劈开, 鲜血与脑浆泼撒台阶。

乔叟的《坎特贝瑞的传说》也是古城必用的旅游资源。一栋小屋, 接待人员打扮成中世纪的骑士, 游客每人获发一支放音棒,经过一间间小黑屋。每间屋子里,放音棒会放一个故事,讲故事的人依次是法官, 磨坊主, 骑士和一个寡妇。故事一开讲, 黑屋子的某个位置会放映出故事的场景。儿童的放音棒里所用的英语与成人不同,估计词汇简单一些,一些少儿不宜的部分就模糊掉或干脆略过了。猴猴听得很认真,小牛对黑屋子有些害怕,紧紧地拉着我。

最后一个故事讲完, 黑暗中突然闪出一个"骑士", 问道:"你们是來朝圣的吗?"这时墙上现出了圣人托马斯的画像,"骑士"朝着托马斯的画像夸张地高声祈祷着,却意在搞笑。为捍卫神权,当年托马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今一切"尽入渔樵闲话。"其实耶稣早就说了,"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在对上帝和凯撒都可以不太在意的年代,人们好奇的是亨利的话可否使其"教唆杀人"罪成立。

在最后娱乐了游客后,"骑士"宣布,下个故事,由商人讲。出得门来,正是售卖纪念品的小卖部。英式幽默, 果然是不动声色。

四, 娃娃的乐趣

(一)M&M World

这是我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的地方。不知娃们从哪知道的信息, 把它"强行"挤入了日程。到了一看, 原来是个卖巧克力糖豆的店。

难怪孩子喜欢。用巧克力糖豆拼成的壁画五颜六色,当红的动画角色站在角落里等着孩子们合影。自1920年代以来,M&M各个时期的商标和动画形象悬挂在楼梯的上方。整体布置时尚,明快,又不乏历史悠久的老店特有的内敛的成就感。

自助选择,个性化糖豆是娃们最感兴趣的部分。有几十种不同颜色, 形状, 大小, 口味的糖豆可以选, 糖罐排在墙上,加上灯光效果,漂亮得像图画。用小袋子接住出口,象开关水龙头一样控制所需数量,仅是这个过程就尽够让娃们既兴奋又紧张了。想让自己的糖豆和别人的不一样吗?电脑上自己设计选择的图样文字,立马可以印在糖豆上。猴猴选了大象的卡通头像, 小牛打进自己的名字, 妈妈的选择是米字旗, 大家一起给老牛选了"Super  Dad"。

除了糖豆, 店里的"衍生"商品也很畅销。文具, 小饰物,日化品,T恤,就连茶杯都让娃们爱不释手。一则因为设计的确可爱,二来澳洲买不到,带回去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炫耀。小牛看中了一件印有星战角色的T恤,猴猴买了一套多种巧克力口味的润唇膏, 准备分给好朋友。

都说孩子的钱好挣,但在食品这样的传统产业中,能跳出同质化的竞争,让父母们心甘情愿地支付溢价,实现"衍生"商品的销售,足见M&M在市场调查和产品研发方面, 是做得非常用心的。

(二)四维伦敦
从"伦敦眼"下来,走进小剧场,戴上特制的眼镜。"四维伦敦"是一部短短的旅游宣传片,主旨是"伦敦欢迎你"。大笨钟,双层巴士,红色电话亭,伦敦桥等代表性的标识一一出现。海鸥从画面中"飞了出来",近得可以啄到鼻尖,引得孩子们一阵尖叫,胆大的却伸出手去, 想摸摸它们。

知道这是三维效果,那还有一维呢?屏幕上的小姑娘骑在爸爸脖子上吹泡泡, 肥皂泡泡飞呀飞, 飞向天空,飞到眼前,伸手去接,泡泡却"扑"地一下破了, 原来这个是真的。大家恍然大悟地笑起来。

散场了, 猴猴和小牛同时注意到地上湿湿的痕迹, 正是肥皂泡留下的。

(三)地铁里

英国人的酸腐英语在地铁里即可略窥一斑。主要表现在一,用大词, "approach (行进)", "calling at (停靠)"这些词在澳洲火车上闻所未闻, 两个词"next stop(下一站)"即可达到目的;二,长句子。"Mind the gap between  the train and platform.(小心列车和站台之间的空隙)"。在澳洲, 只用前半句足矣。难道上下车时,还有其他空隙需要小心吗?

全家一起讨论, 想找出澳洲英语用词简单, 句子短的原因。最后定稿的版本由妈妈和猴猴主创。

说,1788年,阿瑟•菲利浦(后来新南威尔士殖民地的第一任总督)率英国的第一支移民船队到达悉尼, 为让大家做好下船准备, 他宣布, "The fleet is Sydney service, calling at Botany Bay and Circular quay. The fleet is now approaching BotanyBay."不料,船上乘客以服刑人员和流民为主,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都不知所谓地瞪着他, 毫无反应。他急了, 只好选了最简单的词, "Next Stop, Botany  Bay."

到了Botany  Bay (现悉尼机场附近), 才发现这里根本不适合上岸, 丛林中充满敌意的土人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们, 英国人刚刚试着上了几个人, 土人的长矛和飞去来器就飞了过来。菲利浦大声示警:"Mind the boomerang , ,," 话未说完, 飞去来器已到眼前, 他只能把后半句 "targeting at your neck" 咽了回去。

所以, 今天我们免受大词和长句子的困扰, 要谢谢第一船队的草根移民和土人们。

(四)动物园

伦敦动物园位于伦敦西区。原皇家禁苑现在是一望无边的草坪,球场和公园。记得有篇文章说如今世界上房价最贵的三个城市依次是伦敦,香港和悉尼(我怀疑中国大陆未在统计之列)。寸土寸金的城区内有这样的环境,难怪来自伦敦的同事老为自己家在西区而自豪。民主了几百年,等级观念还在。

一进动物园, 小牛就被企鹅馆的一个设计征服了。一个球形的凹槽,从侧面嵌在水池的底部, 娃娃坐在里面, 企鹅就在周围游弋,只隔着一层玻璃, 连鹅掌上的小疙瘩都清晰可见。小牛在这里流连再三, 就连大家都在看台上围观企鹅吃午饭时, 他还呆在里面静静享受。

猴猴喜爱的是蝴蝶馆。人工营造的热带雨林里, 五颜六色的蝴蝶翩翩起舞。猴子举着手机追拍, 可惜不久镜头就被湿热的雨雾模糊了。

伦敦动物园曾有一只世界闻名的熊。一战时, 一个年轻的英国军官在加拿大乘火车旅行,看到路边有人在卖一只小熊仔,他当即跳下车, 把它买了下来,一路带回伦敦。在即将随队伍前往法国之前,他把小熊送给了伦敦动物园。小熊在动物园特别受娃娃的喜爱,有个小男孩每次都去看小熊,回家睡觉也抱着玩具熊。男孩的爸爸是一个卡通画家,饱蘸着父爱,以动物园的小熊为原型,他创作了后来红遍全球的维尼熊的故事。维尼, 是年轻军官给小熊取的名,与他的家乡同名。维尼是女孩, 活了24年快乐长寿的"熊" 生。

伦敦动物园全天在不同的场馆都有讲解, 讲解员给游客介绍各种动物的家乡,他们的特点及生活习性,呼吁游客为保护动物的组织捐款。在有的场馆,游客可以观看动物进食。但是,这里的动物既没有被强迫牵出来供游客合影的, 也没有被驯化后表演节目的,更没有用活的家禽逗弄猛兽的惨剧。在去过的动物园中,这里的"兽" 道标准最高。

(五) 乐高乐园 (Lego Land)

正对温莎堡的小咖啡馆,只有一个光头男子打理,络腮胡子,手臂上有刺青,说话却很温柔和缓。食物定价很不贵, 店里贴着"欢迎自带葡萄酒, 我们免费提供棋,牌,游戏"的告示。吧台正面挂一块木牌, 上书"Happiness is but a biscuit away (幸福只一块饼干之遥)。"这份淡泊, 深得我心。

乘车往乐高乐园的路上,天开始下雨了。娃们游兴不减, 指点着路边草地上, 岩石边的乐高人物, 期待之情溢于言表。

雨中游园,有两大好处:一是人少,乘坐电动设备不用等;二是每人一件明黄色的乐高雨披,倒是现成的家庭装。

海盗船娃们坐得兴高采烈,鼠妈却紧闭双眼祈祷赶紧结束。年龄不饶人,已经享受不了这种让人头晕想吐的刺激了。紧接着的过山车, 鼠妈干脆打了退堂鼓, 还被娃们嘲笑了一番。哼,"好汉不提当年勇", 彼时鼠妈坐在过山车第一排, 全程谈笑风生的风采你们来不及感受罢了。

乐园里有多个水上设备:激流飞船, 碰碰船, 自驾小舟。水道两边,动画人物用各式各样的水枪向船上的游客射击,反正是不湿身就别想上岸。上了岸, 园里装备有家庭烘干机, 三镑一次。这倒好, 干的把你弄湿,湿的帮你烘干,目的都是从你口袋里掏出钱来。

卡丁车也是娃们必玩的选择, 小牛差两天满六岁, 被分到了幼儿组。和那些三,四岁的小屁孩一起"红灯停,绿灯行",出来领到的驾照和姐姐的还不一样, 小牛颇有些不爽。不过,坐直升机时, 老牛把操纵杆交给他, 小牛又乐开了花。

乐高乐园买乐高,是鼠妈早就许下的诺言, 小牛又怎会忘?拿着选好的忍者玩具, 小牛心满意足。

游园结束时,雨倒停了。不远处的温莎堡笼罩在云雾中。曾几何时, 皇室的后院成了娃娃的乐园?

后记

每写完一篇,娃们都会要求我读给他们听,于是大家仿佛身临其境地又游玩了一遍。很欣慰这次自己没有偷懒,坚持写完了。鼠妈以身作则,希望娃们也能学着享受写作和表达的乐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