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



如果没回国,我永远也不会看我的前半生。


 


在国内,热,什么也不想干,赔着父母看电视。好几个台在同时放我的前半生,断断续续就看下来。


 


之所以看下来完全因为剧中有个小市民的妈,自己天天找有钱人嫁天天给女儿找有钱人嫁,看着像个文学人物。


 


剩下的,什么职场,三角四角,没品。


 


有另一部也叫我的前半生的作品,溥仪的我的前半生。


 


我突然想两部作品都叫我的前半生其实相克。能够把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看完的人,决不会喜欢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溥仪的书是回忆,而那部电视剧就是毫无文学品味,毫无现实感给大妈的精神鸦片。


 


男主人从头到尾,分头油光增亮,没脱过西装领带。女主角出一次门欢一套时装。镜头从豪车搬到餐馆,餐馆搬到客厅,客厅搬到公司大厅,会议室。


 


这种东西为什么有人看有人上瘾有人没完没了?因为这世上有一类人叫大妈。


 


追我的前半生的大妈们,你的生活不一定痛苦,你的丈夫,你的孩子可就惨了。


你在把自己沉浸在虚幻的职场,三角四角中的时候,你会不停把自己摆进去,把丈夫摆进去,把孩子摆进去。


这得多么高尚的男人才可以从容对待如此的狗血人生啊。


追我的前半生的,有很空虚的后半生


在飞机上看了两个电影,管虎导演冯晓刚演的老炮儿,冯小刚导演的范冰冰主演的我不是潘今莲。


 


和我的前半生比高下立现。


 


老炮儿一致叫好,是流氓老炮儿的真实性,对北京话的运用没得挑。把个省委书记的儿子拍成红头发的香港黑帮整个扯淡。但扯淡归扯淡,老跑儿放在再扯淡的环境里,还是那个过气流氓老炮儿。反倒是瞎编的香港黑帮剧情,多卖不少票。以前觉得冯不是演戏的料。这次刮目相看。老炮儿和黑帮约架,站一堆刺头里面,镇定地说,行,这事成了。


 


什么是艺术?这就是艺术。和这比,我的前半生就是精神鸦片。


 


再看看我不是潘金莲。冯小刚以前的贺岁片靠北京人的幽默卖座,近几年的电影真是历史感。前几年也是飞机上看了


1942,看完几天睡不好觉,像看了一部深刻的记录片。


 


我不是潘金莲,开头觉得有点像秋菊打官司,没新意。越看越觉得冷幽默比秋菊深刻。一个偏执的乡下妇女不停地打官司,居然联系到上至省长,市长,县长,法院院长的政治生命,下至招待所所厨师,保安的饭碗。


 


真要感谢刘震运的深刻与想象力。


 


我的前半生油头粉面的小开和伪小资能和这个比吗?


 


我的前半生实际上就是让拉上一帮大妈推动文化的香港化小市民话。说白了就是庸俗化。


 


文艺界这种庸俗与反庸俗持续多少年了。蓝苹同志之所以去了延安,就是看不起三十年代的罗子君们在弄堂里面苟且。


 


登录后才可评论.